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欣欣 劉夏青

【摘 要】泰安因五岳至尊的泰山坐落于此而成為著名的旅游城市,特色美食翻譯在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探討了泰安特色美食在翻譯實踐過程中存在的死譯、恰當音譯及一產多譯等問題,并提出了特色美食翻譯方法,如與地點相結合、以制作方法英譯、直譯加意譯等,以期保證美食翻譯的規范得體,促進泰安特色美食走出國門及泰安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
【關鍵詞】特色美食;翻譯策略;泰安
0 引言
泰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風景秀麗,山清水秀,在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對外開放城市。名取國泰民安之意,因“五岳至尊”的泰山坐落于此而馳名中外。雖然泰山是這座城市的象征,以泰山為中心的旅游業是其支柱產業,但是泰安美味可口,色香味俱全的特色美食卻鮮為外國游客所知。泰安這座城市地方特色濃厚及中外文化差異性顯著,英文中鮮有與這些特色美食一一對應的詞匯。中英兩種語言在翻譯轉碼時缺少對等,若譯者本身對中外文化間差異理解不清,會忽視對地方特色詞匯民族性的掌控。從而英譯時詞不達意,難以準確又不失得體的傳遞信息。久而久之,外國游客可能因無法正確理解而對泰安特色美食失去興趣,地方政府也錯失了推廣當地美食的良機。
1 泰安美食翻譯現狀
特色美食是某一地區或者某個國家極具特色的食物,是這一地區或國家長時間發展起來的,帶有其文化印記和歷史傳統的獨一無二的物質產品。彰顯泰安文化內涵和歷史傳統的特色美食比比皆是,但是由于中英兩種語言互為對應的詞匯缺失嚴重,中國同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及意識形態等方面差異顯著,國內外學者對各國特色美食方面的研究又少之又少,譯者在翻譯時查不到參考譯文,如果不注意翻譯方法和技巧,會出現誤譯。[1]
現今泰安特色美食在翻譯時出現的一些頗具典型性的問題包括生搬硬套的死譯、令人匪夷所思的音譯,及一產多譯。
1.1 生搬硬套的死譯
生搬硬套的死譯無法正確傳遞出源語言的意思,而且未考慮中英兩種語言在文化、傳統、社會等方面存在差異,這將導致外國游客“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難以正確理解特色美食。例如,泰安特色小吃之一的醬包瓜。醬包瓜用花生仁、核桃仁、萵苣等為餡,然后選用鮮嫩的甜瓜,剝其瓜皮,投入醬壇之中,過一段時間,再把餡裝進瓜皮。吃的時候鮮脆清香,醬味濃郁,深受當地人及周邊游客喜歡,但是唯獨一些外國游客對此不感興趣。因為有些譯者自身并未品嘗過醬包瓜,也未曾深究過制作醬包瓜的原料,不知它并非我們常食用的諸如西瓜,木瓜之類的天然生長的瓜,而是一種頗具泰安特色的人工亨飪的美食。所以單憑字面意思將其簡單的譯為melon in sauce,即“醬料包著的瓜”。因此慕名而來的外國游客認為其味道平平,不值一試。又如牙棗,牙棗是棗的一種,其形尖長似牙,果肉如荔枝般甘甜。許多譯者在翻譯牙棗時,忽視了牙棗的形狀特點,直譯為the date of teeth,致使外國游客無法理解,不敢嘗試。
1.2 令人匪夷所思的音譯
眾所周知,音譯即由讀音相近的字翻譯而來,在翻譯地名和人名時較為常用。例如:Malaysia=馬來西亞、Singapore=新加坡、Paris=巴黎、馬克思=Marx、白求恩=Bethune。這些地名、人名類的專有名詞用音譯的方法翻譯出來,既便于記憶又易于識別。但是單純的音譯有時并不適用于特色美食的翻譯,比如,糝(sa)。糝是泰安的一種傳統名吃,糝館在泰安街頭隨處可見,糝在漢語中屬于生僻字,若非泰安及周邊地區人民,恐怕也難以識得,外國人更是認不得。但是偏偏有很多糝館將糝直接用sa來翻譯,外國人本身就對中文的一些發音十分頭疼,如何讓他們分清sa還是sha,“糝”還是“傻”。如此一來,又有幾個外國人會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進館品嘗美味的糝粥?
