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編輯部 執行/陳世冰
?
乘著風游蕩藍天邊讓自然任性表演
策劃/編輯部 執行/陳世冰

霧霾,干旱,洪水,沙塵暴,這些人類的敵人日益強大。我們在想方設法治理、救災的同時,有沒有想過它們為什么越來越可怕,我們是不是在有意無意中推波助瀾?
要把什么樣的財產留給子孫后代,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會考慮的問題。世代毗鄰而居的農民,最大的財富就是他們生存的村落。他們不是不明白環境需要保護,長期砍木伐林,綠意盎然的大山會慢慢變禿;不斷圍捕獵殺,生態平衡會慢慢被破壞……可是和生存比較起來,這一切都不那么迫在眉睫。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首席科學家牛文元說,多年計算的平均結果顯示,我國經濟增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透支”獲得。我們的經濟增長忽略了太多東西,這讓我們并不快樂,也不夠幸福。中國人生存環境的惡化,特別是環境保護和農村人口生存生活的矛盾日益加劇,讓一大批有識之士走上了環保之路。
當環境更好的時候,人類可以得到更大的經濟回報。但環境保護不應犧牲他人利益,甚至剝奪他人生存的權利;
解決環境保護與居民生存矛盾,讓居民在保護中受益,主動成為保護環境的主體;
呼吁更多的人參與到環保的隊伍中來,打破工業文明時代的傳統價值觀,環保才會真正地形成社會的主流,變成一種全民的自覺行為。
……
這些都是鄧儀踐行民間環保的思考和努力方向。
從最初的公職人員變身環保行動者,三十年來,鄧儀一直致力于環境保護與社區共同發展的事業。他信奉行動改變生存,他重新思考了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竭力尋求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道路。
鄧儀從記事起,就特別喜歡家鄉貴州省織金縣周邊莽莽的大山,四季輪回的景色,常常讓他流連忘返。山里的人家少,很少見到外人的鄧儀一個人在山中奔跑,野果子被他嘗遍了,櫻桃的酸甜成了他成年后常常回憶的美味。鄧儀從貴州大學環境管理專業畢業后,出于對大自然的熱愛,主動要求去貴州科學院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
面積46.5平方公里的草海,是貴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以水草繁茂聞名中外,大片的濕地每年都會引來無數過冬的鳥兒。鄧儀說:“我那時覺得保護區的一草一木都不能破壞。”但是,周邊農民是靠著草海養家糊口的,他們中的很多人靠打魚為生,建房子和燒柴,也要砍伐林中樹木。面對周圍農民因養家糊口破壞環境的行為,鄧儀當時的反應是用棍棒和拳頭對抗。“打架是唯一的方式——春天,魚要產卵,是禁漁期,要和偷魚的農民打;冬天,林子里的珍稀鳥類又成了農民捕捉的美食,還是要打架。”
有一天,一個當地農民很高興地告訴鄧儀,他吃了一只黑頸鶴。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在當地人眼中卻是偷吃莊稼的“野鴨子”。鄧儀一把抓住農民的衣領說:“你怎么能吃黑頸鶴,這是違法的!”“如果我用我的菜養了一只雞,那么這只雞我可不可以吃?你看,這些野鴨子吃掉了我的菜,我把野鴨子吃掉了卻犯了法,那么我的菜該由誰來賠償呢?”農民的理由讓鄧儀一時語塞,無從反駁。
一年春天,鄧儀和同事乘船搜尋漁網監督禁漁。忽然間傳來“啊哈啊哈”的陣陣吶喊,只見湖面上駛來一百多艘木船,排成一列向他們逼近。一千多個村民站在船上,拿著拳頭大小的石頭、胳膊粗的棍棒甚至斧頭,逐漸把他們包圍起來。為首的村民大聲叫著:“你們國家公務員吃著大米飯,我們連苞谷飯也吃不到,你們還不讓我們打魚。”有人跟著吆喝:“先把他的腸子挖出來。”鄧儀叉腰一立,喊道:“你們今天要想打魚,就先打死我。”爆怒的村民回應他的是一陣石頭雨,隨后鄧儀住進了醫院。
這場沖突令鄧儀和村民的關系惡化到臨界點。
躺在病床上的鄧儀開始檢討和反思,他以前沒想過自己可能會錯,因為法律、正義站在他這邊。但是,靜下心思考,他看到一個事實——草海周圍的農民是要吃飯的。當地農民原來有人均三畝的土地,保護區為恢復草海水位,淹掉了大量農田,導致每戶農民的土地只有不到一畝。一邊要保護,一邊要生存,自然是保護的主體,可當地的人怎么辦呢?
