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淑新
?
將靈魂還給建筑
□鐘淑新

阿拉維納
智利建筑師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是第15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主策展人,也是2016年度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評委會在評審辭中寫道:“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引領著能夠全面理解建造環境的新一代建筑師,并清晰地展現了自己融合社會責任、經濟需求、居住環境和城市設計的能力。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將人們對建筑實踐需求上升到對藝術追求的高度,同時應對當今社會和經濟挑戰。”
阿拉維納1967年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亞哥。1992年,從智利天主教大學畢業后,他成為了一名建筑師,兩年后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師事務所。他的第一個項目是為母校設計新的數學學院,把新大樓添加到兩座已有的建筑之上,讓這棟新添的大樓減少了原本兩座建筑的許多元素,卻煥發出新的形式。此外,他還為母校設計了醫學院、建筑學院、連體塔樓、UC創新中心。
UC創新中心是阿拉維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彰顯了他的成熟老練。從遠處看這是一座充滿力量的建筑,但當你走進這棟大樓,就會發現它是非常人性化而溫馨的。他不喜歡玻璃建筑,傳統的玻璃建筑造成了很高的熱島效應,不得不利用許多能源來為自己降溫。因此他選擇了堅實的混凝土作為UC創新中心的外墻,外圍體量巨大,內部能耗卻被降至最低,由普通辦公建筑每年每平方米120千瓦的能耗降低到40千瓦。空間內部則設計了充滿陽光的玻璃中庭,具有縱觀所有活動的透明性,人們因此得到了許多相遇和交流的機會。他還在混凝土外墻開鑿了巨大的平臺,在這里憑欄遠眺的場景非常詩意,這一設計也為整棟建筑提供了良好的通風性。如今的UC創新中心,已經成為了圣地亞哥的一道風景線。
雖然不喜歡用玻璃做建筑材料,但阿拉維納并不排斥它,智利天主教大學連體塔樓就是一座玻璃塔樓。玻璃是一種很好的材料,能夠抵御雨水、污染和老化,但非常不適合圣地亞哥的氣候,因為它會產生溫室效應。于是阿拉維納想到了在外層利用玻璃的優點,然后再在里層設計一座高效節能的樓宇,讓空氣在兩者之間自由流動。熱空氣對流形成了一股垂直的風,并在建筑物的腰部加速,不良熱增益在到達里面的內層建筑物之前就被清除了。
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阿拉維納為私人、公眾和教育部門設計的建筑作品都達到了杰出的程度——從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的圣愛德華大學住宅及食堂,到中國上海的諾華制藥辦公樓。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他切入的方法總有一種新鮮感,并且能夠在不預先設定任何想法或形式的情況下開始新任務。他不僅諳熟材料和施工,而且深知詩意和建筑力量對于多層面交流的重要性。
真正讓阿拉維納與眾不同并贏得國際聲望的,是2004年完成的金塔蒙羅伊住宅項目。這個項目的挑戰在于如何利用有限的資金完成社會保障房建設。2004年,智利伊基克市要為一個有著三十年歷史的貧民窟修建社會保障房。這個項目中,當地政府要求重新安置市中心約五千平方米土地上的一百戶家庭。政府給出的住房補貼是每戶7500美元,考慮到市中心的高昂地價,這些補貼僅夠建造每戶家庭約四十平方米的住宅。項目的目標是讓這些家庭保持他們在中心城市附近地區形成的社交和經濟關聯,而不是把他們驅趕到城市的外圍。阿拉維納和他的團隊還希望居住在這些房屋內的家庭能夠實現中產階級生活標準,而不是讓他們永遠住在社會保障房里。市場上沒有任何方案能解決這個難題。
