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肖園
(廣西正宇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淺談生態文明創新環境工程與科技的發展模式
韋肖園
(廣西正宇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在發展的同時,生態文明自然而然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而且生態文明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核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形態。符合了我國的科學發展觀,科學技術推進了人類文明不斷前進,已經成為了我國現今全球性或者區域性生態發展的根源所在。生態文明依賴于綠色科技革命,針對我國現在所面臨的環境形勢和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我們要對生態文明進行剖析和研究,從長遠的發展過程中來看科技創新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主要闡述了我國環境工程和科技創新的基本原則和重點領域,并且分析了如何提高生態文明創新環境建設。
生態文明創新;環境工程與科技;發展模式
生態文明是人們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的重要成果。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全面發展為宗旨的文化形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隨著人類文明不斷演進,科學技術始終伴隨著人類文明進程而不斷進步。但是,眾所周知,科學技術縱然再好,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擁有正能量的同時,也充滿著負面的效益。如果我們不能夠合理的運用科學技術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那必將會造成許多重大的生態和環境災難。生態文明是繼人類社會文明和工業文明反思之后所產生的結果,是遵循人與環境的和諧理念,以保證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文明的發展無法離開科學技術的支撐,而是建立在生態文明科技觀基礎上的環境科技的創新與發展。是新時代下人類保護和改善提高生存環境質量,人類發展走向生態文明的必經之路。生態文明是保證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和全面發展的文明形態,但其實質更是人和環境相和諧。
現階段,人類社會已經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生態文明環境發展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實質本是強調經濟發展和環境發展相協調,統一發展。工業文明的發展原是本著經濟增長為主,以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這種發展有著不可持續,不可協調的弊端。不利于長時間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生態文明環境發展的核心則是以提高資源環境的利用和協調,促進生態創新為目的,是一種新型的環保式的發展模式。通過對傳統工業模式的變革和創新所產生的產物,但是它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同樣存在弊端。隨著社會的演變和發展,我們對于環境的破壞已經導致周邊的生活環境急劇下降,開始大范圍的反噬人類文明成果,我們和環境的關系已經開始無法料想,因此我們僅僅靠簡單的生態文明的建設,在全球環境發展中并不能取得完美的勝利。
2.1 環境工程的基本原則
2.1.1 戰略性原則
在環境工程得發展和創新中我們要立足當前社會發展情況,面向未來,準確的把握環境和科技的發展規律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要密切關注眼下環境中尚未顯現出來的具有重大風險的生態環境問題,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戰略性的環境工程和科技創新的發展目標。
2.1.2 系統性原則
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具有非單一性,技術效應的多重性,以及外在表現的多面性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環境工程和科技創新是以理論思想為指導,從生命周期角度考慮,以便建立和形成有利于解決環境和科技的系統復雜問題。
2.1.3 自主性原則
面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我們要突出問題導向和需求引導,要通過創新的方式,將新的科學方式結合原有的理論基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有利于實現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以保證我國實現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解決。
2.1.4 針對性原則
為適應全球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圍繞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重心,要時刻保證我國更行各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發展研究,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環境管理,污染防治等項目的研究,以保證逐步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保證生態環境問題有所改善,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
2.1.5 協同性原則
生態環境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相互作用下的產物,這就保證從客觀上要遵循協同性原則,注重每一個環節的污染防治,并且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工程技術系統,以保證在過程中可以加強對污染的控制,保證新的環境技術能夠代替原有的負面效應,不使污染轉移。在保證生態環境問題順利發展的問題上必須運用技術,市場,法律和經濟等手段加以控制和解決。
2.2 環境工程和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
環境工程和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大體分為地球系統工程,全球氣候的變化,生物多樣性,綠色經濟,環境基準與標準,重大環境風險控制與管理。地球系統工程是保證全球系統科學產生的一個發展方向,重點在于如何運用現有的創新技術,解決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探索改造自然之路。氣候變化是我們當代社會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影響著政治,貿易,環境等諸多方面。而我國也是受到氣候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環境受到了嚴重威脅。因此,我們必須要尋求有效的技術路徑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基本方法。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然而近年來,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也開始慢慢消失,成為了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全球性問題之一。綠色經濟以市場為導向,是為適應人類社會發展和生活健康而催生的經濟模式。而環境基準與標準則是環境保護的基石,也是環境質量的門檻。然而我國環境基準的工作基礎非常薄弱。目前還沒有建立健全的研發機制和發布機制。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環境隱患和風險,已經成為了環境安全的首要威脅。一旦發生環境問題,則會造成重大的環境災難和生命財產損失。我們對于環境的體系管理對于環境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3.1 加強生態觀念培養,完善生態倫理道德機制建設
為提高生態文明創新環境的建設,首先我們要注重生態旅游的宣傳教育。我們要通過更重有效的途徑向游客普及生態旅游的知識,使游客能夠清楚了解生態旅游過程中的相關事項,從而更加自覺的尊重和保護居民的各種習俗,避免對當地生態環境和文化風俗遭到破壞。通過對生態環境旅游的生態環境教育,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價值觀念,促進我國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完善生態倫理道德機制構件,加強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自然保護,保護旅游資源的發展和生態平衡的社會責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3.2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科學發展的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能夠倡導資源節約星河環境友好性的綠色發展模式,從而保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融。并且要根據世界當前的發展形勢進行準確的把握,從而實現環境工程和技術能夠在發展中能夠結合實際情況,并根據理論基礎來保證生態文明的和諧發展。以實現環境工程和技術在重大領域的重大突破,從而形成新的特色體系,為生態環境提供安全保障,并為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供科學技術的支持。
綜上所述,環境工程與科技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推動力。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是保證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重要手段。將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有效的結合在一起,能夠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構建友好型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為保證我國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地和諧共處。樹立生態文明的科技發展觀,提高環境與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也是能夠保證我國人口減緩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并且要準確的世界環境保護的發展形勢,在關鍵環節取得環境工程的突破,形成有特色的工程化和系統化的科學技術發展,為探索中國環環境保護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科技保障,實現經濟發展的轉變。
[1]圖解《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J].實踐(黨的教育版),2016(04).
[2]林敬雅.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探析[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6(02).
[3]錢波,何紹芬.中國夢視域下的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6(02).
[4]孟偉.GRAMBOW Martin.地球系統工程與區域環境問題調控的原則[J].環境科學研究,2009(04).
X32
A
1004-7344(2016)17-0273-02
201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