在法律、制度、環境、生存等各種沖突之下,有沒有中間道路可走?“以人的生存權利為代價的環保注定無法持續,環保不是餓肚子。”鄧儀把這個別人或許沒有看到,或許看到不敢說的話響亮地喊了出來。
他向貴州省政府和相關部門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恰在這時,貴州省環保部門接收了國際鶴類基金會和國際漸進計劃組織的一批資金,他成了這批資金使用的負責人。鄧儀確定了自然保護和社區扶貧的工作思路,他和同事根據當地村民的家庭情況,把草海周邊最為貧窮的農戶列為“漸進戶”,每戶發放1000元的小額贈款,但要求村民必須確定一個增加家庭收入的項目。
在鄧儀的幫助下,草海人用這筆數額不多卻非常有用的錢,開始了自家的創業。有的人家買了幾只羊飼養,有的開了一家小雜貨店,或是購買一臺爆米花機走村串戶。草海不再是他們唯一的衣食父母,貧窮漸漸遠去,來往于草海的黑頸鶴和其他鳥類越來越多,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草海模式”。
改變了堵和打擊的做法,鄧儀越來越明白,不是自然出現了問題,而是人出現了問題,除去法律和制度,“第三條路”更為適宜和健康。
草海模式出名了,鄧儀因在草海保護中的出色表現獲得了眾多的獎項和榮譽,他又回到貴州大學用三年時間完成了研究生學業。隨后,他獲得了美國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獎學金。他用這筆錢在北京師范大學進修,用省下的錢,到中國西部幾個省份考察了中外環保組織做的一些項目。

這次考察,讓鄧儀的心不時地疼痛起來:在一個山區,他看了加拿大一家環保機構出了很多錢幫助山民修的水窖,拿到錢的一些農民只是修了水窖口,以應付檢查;在一個濕地鳥類觀測臺,一些木板被人拆了,用來固定觀測臺的鋼絲被剪完了……
鄧儀開始思考,環保組織“給錢,做項目,走人”的模式是不是已經過時了,村民是不是養成了從各類環保組織手中拿錢,熱熱鬧鬧地搞一場,等環保組織的人走了,繼續破壞環境的惡性循環,錢能不能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怎么執行?怎么監督?
一個偶然的機會,鄧儀和老朋友向虎見了面。向虎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博士生,他聽鄧儀講述了這些年所做的事情,感動之余,向日本大使館申請到了300萬日元交給鄧儀。
鄧儀覺得這次新的項目一定要淡化出錢人的作用,讓受益者參與進來,成為永久的主體。“錢是一種手段,改變是一種過程,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慣性思維的束縛,用一種新的約束與被約束的關系,改變人們的行為,改變人們的思想。”鄧儀用其中小部分錢在貴州黔西縣古勝村建了一個苗圃和幾個沼氣點,大部分的錢被他建立了一個賬戶,交給古勝村。他要把古勝村當作一個試驗場。
古勝村有十五個村民組,在鄧儀的建議下,每個村民組都選出了代表,并在這十五個小管理機制的基礎上,又選出了五個人成立了管理委員會。整個村寨的項目由管理委員會統一協調,建立審核制度。“村民提出什么項目,怎么花錢,我都是旁觀者,只有村民是具體的參與人、實施人。”
幾年下來,古勝村村民主動參與決策的意識大大加強了。
有一個小組的修路方案通過后,全組28戶男女老少幾十人一齊出動,只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共花了一萬多元錢,就把一條長約一公里寬而平整的路從山腰中間給開辟了出來。
村里的引水設施修建好后,為了涵養水源,當地村民把退耕還林的兩千畝森林主動發展到了一萬畝,比原先規定的退耕還林的面積多了四倍。
一個大雪封山的傍晚,鄧儀去走訪一家五保戶,他遇到了一個村民在山路上慢跑,于是好奇地上前盤問。這個村民的回答讓鄧儀大吃一驚:“今天輪到我家看護山林,太冷了,我只能在山路上慢跑取暖。”鄧儀看著被凍得瑟瑟發抖的村民,內心別提有多高興了,他第一次看到了村民作為環保參與主體煥發出的巨大效力。
合理有效的對接,將幾乎與世隔絕的村民帶上了一條可以嘗試的新道路。鄧儀在高興之余,想到了在更多的地方“克隆”古勝模式。
鄧儀加入了中國企業家成立的環保組織——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并出任秘書長。這個機構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成為中國治理沙塵暴最重要的環境公益機構。
