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曄


【摘 要】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衛拉特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當地蒙古族中雙語人和多語人較為普遍,母語用于家庭內部及族內交流,普通話、維語主要負責與其他民族的交流。多語交際模式是其社會語言生活的主流。對母語的重視程度很高,同時重視雙語教育。
【關鍵詞】語言使用;語言態度;普通話
1 調查背景及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簡稱巴州,位于新疆東南部,是衛拉特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除蒙古族外,還有維吾爾、漢、回等36個民族。截至2014年,巴州總人口140.42萬人,43.54戶,其中漢族79.69萬人,維吾爾族47.07萬人,回族7.19萬人,蒙古族5.21萬人。
巴州下轄8縣1市,本次調查選取巴州地區的庫爾勒市與和靜縣為調查點,調查的方法主要采用問卷調查、錄音和訪談三種手段,隨機抽樣并進行入戶訪談。共發放問卷280份,有效問卷273份。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是:
性別比例:47.7%為男性(116人),57.5%為女性(157人);
年齡結構:被調查者中,最小年齡為17歲,最大年齡為73歲,具體為,17至29歲的占30.8%(84人),30至44歲的占39.6%(108人),45歲以上的占29.7%(81人)。
職業結構:教師4.8%(13人),教師以外的專業技術人員5.9%(16人),公務員隊伍中的負責人5.5%(15人),普通公務員13.9%(38人),企事業單位負責人2.2%(6人),企事業單位中的辦事人員及有關人員20.9%(57人),農牧業人員28.2%(77人),商業、服務業人員5.5%(15人),工業生產人員0.7%(2人),學生3.7%(10人),不在業人員5.9%(16人),其他2.9%(8人)。
受教育程度:沒上過學3.7%(10人),上過掃盲班0.7%(2人),小學8.4%(23人),初中14.3%(39人),高中18.3%(50人),大專及以上55%(149人)。
2 巴州蒙古族語言習得及語言使用現狀
2.1 母語使用情況
在273個被調查者中,第一語言為蒙古語的共有268人,達到總調查人數的98.2%;而第一語言為其他語言的則占非常小的比例,如最先學會普通話的僅有4人,或第一語言為普通話和蒙語兩種語言的有3人,另外有1人是第一語言為維、蒙雙語的,以及還有1人的第一語言為普通話、維語雙語的。由此可見,在第一語言語言習得方面,巴州地區的蒙古族絕大多數最先學會的是蒙語。在回答“您現在能用哪些語言與人交談”時,選擇蒙語的人數達到100%,因此,我們可以說巴州地區的衛拉特蒙古族全民穩定使用蒙語。
2.2 語言兼用情況及其成因
語言兼用是指一個民族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語外,還兼用另一民族的語言,又稱“雙語現象”。“雙語現象”是指某一言語社團使用兩種或多種語言的社會現象,雙語現象雖名之為“雙語”,但也包括某一言語社團使用多種語言的現象,即所謂的“多語現象”。據統計,273人當中,只會說蒙語的單語人有26個,僅占總人數的9.5%;其它全部為雙語人和多語人。具體情況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雙語或多語人群中,同時會用蒙語、普通話、維語的三語人最多,占總人數的37.7%;其次是會蒙語和普通話的雙語人,人數比例為34.4%;另外還有同時會蒙、普、哈、維四種語言的人,人數達到整體比例的6.6%。
2.3 語言使用頻率
調查內容包括在家最常說的語言、在本地買東西最常說的語言、在本地醫院看病最常說的語言、在本地政府辦事最常說的語言和工作勞動場合最常說的語言。
調查統計,被調查者中在家最常說的語言是蒙語,共有231人,占總體比例的84.6%;在家最常說普通話的有14人,占5.1%;也有一些在家既常說蒙語,又常說普通話的,這樣的人占9.9%(27人)。數據表明,蒙語依舊是衛拉特蒙古族家庭內部的主要語言,但同時普通話也在逐漸開始往家庭中滲透。在訪談中有些已有兒女的被調查者告訴筆者,自己在家中跟父母和配偶交流都是說蒙語的,但是在跟子女交流時,既說蒙語也說普通話。
除家庭外,在其它場合中各語言的使用頻率如表2:
表2 各語言在公共場合的使用率
從表2我們可以看出,普通話在本地買東西、本地醫院看病、本地政府辦事的使用率最高,分別是54.6%、53.1%和40.3%,其次是蒙語。但在工作勞動場合中,蒙語的使用率高于其他場合的使用率。這緣于巴州地區的蒙古族人民,尤其是居住在巴音布魯克、鞏乃斯、阿拉溝鄉的蒙古族,大都以放牧為主要生活方式,在勞動中都是在與同族人交流,因此在工作勞動場合時主要用蒙語交流。由此可見,蒙語、普通話、維語在巴州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各司其職,蒙語主要在家庭、族內交流中使用,漢語普通話主要在公共場所用于與其他民族交際。就普通話與維語對于當地蒙古族日常交流的功能性而言,普通話的語言功能大于維語的語言功能。
3 語言態度調查
3.1 對母語的重視程度高,同時注重雙語教育
在回答“您認為本地小學最好使用哪種語言進行教學”時,除1人選擇無法回答此題外,選擇普通話的占9.5%(26人),選擇蒙語的占50.5%(138人),選擇民漢雙語的占39.6%(108人)。在問到“中學最好使用那些語言進行教學時”,選擇“普通話”的有28人,占10.3%,選擇“蒙語”的有114人,占41.8%,選擇“民漢雙語”的有130人,占47.6%,另有一人沒有回答此選項。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巴州地區的蒙古族人民對自己的母語重視程度很高,但同時也重視后代的雙語教育。
3.2 對普通話的認同度比較高
語言認同包括“本民族認同”和“他民族認同”,少數民族對漢語普通話的認同度關系到國家安全。據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273人當中,認為普通話在交往中作用非常大的人數比例占到60.8%(166人),而認為普通話在全國的影響力非常大的占到73.6%(201)人,且有71%的人(194人)認為今后在全國各地的交往中,普通話是最重要的。由此可見,巴州地區的蒙古族對普通話的認同度較高。
4 調查結論及相關建議
第一,從對巴州地區蒙古族語言使用情況的調查結果來看,蒙語作為當地蒙古族的母語,仍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主要用于家庭內部和族內交流。漢語普通話和維語主要負責族外交流,在巴州地區的衛拉特蒙古族中,多語的交際模式已經成為他們社會語言生活的主流。
第二,從對教育語言的選擇方面來看,無論是小學教育還是中學教育,當地蒙古族更傾向于選擇自己的母語。母語教育的重視程度大于雙語教育的重視程度。
基于以上調查結論,現提出兩點相關建議:
(1)雙語或多語的交際模式是巴州地區蒙古族的語言生活主流,因此在進行語言規劃時,要在遵從語言自身規律的基礎下,注意當地各語言的功能規劃,以促進語言和諧與民族和諧。
(2)在發展雙語教育的同時,也要重視母語教育,尤其是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牧區,由于國家通用語言水平較低,母語是當地蒙古族日常生活的主要擔當,在這種情況下,更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進行雙語教育,避免“重漢語”、“輕母語”,培養“民漢兼通”的少數民族人才。
【參考文獻】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統計年鑒2014[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2]戴慶廈.社會語言學概論[M].商務印書館,2014.
[3]胡明揚.語言學概論[M].語文出版社,2000.
[4]戴慶廈.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現狀及其演變研究[C]//民族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