吳永興
(宣漢縣茶河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四川達州 636150)
鄉鎮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和管理中存在不足點及改進措施
吳永興
(宣漢縣茶河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四川達州 636150)
強化鄉鎮農技推廣體系的建設和管理,對于進一步加快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提升我國農業經濟效益、維持農業健康穩定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針對鄉鎮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和管理進行了探討,首先分析了目前鄉鎮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和管理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實踐經驗分析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改進措施。
鄉鎮;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管理
自從我國加入WTO以來,農業領域的競爭變得日益激烈,這使得農業發展不得不面臨更多的難題[1]。為提高農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將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轉換成為生產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升農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推進農業的穩定健康發展顯得越來越重要[2~3]。本文主要針對鄉鎮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和管理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社會農村經濟以及農業技術的快速整張增長,傳統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逐漸暴露出其缺陷,比如機制不活、體制不順、保障不力、隊伍不穩、多元化服務組織發育滯后等多方面問題,已經很難達到服務于“三農”的實際需求。具體而言表現在下面幾點:
1.1 管理體制不順,政事不分
目前鄉鎮農技推廣機構通常采取的都是“條塊結合”,其管理模式還是以塊為主,雖然這種模式可以更好的發揮鄉鎮管理主體的作用并實現人力資源的集中調配以及統籌使用,但是這種模式對于業務主管部門抓農技推廣工作是非常不利的。鄉鎮農技站工作的時候經常發生游離于本職之外的現象,具體表現為在編不在崗、在崗不務農、事業崗位行政化、專職變兼職等,“三多三少”問題比較嚴重,也就是做份外的事多,做份內的事少;履行行政性職能多,履行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卻相對較少;從事與農技推廣無關的其他工作時間多,真正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時間卻相對較少。這種“條塊”管理體制所暴露出來的矛盾使得鄉鎮農技推廣組織機構顯得非常不協調,無法真正發揮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其做大的作用。
1.2 農技人員待遇普遍不高
作為一名農技干部,不但要求做好本職工作,此外還要求服從政府安排,從事項目征地、計劃生育、各類選舉等中心工作,和行政人員相比工作強度明顯較大,然而在待遇方面卻遠遠沒有行政人員多,對于行政人員而言,通常都存在餐補、職務補、通迅補等各種補貼,但是農技人員卻很少能夠享受各種補貼,工資還細分為基本工資以及績效工資,雖然在年終考核的時候如果表現優秀還能夠拿到一定的績效工資,但是額度卻不是很多,甚至部分地區存在無法全額發放績效工資的現象。另一方面,部分地區的行政人員去世之后相關家屬可以拿到的安葬費達到40個月工資之多,但是普通的事業人員卻只能拿到20個月,同工不同酬的現象較為突出,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打擊或者限制農技人員其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3 農技隊伍不穩定
現在農技推廣人員普遍存在老齡化問題,此外還有存在知識更新慢、專業不對口等問題。雖然很多地方每年都會實行繼續教育,但是通常的做法就是邀請所謂的專家進行授課,且授課內容單調、抽象,效果事倍功半,很難順應農業結構調整的節奏和步伐,無法達到實際工作需求并擔負起發展現代農業農技推廣這樣的重要任務,另外部分鄉鎮還存在跨專業技術指導的問題。另一方面,“跳農門”現象在鄉鎮農技推廣工作中較為突出。在鄉鎮中,農技推廣人員一般都是較為弱勢的群體,不管是經濟方面還是在政治方面其待遇都較低,這使得很多鄉鎮農技人員在進行農技推廣的時候沒有特別高的積極性,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工作不熱心、不盡心、不安心。尤其是近些年來新錄用農業類專業大學畢業生,他們到鄉鎮農技推廣單位參加工作并非真正想踏踏實實在這里工作,而是將其視為解決就業問題的“跳板”,錄用之后就想方設法調、轉、改,這必然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技推廣隊伍穩定性以及執行力。
