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蓉 李冰玲 姬培培 (嘉應學院 文學院 514015)
新媒體時代下客家山歌的傳承與發展方略
吳思蓉 李冰玲 姬培培 (嘉應學院 文學院 514015)
新媒體時代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山歌受到新的時代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出現了后繼無人、失去受眾等危機。客家山歌具有多重價值,其發展和傳承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在其發展和傳承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傳播主體的減少、受眾的匱乏與流失、政府與教育行業的不重視等。在新媒體時代下,我們必須利用網絡等新媒體來對客家山歌進行宣傳與發揚光大,如此才能實現客家山歌的新生。
新媒體時代;客家山歌;傳承;發展方略
客家山歌是中華民歌一個重要分支,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它保留了很多古語的成分,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通過客家山歌,我們可以了解客家文化的獨特意蘊。2006年,客家山歌被國務院選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目錄。在面臨著這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的同時,客家山歌也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考驗。如何促進客家山歌的傳承與發展,儼然已經成為我們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日常生產和生活的產物,其在社會文化、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是非常珍貴的一種文化資源。它源于客家人對情感的表達,飽含著客家人特有的樸素意味與民俗風氣。1
客家山歌也是客家文化的一種表現形態。通過客家山歌,我們可以了解客家文化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變化2,此外,作為客家文化的一個藝術品牌,客家山歌也是生態文明與文化、經濟融合的產物。
基于客家山歌的多重價值所在,客家山歌傳承與發展的前提條件如下:第一,適宜的社會環境與自然條件。充分認識孕育出客家山歌的社會環境和自然條件,有助于我們把握客家山歌的意蘊和精髓,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突出其特點,迎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3。第二,順應時代潮流。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從事社會生產活動的精神產物,是長期以來特定歷史文化的精神積淀,而加入新的時代元素將客家山歌進行再創作,可以將其單一固定的形式轉為今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以令其發揚光大。
作為世界客都,梅州具有相當豐富的客家山歌資源。梅州客家山歌形成于隋唐,定型于明清,蓬勃發展于近代。4然而,當今客家山歌在新的時代和經濟因素沖擊下,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考驗,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傳播主體的減少。
客家山歌自古不乏傳播主體,近現代以來更有眾多老藝術家為客家山歌的創作與傳承貢獻力量。但如今藝術家的數量在逐漸減少,許多老藝術家更是遺憾離世,而尚在的老藝術家多數年事以高,無法再進行山歌創作與教學工作。當今快餐文化的沖擊,使山歌藝術家們喪失信心,新時代的年青人看不到客家山歌的發展前景,也失去了加入傳播隊伍的熱情。這導致客家山歌出現了后繼無人的窘境。
2.受眾的匱乏與流失。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當代年青人追求娛樂性的傾向越來越明顯,他們對傳統文化逐漸失去興趣。筆者曾走訪很多客家人聚居地,發現已少有年青人學習客家山歌,在調查過程中,多數年青的客家人對新興的樂隊、偶像團體感興趣,而對客家山歌并不了解,甚至有部分年青人認為客家山歌是非常落后的一種藝術形態。一種文化的興起與傳承必須具備一定的受眾,缺乏受眾的客家山歌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
3.政府與教育行業的不重視。
在客家山歌日漸被遺忘時,需要當地政府對客家山歌進行保護與宣傳。而在眾多客家人聚居地中,少有政府部門為客家山歌制定保護與傳承計劃。以梅州為例,政府提出了“休閑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等口號,以旅游城市為品牌形象進行宣傳,其中涉及到了名勝古跡、名人故居、好山好水,但唯獨缺少對客家傳統文化形態——客家山歌的宣傳,對比潮汕地區的潮劇、閩南地區的閩南語歌曲,客家山歌缺少政府強有力的支持與宣傳。
教育行業亦能起到重要的文化傳承作用。具而言之,教育行業完全可以將客家山歌滲透到客家人的成長過程當中。但當走訪梅州當地的學校,筆者尚未發現有將客家山歌引入課堂的學校或教育機構,倘若教育行業能重視客家山歌的傳承,那么客家地區的年青人就不會對客家山歌如此冷漠和不重視了。
在新媒體時代,客家山歌面臨著非常好的發展機遇。在傳承與發展客家山歌的過程中,傳承人和宣傳者必須學會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為此我們提出以下舉措。
1.利用客家地區的特色旅游景區優勢,專注于實地研究與文化挖掘。客家山歌是口頭文學,讓文化傳承者親臨現場聽聽有口皆碑的客家山歌名曲名段,能更好掌握其背后隱含的豐富情感和意蘊。
2.利用新時代的網絡進行宣傳與發揚。客家山歌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利用網絡與現代科技,對其進行改編與優化,將其上傳至網絡平臺,以便吸引年青一代客家人加以重視與學習。
3.利用手機的使用普遍性,通過微信、微博、博客、Facebook、Twitter等創建客家山歌公眾號,定期分享有關客家山歌的資料,并通過此平臺與公眾進行互動,進行競技性客家山歌網絡競猜比賽,提高公眾對客家山歌了解的熱度。
4.利用微視頻、微電影等新媒體,對客家山歌進行微視頻拍攝和微電影制作,使客家山歌更貼近當今時代社會,使其具有明確的全新的發展方向。
5.利用KTV的廣泛受歡迎度,在K房引進更多的客家山歌曲目,供大眾娛樂的同時又借助新媒體傳播客家山歌文化。
通過實地調查與理論分析,我們認為在新媒體時代下,新媒體對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新媒體可以有效、高速地傳播民歌。梅州客家山歌的傳承與發展應該積極與各類新媒體技術結合;政府與民眾應重視客家山歌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所帶來的經濟、文化效益,應發動社會各類群體,積極對客家山歌文化進行傳承與發展。此外,客家山歌傳承人應該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大力加強客家山歌內容的改造和創新,進而為客家山歌提供新的發展方向和注入新的時代活力。
注釋:
1.廖明星.當代社會中的客家山歌傳承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5(1):101.
2.楊宏海.客家山歌的文化闡釋[EB/OL].http://blog.mzsky.cc/ u/62966/blog_119680.
3.廖明星.當代社會中的客家山歌傳承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5(1):101.
4.張快彩,黃東陽.淺談梅州客家山歌的傳承與保護[J].嘉應學院學報,2013(6):24.
吳思蓉,女,廣東惠州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嘉應學院文學學士,主要研究中國文化與語言學。
本文系2016年“廣東省攀登計劃”之“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項目——“新媒體時代下,客家山歌的傳承與發展研究”(批準號:pdjh2016b0463)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