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燈 周紅萍


【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調查和訪談等方法,對男大學生“宅”生活進行調查,結果表明:男大學生的“宅”生活主要表現在上網打游戲、看電影、談戀愛、睡覺等。建議改變教育教學結構,開展感恩教育、理財教育、創新創業教育、體育技能展示、就業策劃教育,用豐富的課外活動,滋養學生,占領學生課余生活的至高點。
【關鍵詞】男大學生;宅;生活;對策
0 前言
“宅”原意是指居住的地方。現實生活中,很多年輕人以“宅男”、“宅女”自居,“宅”已不僅僅成為了時下青年男女一種日漸普遍的生活方式,更是在全球范圍內衍生出了一種文化——“宅文化”。[1]目前,我國對于“宅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宅人的生活方式,心理狀態等方面,但本次課題以大學教育作為前提,以男大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調查,了解男大學生“宅”文化,指出不足,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為豐富大學教育建議獻策。
1 研究的對象及方法
1.1 研究的對象
以湖北文理學院100個男生寢室為單位,抽取了300名男生為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運用中國知網CAJ全文數據庫、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搜索和整理了國內相關研究。這些文獻資料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研究思路。
1.2.2 訪談法
實地走訪湖北文理學院100個男生寢室,了解300名男生的課外生活以及她們對“宅”生活的理解。
1.2.3 問卷調查法
根據專家訪談和文獻研究,設計調查問卷。隨機抽取湖北文理學院男生寢室共計100間進行問卷調。
1.2.4 數理統計法
將調查問卷所有數據,輸入計算機,運用EXCEL統計軟件進行處理,作為本文的分析依據。
1.2.5 邏輯分析法
將統計數據進行分類、整理、推斷,從而得出結論。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大學生男“宅”生活
大學生的男“宅”生活主要體現在課余生活,在沒有課的情況下,男大學生都在干什么呢?以下是以我校100個男生寢室為調查對象,發放300張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計285份,回收率達95%,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顯示:寢室玩電腦(玩游戲,看電影)、寢室復習功課、談戀愛、外出兼職、其他(睡覺等)(圖1)。
調查結果顯示,除大四男生外,超過70%的男生選擇了談戀愛、看電影,大四打游戲僅達到38%。而選擇在寢室復習功課或看書的男生僅占20%。這個結果充分說明,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完全是“宅“著的,越來越多的人在課余時間窩在寢室聽聽歌、看電影和打游戲。
為了更深入調查,我又對120名男大學生做了上網時間調查,結果見圖2:
從圖2可以明顯看出,男大學生在寢室絕大多數時間是用于上網的。他們平時在寢室上網時間在2-3個小時的占到38.41%,4-6個小時的就占到了36.96%,而超過6個小時的也高達20.29%。這一調查說明,大學生在寢室花費在網絡上的時間長。
2.2 “宅”生活的形成原因
2.2.1 寬松的寢室環境
宅在寢室里沒人打擾,輕松自由,時間可以自己安排,寄情于虛幻的網絡、小說、豐富的影視資源等來舒解壓力,向往安逸生活的內心催生了“宅”這樣一種人生態度,這也是“宅一族”得以迅速流行的一大動因。另外,由于寢室許多同學也是這樣生活,大學生具有回歸群體和被群體認同的需要,作為群體中的一員,他們不想被排斥或受到攻擊,所以,他們需要與其他成員保持步調一致。所以,如果宿舍的大部分人或幾個關系較好的同學都變成了“宅一族”。[1]
2.2.2 遠離市區生活
校區遠離市區。湖北文理學院位于襄城區的郊區,交通不便,就只有512和543兩路公交,再加上學校旁就是隆中風景區,不管是旅游旺季還是淡季,總是有很多人在擠公交,而且學校本來學生就多,造成了學生不愿出門,覺得麻煩而且遠,就宅在寢室里。
學校的學科課程單一且乏味。大學很多的課程都是乏味的,從學生上課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很多人不是在玩手機,就是睡覺,認真聽講的寥寥無幾,而且多數老師是照本宣科,完全照著書本念,理論也不結合實際,完全和社會脫了結,現在大學的考試制度也簡單,直接用分數講話,考試內容單一死板,學生只要在考試之前臨時抱抱佛腳,突擊一下,就能順利過關,這樣一來,學生就更加不重視學科,對于考試完全沒壓力,造成學生毫無顧忌的逃課以及課堂的出勤率越來越低。