1.4 政府財政無法得到切實保障
我國頒布的《農技推廣法》中已經明確提出各級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其性質為公共服務機構,所承擔的職責主要是公益性。鄉鎮農技推廣站其服務對象主要為“三農”。然而很多地方政府公共財政使用方向尚且無法完全照顧到鄉鎮的農技推廣機構。目前鄉鎮農技推廣工作人員其工資標準雖然已經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并實行統一核撥,但是績效工資、辦公經費、精神文明獎、第13個月工資等多方面的支出還需要鄉鎮自籌發放,這使得鄉鎮農技推廣人員處理進行農技推廣之外,還需要進行鄉鎮賦予他們的其它工作,這就決定了鄉鎮農技推廣工作人員無法將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農技推廣中去,嚴重限制了鄉鎮農技推廣工作推進。
2.1 理順關系、明確職能
對于鄉鎮農技站而言其承擔的主要工作任務有技術引進、試驗、創新、示范以及推廣等,還需要針對農民示范戶以及村技術骨干實施培訓,并對他們的咨詢進行回應;接受行政委托進行植物檢疫并監督農資質量;檢測并預報農情;參加當地農技推廣計劃的制定以及組織實施。要想在最大限度上發揮鄉鎮農技站的作用,就應該將財產、人事、業務等三權全部交于縣農業局進行統一管理,徹底改變以往業務上通過縣農業主管部門進行管理,行政上通過鄉鎮政府進行領導的局面,從組織形式、經費、人員等各個層面都和鄉鎮機關徹底分開,使得鄉鎮政府針對農技站管理模式上的行政化傾向得到徹底扭轉。
2.2 完善保障制度,提高待遇
農技推廣機構作為非盈利性質的單位,其運行主要依靠政府的資助。因此,為了保障其能夠更加順利的運行,各級政府有必要擴大財政保障的力度,將農技推廣機構中的全部人員經費,比如績效工資、地方崗位津貼、公積金、醫療保險等全部列入財政撥款。此外,還可以把科研、推廣、辦公等相關經費也都列入財政預算中來,遵循“以事定費、考核兌現、政府買單”的原則,也就是說政府按照當年的推廣任務目標來計算對應的推廣經費,安排專門的推廣人員負責此事,分階段對農技人員進行考核,在此基礎上分進度進行撥付。如果農技人員經考核之后能夠滿足要求則享受和職稱相符的績效工資以及福利待遇,對于表現優異的員工還可以進行獎勵,包括薪資和職稱上的獎勵;如果考核之后無法達到要求則無法獲得績效工資,甚至可以實行降級使用。此外,還應該對離退休制度進行完善,縮小事業單位和機關收入分配差距。
2.3 強化職工繼續教育,提升業務水平
①要科學設崗。當前鄉鎮產業其結構在不斷的變化調整,鄉鎮應該結合其自身產業的特點、農業技術服務崗位需求以及服務農戶總量等多方面的因素來設置農技推廣服務機構人員編制。徹底清理在編不在崗的人員,使得機構人員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做到各盡其用。此外要靈活管理村級農技員,按照工作量大小來發放補貼,防止出現干多干少都一樣的局面,以此來充分調動村級農民技術員的作用。②建立并逐漸完善培訓制度。各個地區結合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情況,有步驟、有計劃地組織培訓,更新知識,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升農技推廣人員的專業素養。在進行培訓的時候需要抓好兩個方面的重點:①保證有足夠的培訓時間,通常情況下每年農技人員業務知識培訓的時間不得低于12d;②對培訓方式進行改進,采取多種渠道、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對于優秀人員可以選派其到農業院校進行進修,或者外派到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進行跟班學習,也可以采取短期培訓和學歷教育等方式進行培訓,對農技推廣人員實現多方位多層次地培養。只有這樣才可以從整體上提升鄉鎮農技干部其工作的積極性,并不斷擴大和穩定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最終使其更好的服務于“三農”。
一直以來,我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在維護我國糧食安全以及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勢下如何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和管理,建立支撐有力、農民滿意、服務到位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非常必要。本文主要針對鄉鎮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和管理進行探討,以期能夠提升我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管理水平。
[1]陳永杰.遼寧鄉鎮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技推廣,2010,26(3):4~5.
[2]蘇剛.鄉鎮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J].吉林農業:學術版,2012(8):133.
[3]胡棟禮.關于太湖縣鄉鎮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0(12):348.
F323.3
A
1004-7344(2016)17-0167-02
20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