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龍
(畢節市七星關區林業局)
淺談林業春季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宋龍
(畢節市七星關區林業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七星關區為了優化經濟發展結構,增加經濟效益,開始注重林業建設。在林業建設中病蟲害的發生是影響林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此,需要做好林業資源管理工作以及病蟲害防治,維持良好的林業生態平衡,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經濟的穩步增長。本文對七星關區林業春季苗木病蟲害防治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應對策略。
病蟲害;防治;氣候條件;生物習性
春季是林業病蟲害防治的關鍵季節之一,對于保護城鄉造林綠化成果,確保森林資源安全,防止疫情擴散等具有重要意義。為了切實做好春季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七星關區自入春以來,區林業局多措并舉,積極組織技術人員參加防治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對于林業春季病蟲害防治,需有機地運用短期、中期、長期治理手段,充分發揮生物因素和森林生態系統的調控作用,強化工程管理模式,強調各種生物控制措施的作用,提高生物、仿生農藥及其它生態措施的使用比例,從而達到可持續控災,把森林病蟲害危害減少到最低水平。
2.1 病蟲害種類復雜性與突發性
林業病蟲害在發生之前很難再預測,并且病蟲害的發生十分頻繁,畢節市的森林覆蓋面積達,林業部門不能對其進行全面檢測,所以長期以來不能實現對林業病蟲害的有效控制。同時,當前林業病蟲害類型較多,針對不同的害蟲需要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由此可見林業病蟲害防治難度較大。
2.2 病蟲害的頑固性
盡管林業技術、生物化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林業行業的殺蟲制藥技術也在不斷完善,使得林業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性得到提高,但是基于長遠發展目標來說,林業病蟲害防治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害蟲在藥物的不斷影響下,適應能力和抵抗力也在不斷提升,這就體現出其頑固性,部分害蟲不僅難以徹底滅除,而且重復出現的過程中還會帶來一次比一次更加嚴重的災害。
3.1 人工林的大量增加和天然林的大量砍伐
原始林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大量砍伐使用超出了自然恢復能力,造成林業資源緊張的現狀。原始生態林中,不僅僅是包含木材資源,也有很多其他的植物、生物。人工建設的林區只能保障樹木數量,并不能替代原始的生態系統,發展期間也干擾病蟲害也會比原始林區的幾率更大。在對造成病蟲害的原因進行分析時,首先要考慮的是人工建設與自然形成林區比例失調問題,這也是造成蟲害傳播嚴重的主要原因。并且人工建設的林區很難與周邊環境融合為一體,生態系統恢復工作開展也因此而受到影響。當前,多數地區廣泛種植人工林,但同時也在砍伐天然林。隨著人工林種植面積的擴大,病蟲害的危害面積也在擴大。這是因為人工林和天然林相較而言,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其一旦發生,其傳播速度就會增快,使其負面影響擴大。人們為了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砍伐天然林,這樣就造成天然林資源不斷減少,造成以天然林為核心的原始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也會使得林業病蟲害不斷惡化。
3.2 不合理的化學農藥使用
為提升樹木生長速率,種植與生長期間會施加一些肥料,雖然生長速率有所提升,但對土壤造成的破壞也十分嚴重,殺死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病蟲害發生后,治理時會向樹木噴灑農藥,雖然能夠將害蟲殺死,但一些有益的昆蟲與微生物也連帶被殺死,森林防御能力下降明顯,害蟲會逐漸產生抗藥性,普通的農藥并不能將其殺死,治理工作難以也因此而增大。農藥不合理過度使用是目前急需解決的,應當的到管理人員的高度重視,與基層防護人員加強溝通,根據蟲害發生特征采取有效的物理防治手段。人們為了防治病蟲害,在病蟲害發生的時候,就會立即使用化學農藥,盡管短時間內可以清除病蟲害,抑制病蟲害的發生,但是也會對周邊生物鏈造成破壞,造成大量益生物的死亡。長期不科學地使用化學農藥,也就會造成病害蟲的抗藥性增強,長此以往就會對林業資源造成很大的破壞。
3.3 病蟲害的繁衍能力強,數量大,不易根除