大學擁有充足的課外時間。很多學生都說過這樣一句話,經歷了那么黑暗的高三,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難道還不輕松玩一玩嗎?很多人抱著這樣的心態進入大學,也給自己宅在寢室找了最好的理由,大學就是輕松自由的工作,任務就是學科不紅燈,順利畢業,對于考試完全沒壓力,那么學生宅在寢室自己對自己也沒什么顧慮感了。
2.3 大學生教育缺失
2.3.1 感恩教育
大學對于感恩教育不夠重視:學校教育由于過多地關注學生的成績,升學率和就業率的問題,這樣使教學僅僅成為一種考試和就業的工具,我校由于缺乏感恩教育,造成學生的感恩情感冷漠,權利與義務,責任與自由的失調,不珍惜父母、老師的勞動,不把握自己學習良機,不會與他人相處等。[4]
2.3.2 理財教育
我校從來不開理財課程或理財講座,忽略了大學生理財教育,學生不會恰當地分配父母給予的生活和學習費用,也不會利用多余的經費作一些力所能及的理財項目或者是接受一些技能培訓。
2.3.3 余暇生活教育
實用主義式的教育理念使大學生具有濃重的功利主義傾向,漠視了閑暇教育對自身的發展功能,無視閑暇教育的價值。視閑暇時間無意義,無價值,以無目的、無功能的方式度過,造成“閑暇時間荒廢癥”。[2]學院目前提供的閑暇生活設施、服務及輔導欠缺。
3 對策
3.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大學期間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黃金階段,職業生涯規劃的訓練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和被動性;規劃個人的職業生涯,明確發展目標,能讓大學生在職業探索和發展中少走彎路,節省時間和精力;同時,職業生涯規劃還能對大學生起到內在的激勵作用,使大學生產生學習、實踐的動力,激發自己不斷為實現各階段目標和終極目標而進取。
3.2 大學生感恩教育系列活動教育
組織開展“我最敬愛的人”演講活動、“心存感恩,成就人生”主題演講比賽、每位學生寫感恩格言3-5個并編印成冊感恩教育系列活動,喚醒學生良知、激發學生潛能的生命教育,而且是溝通親子、密切多重關系的愛心教育。通過這些活動他們學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培養之恩,親朋好友和同學幫助之恩。讓學生學會做人。
3.3 大學生的三創教育
為加強學生就業觀念教育和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意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學校組織“三創專題講座和培養”,引導學生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吸引、鼓勵廣大學生踴躍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引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培養團隊協作能力。[5]
3.4 大學生的理財教育
大學應當促進個人理財教育,將個人理財教育引進學生教材,形成一套科學的理財教育教學方法,能夠很好的開展個人理財教育活動,受過個人理財教育的消費者是保持國家經濟良性運行的關鍵,所以大學應該多注重學生的個人理財教育。[3]
3.5 大學生的就業教育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式和緊張的人才市場,大學生怎樣提高應聘技巧,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已成為師生關注的焦點問題。為了讓學生更早了解自己的專業和相關專業就業方向和今后工作方向,讓同學們了解應聘的技巧和應聘工作時簡歷的書寫方式,以及在應聘時如何能更好的溝通。學校必須開設模擬人才招聘系列活動,以提高學生就業率。[6]
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是一種“特殊的學校”,它本應“生存于永無止境的精神追求”之中,這種獨特的大學精神旨在熏陶人的精神境界,培育人的非凡氣質,傳承文化,而我們現在的大學教育正是缺失這種精神。
【參考文獻】
[1]馬川.“我很宅!”——淺析都市“宅男宅女”的心理訴求[J].中國青年研究,2008(2):14-17.
[2]鄭笑眉,張韻.網絡社會中“御宅文化”現狀及影響探析[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6):42-45.
[3]劉元元,等.淺析大學生“宅一族”的幾個相關問題閉[J].網絡財富,2008(11):33-35.
[4]王艷.小議青少年“御宅族”的道德危機、成因及“出宅之道”[J].天津教育,2008(11):11-14.
[5]周敏.新媒介環境中的“宅男宅女”現象探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03):23-26.
[6]周紅萍.項目驅動式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設計[J].體育文化導刊,2015(12):159-164.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