因此,阿拉維納和團隊想到了一種特定類型的建筑物——作為樓房,它們可以非常有效地利用土地,又給了居住者足夠的擴展空間。阿拉維納為這些家庭提供了基本的房屋結構框架,同時又給他們留出空間,讓他們根據各自的經濟條件,對住房加以后續完善。
一年后,當地房地產價格上漲了兩倍,但這些家庭都自愿留在原地,并不斷改善著自己的家園。
阿拉維納還將這個模式應用到2010年完成的墨西哥蒙特雷住宅項目中。他長期致力于應對全球住房危機,并力求為所有人爭取更好的城市環境。他對于建筑學和市民社會都有著深刻的理解,并反映在自己的作品、行動和設計中。
面對全球人口膨脹和城市化問題,建筑師能給出怎樣的解決方案?剛剛摘得2016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的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的方法是:只造“一半”住宅,另一半請人們自己來完成。
2010年智利發生了里氏8.8級地震并引發了海嘯,阿拉維納和他的團隊受聘進行孔斯蒂圖西翁鎮重建的總體規劃,當地政府要求一百天內完成所有設計工作。為此,他們分了一天、十天和一百天三個階段進行災難應對。
在第一天,他們需要保障的是飲水供應,由于運水困難,他們想到讓水“滾動”起來,把塑料瓶填到輪胎里面,然后滾動輪胎運輸,不僅提供了收集能力,連兒童都可以參與其中。到第十天,他們解決了基本住房問題。很多情況下,人們會認為在災害發生的最初時間內只能住在臨時性住宅里,但是阿拉維納和他的團隊建議,將應急避難場所當作最終重建方案框架的先期項目。避難所被看作是更高質量臨時單元房的基礎,這也使最終重建變得更加容易。
最后,為了保護城市未來抵御可能的海嘯災難,阿拉維納和他的團隊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戰略:首先是預警和撤離計劃,以便讓人們在15分鐘內抵達山坡上的安全地帶。其次是營造沿海林帶,能產生足夠的摩擦力來削弱而不是試圖抵抗海嘯波的能量。第三是特殊構造的建筑群,較低樓層采用可倒塌的圍擋材料,以便水流通過,再通過在城市和海洋之間營造林帶,用地理手段應對地理威脅。
2015年,阿拉維納承建了諾華制藥上海園區辦公樓,提供一個鼓勵創業者知識創造的空間。辦公室空間設計為了能容納不同的工作模式——個體、集體、正式和非正式,并促進用戶之間的互動。水杉林圍繞的一樓設有健身和保健中心,園區內的公共空間,來自不同樓宇的用戶在這里相遇。為了應對上海的氣候,建筑物外部的南面、東面和西面采用了再生磚構成的堅實立面,而建筑的北立面是開放的,可以讓自然光間接地到達開放式辦公空間。
在獲得2016年普利茲克建筑獎之后,阿拉維納表示:“沒有任何成就是歸屬個人的,建筑設計是一項集體協作的學科。因此,我們對所有為這些千差萬別的力量賦予形式而作出貢獻的人表示感謝。展望未來,我們預見到的是自由!這一獎項的聲望、影響和莊嚴是如此崇高,我們希望以它為動力,探索新的領域,面對新的挑戰,展開新的行動。”
阿拉維納也是2016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總監,展覽名為“來自前線的報告”,預定于2016年5月開幕。普利茲克建筑獎評委會主席參觀他的項目時,引用約翰·濟慈作品《初讀查普曼譯荷馬有感》的詩句表示“:斯托特·科爾特斯鳥瞰著太平洋,而普利茲克評委會則感覺自己好像從空中觀看一顆新生行星游入自己同類的行列。雖然達連峰頂并不安靜,但他們面面相覷,迷住了,驚呆了,充滿疑惑,被阿拉維納的作品和金色的未來前景傾倒了。”
阿拉維納表述自己的建筑愿景時說:“自我建造的力量、常識的力量或自然的力量,所有這些力量需要被轉化成一種形式,而這種形式最終打造的并不是水泥、磚塊或木材,而是生活本身。設計的整合力是努力嘗試把生命的力量注入建筑的靈魂中。”
編輯鐘健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