1.3 一產多譯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翻譯界亦如此。譯者們角度不一,對源語言理解不同,必然導致譯文的多樣性。這對中國人而言影響不大,但是譯者面對的大部分受眾是深受西方文化傳統熏陶的西方人。譯者在英譯中國的同一特色美食時,采用不同的譯法,給予外國受眾不同的釋譯,外國游客則會認為此乃兩種產品,從而影響泰安美食的推廣。比如孔莊粉皮,孔莊粉皮歷史悠久,代代相傳,因產于泰安市東孔村而得名。有些譯者采用音譯法,將其直接譯為 Fenpi,目的是突出其特色性,有的譯為sheet jelly in Kong village,有的將其簡化為sheet jelly,還有的譯為bean starch sheet。
2 翻譯方法研究
泰安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數十次政權更迭,朝代更替而延續至今。這就要求譯者不僅要夯實自身專業基礎,還需要具備必要的文學素養。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嚴復先生在其巨著《天演論》中的“譯例言”講到:“譯事三難:信達雅。”[2]即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信”指釋譯忠實原文;“達”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譯文通順明白;“雅”則指用詞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尤金·奈達將翻譯的對等原則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形式對等(Formal Equivalence)、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形式對等即釋譯忠實的表達原文內容和形式;動態對等強調接受者和信息應該在本質上與原語的接受者和信息一致;功能對等則要求譯者尋找源語言與譯入語在語言、文化方面的對等,以此來強調翻譯的交際功能。[3]所以譯者在英譯特色美食時必須將上述原則考慮在內,令外國游客聞之即垂涎三尺,無法自拔。特別是像泰安特色美食此類地方特色濃厚,又身負深刻文化底蘊的美食,在英譯時更要注重翻譯技巧。用適當的翻譯方法翻譯,才不至于英譯出諸如Tofu made by woman with freckles (一臉斑點女人做的豆腐)—麻婆豆腐,Wood mustache meat(木頭胡子肉)—木須肉此類令人啼笑皆非的奇葩翻譯[4]。總結來看,特色美食翻譯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表1):
下面,本文就這三種典型翻譯方法結合其實際運用進行具體的分析。
2.1 與地名結合進行翻譯
對于那些全國各地普遍具有,但是卻頗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不能簡單的以全國標準進行翻譯,要突出其地方特色。全國雖然到處都有,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地同種美食口味不一。因此英譯時要表現共性,突出個性。泰安三美即白菜、豆腐、水。泰安的大白菜結實飽滿,清脆無比;豆腐外脆里嫩,入口即化;泉水清涼可口,沁人心脾。這三樣東西在中國再尋常不過了,但水土的特殊性造就了美食的特殊性,泰安三美以其濃厚的地方特色成為了泰安美食的杰出代表。譯者在翻譯時斷不能簡單翻譯為cabbage Tofu and water ,而應夾帶地名,突出產于泰安這一特點。泰安三美豆腐Taian Three Gout Bean Curd,我們不難看出這樣翻譯既體現了同屬豆腐這一共性,又彰顯了泰安特色豆腐的特殊性。縱然是品嘗過中國豆腐的外國游客見之,也會急不可待地品味特色豆腐不一樣的味道。
2.2 以制作方法譯
有些特色美食因制作方法不同而與一般意義上的此種美食有所差別,譯者在翻譯時萬不能用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翻譯,這樣翻譯未能體現特色美食的獨特之處,不利于特色美食的推廣。譯者應探尋制作方法方面的差異,譯出獨特性。比如范鎮火燒,又名泰山火燒,因產于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范鎮而得名,是泰安最為著名的火燒,在全國各地享有盛名,銷量遠超同類面食。皮薄里脆,美味可口。有些譯者將范鎮火燒直接譯為cheese and egg cake。這樣翻譯就大錯特錯了,cheese是西方人比較愛吃的奶酪,而cake指的是蛋糕、糕餅。這種釋譯太過于注重與西方特色相結合,而忽視了其東方韻味,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范鎮火燒主要以精制面粉,鹽,驢油,花椒,芝麻等材料為原料,先要將驢油熬成酥油,之后將發好的面搟成條狀,再將酥油均勻的涂抹在面皮上,撒上芝麻和鹽,之后搟成圓餅狀,貼于爐子內側。等到餅的兩面熥的堅硬一些,再放在抽子里烤。大約兩分鐘后,即可食用。由于范鎮火燒與蛋糕的制造方式和用料均不相同,所以不可將其英譯為cheese and egg cake,有些專家表示譯作Fan Zhen Clay oven rolls較為合適。
2.3 直譯加意譯
一般而言,直譯是比較遵照原文結構的譯法,而脫離原文語言結構的束縛,只譯意思的譯法可稱為意譯。直譯可以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卻讓譯文讀起來較為費力,而意譯可以自由施展,但是若超出了限度就會扭曲原文的意思。直譯與意譯常常可以交替使用,相互取長補短[5]。在翻譯特色美食時,譯者要注意將這兩種方法相結合,取長補短,讓譯文既保持通順,詞可達意,又兼具形式之美。高粱飴是泰安著名的特色軟糖,食之甘若蜜汁,甜而不膩。在中譯英時高粱可以譯為sorghum。高粱飴中的“飴”字取自飴糖。飴糖是中國傳統的一種以米、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發酵而成的糖類食品。分為兩種類別,前者似膠,軟度高,謂之膠飴;后者偏硬,謂之白飴糖。可能是為了讓這種糖的名字工整響亮,又有雅致,所以將糖字省去,直接叫做高粱飴。英語中沒有與飴字完全對應的單詞,所以譯者干脆就將其隱含意補充出來,取糖字做源語言,譯為sorghum candy。此譯文工整、不呆板。泰山女兒茶與肥城桃的英譯亦如此。
3 總結與思考
泰安特色美食是構成當地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反映了泰安地區人民的民族心理與人文內涵,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本文探討了泰安特色美食翻譯時存在的典型錯誤及相應的策略,以求特色美食英文釋譯達到“信、達、雅”,實現形式對等、動態對等及功能對等。
為了更好的規范泰安特色美食的英文釋譯,泰安政府及有關部門必須采取積極措施,及時填補產品外包裝上的英文釋譯或者更正其英文錯誤;認真檢驗當地餐館的英文標注;嚴厲打擊售賣假冒偽劣產品的實體店及網店;加大對各類美食店鋪進貨渠道的排查力度,力求商品的合理合法,以期促進泰安特色美食走出國門及泰安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
【參考文獻】
[1]劉夏青,劉白玉.商務英語新詞翻譯探析[J].中國翻譯,2015(6).
[2]吳會平.社會學視角下的《天演論》翻譯研究[D].河北大學,2008.
[3]郭著章,李慶生,劉軍平,等.英漢互譯實用教程[M].武漢大學出版社(第四版),2010(9).
[4]周蘇菡.基于中西文化差異的中式菜名英譯探析[J].海外英語(上),2012(11).
[5]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3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8).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