害蟲繁殖能力極強,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越來越多的入侵物種對影響到森林的健康生長,由于在森林中沒有天敵,繁殖速度十分快,在短時間內擴散,治理也只是針對表面損害,很難根治。森林培育階段蟲害隱患就已經存在,因此發病的幾率也會很大。因為林業病蟲害的繁衍能力比較強,且擁有主動傳播或者是依靠自然攻略傳播的能力,所以盡管采用多種手段消滅病蟲害,但是仍然有少量頑固個體存貨下來,這些個體會借助他們強大的生殖能力迅速繁衍。同時,林業害蟲的額遺傳特性抗逆能力也會隨著周邊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改變,適應能力也會有所增強。可見有效地防治害蟲是一項長期復雜的艱巨任務。
4.1 調整林業工程的樹種體系和物種結構
樹種過于單調是產生林業病蟲害的主要成因,無論是在建成林養護,還是在林業工程建設過程中都應該將優化樹種體系,調整樹種結構作為林業病蟲害防控防治工作的重點。應該有計劃地整理林業工程的樹種結構,形成混交林、生態林、防護林、經濟林等各種功能林業工程的交混,以豐富的品種與種質資源一直林業病蟲害的爆發,從源頭上實現林業病蟲害防控防治。此外,要對生長過往、長勢較弱的林木進行適當地抑制和間伐,優化林區樹種體系和物種結構,在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的基礎上,全面提升林業工程整體性抵御病蟲害的水平,為更好地進行林業病蟲害防控防治提供資源、物種和結構基礎。
4.1.1 營造混交林
遵照適地適樹的原則營造混交林。對常災區的疏林、殘次林,保護利用原有地被物,補植針、闊葉樹種如柳杉、刺槐、楊樹、喜樹等。混交方式,采用株間、帶狀、塊狀等方式。林間合理密植,以形成適宜的林分郁閉度,創造不利于松毛蟲生長發育的生態環境,建立自控能力強的森林生態系統。
4.1.2 封山育林
常災區、偶災區和安全區均實施。對林木稀疏、下木較多的成片林地,進行封山育林,禁止采伐放牧,并培育闊葉樹種,逐步改變林分結構,保護林下植被,豐富森林生物群落,創造有利于天敵棲息的環境。
4.1.3 補植改造
郁閉度較大的林地,保護闊葉樹及其他植被,適時補植速生闊葉樹種如喜樹、楊樹、刺槐等,逐步誘導、改造為混交林。
4.2 建立健全林業病蟲害防控防治預警機制
一方面,應該建立起林業病蟲害防控防治的監測網絡,要監測以病蟲害發生、蔓延和爆發作為功能基礎,形成具有信息化、數字化的網絡平臺,有效掌握病蟲害發生發展的實際,為林業病蟲害防控防治提供預警信息,提高林業病蟲害防控防治水平。另一方,要建立起林業病蟲害防控防治的警報系統,特別在林業核心區域和樹種重點保護地段更要加強病蟲害的警報系統建設,以病蟲害的產生和發展作為基礎,全面展開對林業病蟲害的預警,在提高林業病蟲害防控防治科學性的同時,促進林業工作和林業資源達到可持續、健康、和諧發展的目標實現。
4.3 生物措施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環境質量意識的提高,化學農藥產生的環境問題和害蟲的抗藥性的增強,生物防治逐漸顯露其重要性,國家林業局對工程治理也專門下文要求無公害防治率要達到80%以上,為此我區在工程治理過程中大力推廣使用先進的生物防治技術。
4.3.1 白僵菌防治
在常災區作業,按照白僵菌的施放規程,在幼蟲活動期(2~6月份)施菌,施菌量每37.5~45kg/hm2(1.5~5.0萬億孢子)。溫度24℃以上的連雨天或露水較大的條件,施菌量應適當增加3~4倍。采用地面機動噴粉機噴粉防治或投放粉炮。
4.3.2 人工防治
人工摘除卵塊、蟲繭。人工方法用于蟲口密度小,其它防治方法之后未被殺死的害蟲或未使用任何防治方法的地區。
4.3.3 黑光燈(殺蟲燈)
使用佳多殺蟲燈誘殺云南松毛蟲成蟲,每年9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后,布設殺蟲燈誘殺成蟲。
4.4 化學措施
松毛蟲工程治理原則上不使用化學農藥防治,在蟲口密度較大如100頭/株以上的重災區,害蟲大齡幼蟲一周之內就能把林木針葉全部食光,造成巨大損失,必須迅速把災害壓下去。防治過程中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擬除蟲菊酯類農藥25%氰戊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在大發生初期防治小面積蟲源地,迅速壓低蟲口,減少災情,消除隱患,防止蔓延。使用先進的防治技術和器械,減少施藥污染,維護生態平衡。
綜上所述,四月份是正值苗木春梢期,適宜的溫度和連續的降雨導致苗木病蟲害發生形勢嚴峻。要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確定治理對象,堅持群防群治、聯防聯治,堅持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對骨干道路綠化樹苗及重點林區進行重點防治。合理配備測報或病蟲情調查人員,及時對林木重點區域病蟲害進行科學監控及預測,隨時掌握蟲情,對預測有可能形成中度以上危害的林分主動采取預防性治理措施,做到治早、防小,防患于未然。堅持“預防為主,科學治理,依法監管,強化責任”,掌握防治主動權,確保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
[1]張傳玉.淺談春季楊樹人工林病蟲害的防治技術[J].黑龍江科學,2014,5(4):145.
[2]姜瑞鳳.林業苗木春季病蟲害防治技術及方法[J].文摘版:自然科學,2015(1):88.
[3]初杰俠,張立新,王詩敏,等.香樟大樹移栽和春季病蟲害防治技術[J].吉林農業 c版,2012(4):167.
S763
A
1004-7344(2016)17-0178-02
20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