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國勇 池愛平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法,通過閱讀巴蜀武術著作,詳細的研究了巴蜀武術由明清到現今的發(fā)展,提出將巴蜀武術發(fā)展的主流方向轉向市民健身運動。這樣有利于拓寬巴蜀武術的發(fā)展道路,繼續(xù)傳承和弘揚巴蜀武術精神。使巴蜀武術推陳出新,更能夠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關鍵詞】巴蜀;武術;發(fā)展
【Abstract】Using literature method, this article by reading of Bashu Wushu books, detailed research the Bashu martial arts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todays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stream of the development of Bashu Wushu to members of the public health and sports. This is conducive to expand the development of Bashu Wushu, to inherit and Philip Yang of Bashu Wushu spirit. The Bashu Wushu innovation, better 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Key words】Bashu; Wuhsu; Development
0 前言
四川地區(qū)獨特的地理人文環(huán)境對巴蜀武術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巴蜀武術從明、清的形成到至今已經歷了600多年的風雨歷程。本文對巴蜀武術起源、形成與發(fā)展及發(fā)展趨勢做了詳細的研究,從而使我們更加了解巴蜀武術的價值與其發(fā)展方向,有利于巴蜀武術的發(fā)展,使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更好地與科學發(fā)展觀相融合。
1 巴蜀武術的代表拳種
火龍拳:四川武術界又將火龍拳歸為黃林派武術。在習云太的《簡明中國武術辭典》中介紹到:“火龍拳流行是于四川成都、德陽等地的一種拳術,包括挨盤、蹲樁、四平拳等各式拳路。講究‘高來用提手,逢中用破手,單邊用盤手,傷人用箭手[1]。”
化門拳:化門拳是巴蜀武術中“五花八葉”中重要的一枝。化門拳起源比較復雜,在《中國武術大辭典》記載:“四川化門源流有三:一是,清光緒年間,峨眉修德禪師所傳;二是,清末,四川廣安悅來場王釘峰所傳;三是,民國初年,楊石臣所傳[2]。”手法講究掄、拿、斷、擗。善于借助寸勁。
峨眉拳:峨眉拳是峨眉武術拳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巴蜀武術中的優(yōu)秀拳種。早在明代唐順之《峨眉道人拳歌》一詩中就有峨眉拳術的記載。明末清初吳殳武學著作《手臂錄》中又有峨眉槍法的記載,也反映了當時峨眉拳械的豐富性。其身法靈活、步態(tài)多變,步法輕盈穩(wěn)健,指與拳互用,講究攻防一體,以技巧取勝,手法連貫,以快制勝[3]。
2 巴蜀武術的起源
“自古以來巴、蜀族好習武藝,殷代曾有女將武丁王后婦好親自率兵征伐巴方,終使巴族降服。川西蜀族亦善射,甲文‘氐(視)蜀射三百(《鐵云藏龜》)記載蜀族以善射之射手三百進貢殷王朝[4]。”公元前316年,秦先后滅掉巴國和蜀國,并收歸統(tǒng)一管轄。后來由于道教文化、傳統(tǒng)鬼巫文化、外來人口遷入改變各地區(qū)的人口分布和傳統(tǒng)文化結構成為早期影響巴蜀武術的重要因素。
3 巴蜀武術的形成與發(fā)展
3.1 巴蜀武術的形成
明清時期是巴蜀武術形成的重要時期。尤其是在清朝時期,清朝的八卦學說、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都對巴蜀武術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今所見的拳種流派,大多數在清代形成體系,或者基本成型的。在清朝時期由于武舉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許多人為了奪取功名而學習武術,這就進一步促進武術的發(fā)展。據重慶11個縣縣志資料記載,從明永樂四年至清光緒二十年期間,記有武探花1人、武榜眼1人、武進士22人、武解元4人、武舉人235人(《重慶武術志》)。
清朝末期隨著火器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冷兵器時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在光緒27年(1901年)武舉制度被清政府廢除。武舉制度的廢除斬斷了習武者的仕途,至此巴蜀武術也由官方轉向民間。習武之人“遂多改事他業(yè),故各省各處之武學館,亦入天演之淘汰[5]。”民間武術從此與社會活動開始了密切的聯系。
3.2 巴蜀武術的發(fā)展
3.2.1 巴蜀地區(qū)武術組織發(fā)展狀況
1912年成都武術人士馬鎮(zhèn)江、馬寶、劉崇俊等發(fā)起組織了“四川武術會”,此后1923年,重慶武術人士陳大章、張云龍、安定邦等在重慶創(chuàng)立“四川武術會重慶分會”。20世紀30年代,中國大地掀起了一場愛國主義行為的國術運動,旨在維系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場國術運動中巴蜀武術得到了空前迅速的發(fā)展,大量的國術館被建立以及頻繁的武術賽事使巴蜀武術迅速成長和發(fā)展。1929年四川省國術館國術體育專科學校成立,最初稱為“四川省國術館國術體育專科學校”,1935年改稱“四川省國術館體育專科學校”。從1929年到1934年,該校共培養(yǎng)國術人才500余名,輸送至各縣國術館及機關團體擔任國術教官。1941至1946年該校為四川培養(yǎng)了中級師資人才100余名。此外還有1930年黃連湘與饒子和在重慶創(chuàng)辦的“重慶青年會露天國術學校”直到1950年自行停辦[6]。但因為歷史原因,1941年中央國術館被迫遷到重慶,此次南遷對巴蜀武術一個大融合大交流的時期。據當時的資料統(tǒng)計在解放前四川地區(qū)的武術團體輔導站(點)、班、隊有600多個,武術(館、校)有79個,其中登記在冊的有35個。加上《四川志省.體育志》當時記載,一共約40個[7]。