鄧儀仿佛全身有著使不完的力氣,一會帶著牧民去古勝村參觀學習,一會帶上牧民趕赴北京接受培訓。他帶著工作人員幫助牧民改放養為圍養、圈養、精喂,減少對牧草的依賴,勸導牧民不再使用漫灌這種浪費水資源的灌溉方式。

通過學習,牧民驚喜地發現,原來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家園。“蛋糕是你們的,便宜也是你們占,怎么分我也不管,分錯了我也不管。”鄧儀希望牧民們明白,“外援是流動的水,自己才是永遠的石。”
牧民們選擇了光電互補、太陽灶、沼氣池等項目,自己去打聽方案,進設備。項目所需要的資金,鄧儀也與他們討價還價,最后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比例。
幾年下來,阿拉善左旗吉蘭泰鎮建起了二十萬畝草場生態保護區。藍天白云,萬里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得以重見天日。
從參加工作到現在,鄧儀已在環保這條路上奔波了三十年,北京、貴州、內蒙古、云南都留下了他的腳印。對于環境保護,鄧儀心里總有一種類似宗教般的虔誠感情,一種難以言說的親近情結。
對大自然、對傳統文化有敬畏心的人,永遠比內心空蕩蕩的人,更珍視與留戀大自然。鄧儀在和農民打交道的過程中受過委屈,更在執法中吃過農民的虧,但他從農民對自然的敬畏中看到了未來。他和農民之間的劍拔弩張,只是一個認識錯位的過程。一旦他幫助村民找回那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途徑,這種狀況就可以改變。
鄧儀在這種對抗中,也悟到了自己要調整方向。他在爭取環保組織的資金時,對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自己是外力,要幫助農民內生,通過新機制的建立來促使傳統文化復興,實現文化的內生、資源的內生與能力的內生。
2014年,在云南省河源村,鄧儀發現當地有很多天然資源,比如養蜂、種植中草藥材、野生菌等,如果能系統地種植,再配以統一的渠道銷售,完全可以讓村民持續獲得收入。但是前期的資金如何獲得?這讓鄧儀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成立一個以小額貸款為主的“村寨銀行”,利用這一經濟杠桿,與當地農戶訂立環保條約,約束農民的無序生產行為,發展綠色產業。按照鄧儀的想法,“村寨銀行”主要是借助企業的資金,通過企業參與,加上專業團隊的促進,建立“公益組織+企業+農戶”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新模式。
“村寨銀行”項目給老百姓帶來了看得見的好處,也促進了“村民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河源村已有十二個村民組通過集體討論,決策制定了各自的封山育林保護協議,建立了以社區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區,有效保護森林面積達44870畝,占河源村國土面積的30%。
但鄧儀還是感到了自己力量的弱小,這么多年,多數時候都是他一個人在戰斗,有時他會感到自己的聲音只有自己才能聽見。相比于一些發達國家,我們的政府部門在相關政策上還沒有足夠的支持度;對于一些有做環保意向的企業,沒有專業組織去引領;民間環保組織的運營模式還很原始,缺少變化,沒有應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這些都讓鄧儀感到,他還有很多事要做。

2015年12月28日,鄧儀榮獲中國魅力人物稱號。組委會給他的頒獎詞是:專注公益領域三十年,以智慧、努力和個人魅力,幫助許多農民在自治實踐中走出一條發展與保護并重的道路……
一個良好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是互信和尊重的,人與自然之間更是互信和尊重的。有了物質生活的保障,人們更愿意讓自然盡情地復原,任性地表演,成為自然大劇場最忠實的觀眾。
是的,大自然最為公平,你愛護尊重它,它就還你以綠色和果實。每一寸土地都有它的神圣之處,每一寸土地都應有人熱愛和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