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我和老公來深圳已十余年。他是南京人,我是沈陽人,我們是大學同學,畢業后各在上海、北京漂了幾年。我們的房子買得遲,2009年在南山買了一套房,八十來平,小三房,每月還貸一萬多。眼下我和老公各在一家企業上班,收入都說得過去,每月還貸已不成問題,就是作息都不穩定——他做的是IT,加班加點是常事,有時一個項目忙起來,每晚不到十一二點不著家;我做的是銷售,需要經常出差,往往一月能有半個月不在家里住。
我們的孩子今年 13歲,在所公立學校讀初一。孩子平時的學習與生活,都是我公婆在照顧。2003年夏天,孩子出生后,他們便相繼來了深圳。這樣一大家子的生活,當然會有不和諧之處。比如我和婆婆偶爾會產生矛盾,這時她會賭氣要回老家去。
從去年底開始,要不要回老家去生活,在我家變得已不再是一句賭氣話,而是成了一個可行的選擇,前提是賣了我們在深圳的房子。
這個選擇的背后站著我公婆,還有我老公。
我公婆的意思是,做人只有一輩子,別讓自己活得太委屈。他們覺得我們在深圳的收入只能算“可以”,遠算不上“寬?!?,還有我們的工作節奏太緊張,要是回老家南京去,利用他們的人脈找兩份輕松穩定的工作,“日子過得不要太愜意”。
更關鍵的是,我婆婆現在每天有看房產信息的習慣。按照她的說法,“我們家房子現在能賣七百萬。七百萬吶!拿出一兩百萬在南京買套房,其余的錢放在銀行吃利息,每月也有一萬多!”
老公倒從不跟我提“利息”,他提得最多的是“生活方式”。他覺得賣了深圳的房子回南京,生活方式就從生存變成了生活。他還有一個顧慮,我公婆的醫保在南京,他們年齡大了,以后要是有個三病兩痛……他在南京的人脈圈子,也遠比在深圳廣得多,每次春節回南京,他像魚兒回了水中。
這個選擇的對面,力量懸殊地只站著我一個人。
我的理由主要基于這些方面:朝現在看,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已經融入深圳,回南京意味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的工作、戶口、社保,孩子的學籍等等,都得推翻了重新來一次;朝未來看,在概率上深圳的發展速度必然超過南京,都說“人往高處走”,我們卻從深圳回南京,無疑是在退步。還有,哪怕只朝我婆婆關心的房價看,在同等漲勢下,在未來深圳的房價漲速應該也要超過南京吧。
我把這些想法多次說給公婆和老公聽,奈何公婆怎么也聽不進,他們被那個虛擬的“七百萬”吸引了,我老公倒能聽進去,但這也只讓他變得患得患失,一會兒,他信誓旦旦跟我說,“你說得對,我聽你的”;一會兒,他又改了主意,尤其在工作壓力大的時候。
前段時間,那對白領夫妻賣掉深圳的一套房子,回武漢買了四套房子的新聞在網上引起熱議時,也在我的朋友圈里引起熱議。有朋友說,早在幾年前,她身邊就有朋友賣了深圳的房子回老家去,現在的日子過得不知有多滋潤;也有朋友說,她身邊這么干的朋友如今不知有多后悔,因為在深圳工作生活慣了,早不習慣老家那種人際至上的生存環境,還有現在的深圳房價,已比他們當時賣房時多了一個零。
還有朋友說,我和老公的選擇,其實代表了我們的不同價值觀,在深圳意味著更多可能性,回南京意味著更安逸的生活,選擇在哪兒生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們的價值觀要趨同。
老師,我現在聽到“選一線還是回二線”這種話題就會頭疼,但是我公婆和老公卻在更頻繁地向我提這事,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曹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