1977年,四川省武術隊在太平寺正式成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四川省成立了武術協(xié)會。1983年底各級成立地方武術協(xié)會五十多個。據1983年不完全統(tǒng)計,僅成都、重慶、自貢、渡口四個省轄市的公園、體育館和一些工廠、機關學校、街道,參加武術鍛煉的就達10萬人左右[8]。1986年5月四川省體委成立了四川省武術館籌備處武術競賽訓練、挖掘整理、科學研究及群眾活動等工作。在省武術協(xié)會及武術館的帶動下,重慶等地也相繼成立了武術館。到2002年在成都召開了民間性質的“發(fā)展峨眉武術研討會”;2006年1月又召開了“峨眉武術論壇”。2005年11月民間武術活動“達摩會”在成都望江公園舉行。中國武術協(xié)會在2007年8月至9月在四川峨眉市“國際峨眉武術節(jié)”期間舉行了“峨眉武術論壇”。
3.2.2 巴蜀地區(qū)武術比賽開展狀況
1918年,在成都青羊宮花會期間舉行了首屆“打擂”式武術比賽,后人稱之為花會擂臺賽。這種擂臺賽以散打為主,輔之以拳術、器械套路表演比賽。此后至1950年2月,成都花會擂臺賽以舉辦20余次,四川縣以上擂臺賽舉辦近70次。除此之外還有重慶珊瑚壩擂臺賽、川東擂臺賽等[9]。1929年和1931年在成都和南京舉行了國術省考。1944年4月1日在川東師范學堂(重慶市)舉行了陪都國術競賽大會,大會設摔角、搏擊、拳擊、揉手、刺槍、劈刀、女子射箭、女子拉弓等11個項目。舉行5天,共吸引7萬余觀眾。1945年5月11日舉行第二屆國術競賽大會。設揉手、摔角、搏擊、表演等五項。舉行5天,共有三百余人參賽[10]。
自1974年以后(1975年除外),四川省每年舉行一次武術比賽。分別在1982年、1983年舉辦了兩屆四川省兒童武術比賽。1984年以后,武術被列為四川省運動會和青少年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另外,20世紀80年代我國試行和推廣散打項目,1986年,四川省擂臺賽在成都、重慶等地相繼舉行。此外各地市、縣武武術比賽也開展得如火如荼。80年代的四川各省的武術比賽中,競技武術和傳統(tǒng)武術分為兩個比賽項目同時展開。90年代以后,兩者逐漸分離,傳統(tǒng)武術項目僅限于四川省舉辦的傳統(tǒng)武術交流等活動。由于受到首屆蓉城和渝城擂臺賽影響,許多縣市都舉辦了各種各樣的擂臺賽活動。在2005年的全面健身倡導下,由四川省體育局主辦、四川省武術館承辦的“四川省武術比賽”對巴蜀武術的發(fā)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4 發(fā)展趨勢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市民健身的需要。巴蜀武術不斷演進和發(fā)展,使自身更加符合時代的發(fā)展需要。由于大眾健身的需要,將來會有更多的武術組織出現,武術交流活動也越來越多,各類型的武術活動也更加的受到大眾的歡迎。
5 結論
巴蜀武術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歲月,如今已經成為中華武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巴蜀武術本身的健身價值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今后巴蜀武術的發(fā)展方向會朝著全民健身方向發(fā)展。巴蜀武術將成為市民文化健身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后巴蜀武術不管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發(fā)展道路將會越來越寬廣。發(fā)揚巴蜀武術精神,將巴蜀武術與現代文化緊密結合,使之走向大眾化,走向國際化,走向未來。
【參考文獻】
[1]習云太.簡明中國武術辭典[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65.
[2]中國武術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武術大辭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215.
[3]溫佐惠,陳振勇.巴蜀武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164.
[4]國家體委研究院,編纂.中國武術史(第1版)[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52.
[5]易劍東.中國武術百年歷程回顧——面向21世紀的中國武術[J].體育文史1998,(1).
[6]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四川省志·體育志[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9-40.
[7]溫佐惠,陳振勇.巴蜀武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38.
[8]趙子虬,陳尚潔.四川武術史(初稿)[M].1978:351.
[9]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四川省志·體育志[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2-43.
[10]重慶體育運動委員會,編.重慶武術志[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10-11.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