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鐵鳴 (江蘇省新沂市棋盤鎮文化廣播服務中心 221400)
淺析新形勢下農村群眾文化工作中的問題及對策
楊鐵鳴 (江蘇省新沂市棋盤鎮文化廣播服務中心 221400)
黨的十八大吹響文化強國的號角。近年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村文化資金的投入,一大批功能齊全“高、大、上”的鄉鎮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村文化大院建成,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但是農村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群眾參與積極性卻不高,文化陣地利用率偏低,農村公共文化的硬件投入,則存在一定程度的供給過剩。筆者結合工作實際,認真分析查找原因,認為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步伐的加快,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廣大農村已逐步進入了信息化、網絡化時代。在這個新的社會大背景下,廣大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也隨之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多元化、自主性和消費型的群眾娛樂已成為新型農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顯著特點。在這種新形勢下,如何把握好農村文化發展的新方向,充分滿足新型農民的文化需求,也是當下基層文化工作者首要任務。如何破解這一難題,讓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真的“火”起來。為此,筆者就新形勢下如何創新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做思考如下:
(一)多元化文化消費的沖擊。在電視新媒體不斷創新、可移動網絡全覆蓋的今天,人們已不僅僅依靠走出家門去開展和欣賞文化活動,很多娛樂節目電視、網絡上欣賞到到,新媒體傳播讓廣大群眾有通過互聯網直接參與其中。這對群眾性文化活動也是一種致命沖擊。同時,市場經濟大潮下,給廣大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更多自由和選擇,多元文化消費,給過去傳統的群眾文化生活帶來了一定的沖擊。
(二)文化知識結構的沖擊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一大批有文化的新型農民成長起來,他們的文化知識結構和過去農民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們對群眾文化需求結構呈現多元化,文化娛樂需求個性化,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獨立意識的和自主意識越來越強,對傳統的群眾文化也發起了一種挑戰。導致一度出現群眾文化組織者舉辦活動難組織,參與者找不適合自己娛樂角色,對傳統群眾文化活動產生抵觸情緒。
群眾文化總需求量呈上升趨勢。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民從過去單一追求物質生活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轉變。在物質生活十分豐富的今天,廣大群眾更加傾向于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新型農民的追求就會向更高層次發展,對高層次的文化需求量明顯增多,同時,新農村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把廣大群眾從繁雜的農業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廣大群眾就會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參與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因而也增加了對文化的總需求量。當前,農村地區面臨著城市文化、消費文化的滲透,很多年輕人進城務工,他們在接受、習慣了城市文化文化的豐富便捷后,回到農村明顯感覺到農村的文化活動形式相對滯后,內容陳舊單一。雖然城鄉差別化在逐步縮小,但是有限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快速增長群眾對于文化需求矛盾十分明顯。
鄉鎮綜合文化站肩負著宣傳、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等多項歷史重任,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當今社會,文化的多元化逐漸在社會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鄉鎮文化文化工作者急需轉變觀念、拓寬思路,探索出與時俱進,以農民實際需求為導向,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不斷滿足廣大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一)組織開展的群文活動必須有新意,提升的群眾的參與性
雖然從表象上看目前廣大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選擇空間大,內容也較為豐富,群眾業余生活也凸顯趨于個體化行為的傾向,但是,通過現象看本質 “群眾文化的群眾廣泛參與性”這一根本特征并沒有改變,因此在群眾參與性上,只要有好的形式和內容,群眾還會積極參與的。廣場舞、地方戲劇等傳統的民俗活動具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在今天依然如火如荼,經久不衰,廣大群眾參與積極性高漲,發展成為群體參與的群文活動。所以說,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還具有很大的空間和潛質?;谏鲜?,當下的基層群文工作者應該自身尋找原因,積極地面對、在遵循“群眾文化活動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不斷改進創新文化活動方式,舉辦以參與性廣,趣味性強、互動性樂的各類群眾文化活動。積極開展適應本地特色的民俗活動,民俗活動既有地域風格和它處不可模仿的獨特性,對于這些即將消失的寶貴文化遺產,在當今文化日益多元化的時代,更須要深挖細品,包裝打造,繼續傳承,同時也會形成新時期群眾文化工作發展的新亮點。協調組織搭建展演平臺把分布在不同角落的廣群眾文藝骨干組織起來,開展友誼比賽和技藝交流,并把傳統民俗內容加以取其精華,增彩出新,以新的形式展示,這是當前群眾文化工作創新途徑之一。
(二)通過“非遺”保護為平臺,開發地域民族特色,打造群眾文化品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都有獨具地方特色的歷史民俗文化,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地域特色的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如何巧借“非遺”保護平臺,把“非遺”和現代群文活動滲透融合,在做好“非遺” 保護傳承與弘揚的同時,通過新型群文活動的舉辦把“非遺”保護項目的價值與文化空間傳遞給廣大群眾,實現群眾文化活動和“非遺“相輔相成。讓廣大群眾在參與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動中接受歷史文化熏陶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對于群眾文化組織者來說,通過活動的開展也可以確立特色群眾文化品牌。
(三)圍繞重大節假日重要節點,引入“時尚”元素,讓群眾文化“火”起來
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不僅需要形式和內容,也需要時間節點,更需要“時尚”元素和亮點。圍繞重大節日開展活動既有利于廣大群眾的參與也有利于活動的開展。重大節假日廣大群眾在享受充裕的物質生活時,也享有充裕的空閑時間,在這空閑的時間里不由自主產生對精神文化的需要,對家鄉文化的一種追尋,希望參與文化活動,享受文化大餐。然而,一些傳統的群文活動,參加的大多是老人和兒童,而中青年人很少參與,究其原因傳統群文活動缺乏“時尚”元素,對他們吸引力不夠,面對新情況,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在舉辦文化活動前要積極謀劃,盡可能添加和融入現在科技時尚元素,把傳統文化搞“新”、搞“活”,掀起傳承家鄉傳統節日活動為核心群眾文化高潮,豐富廣大群眾節日生活。
農村文化工作創新,是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群眾文化發展中亟待探索與解決的新課題,也是歷史賦予當代基層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基層文化工作的創新不僅是載體、形式、內容創新、更要求文化工作者理念創新。為此,廣大農村群眾文化工作者不能墨守陳規,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拓寬視野、更新觀念,勇于探索,開辟群眾文化工作的新途徑,使農村群眾文化事業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找準位置,服務廣大農民,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