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振川 (西南大學 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400715)
渝東南風俗歌的歷史變遷與地理環境關系探究
秦振川 (西南大學 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400715)
風俗歌是民間歌曲的一種,因其在特定的風俗習慣下演唱而獨具特色。渝東南地區的風俗歌以婚嫁歌和喪葬歌最具代表性,這些風俗歌曲在歷史時期經歷了較大的變化,探究風俗歌曲的歷史變遷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有助于更好地對其進行保護開發,發展傳統民俗文化。
渝東南;風俗歌;歷史變遷;地理環境
渝東南地區(包括黔江區、彭水、秀山、酉陽、石柱、武隆在內的一區五縣)是重慶市唯一集中連片的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生活在這里的各族人民創造出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民間歌曲,其中風俗歌是指專用于傳統風俗儀式、節日中演唱的民間歌曲。在民俗文化中,尤以婚喪歲時活動最具代表性。
渝東南地區的風俗歌曲是這一地區的各個民族在共同地理環境中,相互融合,共同創造,共同流傳與共有、共享的精神產物。下面就以婚嫁歌和喪葬歌為例來探討渝東南風俗歌與地理環境的互動關系。
渝東南地區在歷史時期風俗習慣的改變最突出有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改土歸流”以后,清王朝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廢除“土司陋規”之際,強行改變了少數民族的一些習俗。第二個時期是民國時期,隨著新思想的進入,渝東南少數民族自覺地改變了一些習俗。第三個時期,是新中國成立至今,隨著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土家族、苗族地區同各兄弟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渝東南地區的習俗又經歷了巨大的改變。
(一)婚嫁歌
渝東南地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婚嫁歌的形式有著很大的差別。土家族在“改土歸流”之前,土家兒女的婚姻大事是自由的,也是自己做主的。土家后生和姑娘到了十五六歲,便開始以山歌(即情歌)為媒,吐露情思,挑選伴侶。這時還流行“骨種婚”,即為保證舅家的“種”的延續,姑家之女必須嫁與舅氏之子。明代《蜀中廣記》卷三十八記載:四川酉陽“婚姻則累世為親”。
“改土歸流”之后,婦女婚姻系于“門當戶對”和“父母之命”,土家族婚嫁前婦女有哭嫁的習俗,《秀山縣志》中記載:嫁女之家,夕不滅火,宗室女伴哭泣,戀坐至明。東南邊村,俗近苗峒,則群聚歌唱相答,多男女之詞。通常在姑娘在出嫁前1-3天的晚上要哭嫁,主要是哭別直系血親和旁系姻親中的長輩。新娘除哭人而外,還要哭事,如哭辭祖宗、哭梳子、哭上轎等哭詞多為七字句,押韻。
渝東南苗族的婚嫁歌也經歷了類似的變遷,苗族有通過“歌會”“趕秋”“趕坳”等社交活動選擇對象的習俗?;槎Y到晚上,新郎新娘雙方都要請歌師歌手來對歌歌詞的內容有歌唱先輩功德的,有感謝眾親關懷的,有歌唱新婚幸福的,也有唱八仙過海、七仙女下凡、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民間傳說故事的。秀山縣晏龍鄉的苗家姑娘出嫁獨具風采。她們一不“哭嫁”,二不坐轎,三不拜堂,四不酌喜酒(下聘),五不送嫁妝,六不講排場,婚日不同宿,不鬧房,而是與陪送新娘的好友圍著火炕對歌,往往通宵達旦。
(二)喪葬歌
渝東南的喪葬歌在喪葬風俗的改變中也經歷著變遷。在“改土歸流”前,渝東南地區流行過火葬和崖葬,這時土家族就產生了特有的喪葬儀式“打喪鼓”“唱孝歌”“跳繞棺”,“改土歸流”后均為土葬,喪葬歌的內容受漢族文化影響更為多樣?!端鍟さ乩碇尽份d,土家族先民葬俗是“始死,置尸館舍,鄰里少年,各持弓箭,繞尸而歌,以箭扣弓為節,其歌詞,說平生樂事,以至終卒,大抵亦猶今之挽歌,歌數十闕?!碧茝堹|《朝野僉載》卷二中說:“五溪蠻父母死,于村外閣(擱)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踏)歌,親戚飲宴舞戲一月余日。”
清代的方志中已經將這種喪期唱喪歌的習俗視為失禮、古怪,光緒《秀山縣志》提到:“喪家奠饋,有哀歌辭,童子曼聲引唱。至于山野小戶,則村氓牧豎擊鼓為甿歌,此并失禮之尤?!泵駠院?,渝東南地區的唱孝歌儀式演變成這種:坐夜時,在靈堂前設歌場,用2-4張方桌打廂,桌上陳糖果、糕點,四周置凳,主歌者居主位擊鼓高唱《孝歌》,謂之“揚歌場”。之后接唱《請歌郎》,歌郎到唱入座后,便唱“排朝”,排朝歌畢,主歌者與歌郎們輪番吟唱,正文歌詞有:“為兒生活好清苦,埋爹無棺少衣物。今晚別后上山麓,悲聲哀哀動九族。”最后“剎鼓”收場。
渝東南苗族的葬禮在民國之前是不許跳喪的,有唱孝歌的傳統。《酉陽苗族調查》一文中提到:“苗人的喪禮,在該族無論父、子、兄、弟,去世后,即由該支子弟環繞舉哀,經時一日一夜,乃延請苗僧成禮,然后,駛諸大峰絕頂,再舉行天葬、或火葬,在此時間內,僅食奶油,禁止出門打獵,跳舞諸事,因示哀悼。”到20世紀40年代之后,通行土葬,受土家族文化的影響,渝東南苗族辦孝時也興繞棺了。苗族唱孝歌與做法事交叉進行,時間長短不論,最長的要做七天七夜。一人擊鼓,眾人輪流唱,或擊鼓人自唱,寄托哀思,以歌當哭。
渝東南風俗歌還有宴席歌、祝酒歌、送客歌、福事歌、吃水歌、泡茶歌、進屋歌、答謝歌、節令歌、上梁歌等等,渝東南地區的風俗歌呈現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豐富的藝術價值,探討渝東南風俗歌和地理環境的互動對于研究發展渝東南的風俗歌很有必要。
地理環境在人們的審美心理以及特定的地域藝術風格的形成過程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并產生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地理環境與民間藝術之間關系的把握,有助于我們更深入的研究民間藝術文化,可以為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提供重要的理論和現實依據,加強民間藝術的發展和傳承。渝東南風俗歌的變遷與地理環境的互動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與自然環境互動關系
自然環境因素是特定地理環境下、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自然環境影響了風俗歌曲的創造活動,是風俗歌曲發展的環境,同時也是風俗歌曲體現的重要內容。
渝東南地區自古有“八山一水半分田”的說法。境內多山地和丘陵,其中山地占78%,丘陵19%,平地3%,森林覆蓋率26%。境內有武陵山、方斗山、七曜山、毛壩蓋、廣沿蓋等山脈。水系發達,主要有烏江、酉水和阮江三大水系??λ固貛r溶地貌發育良好,有溶洞、石林等天然奇觀。這樣的地貌山水形勢下造就內容豐富的風俗歌。哭嫁歌《別父母》中唱道:“布裙從長背到短,這山背到那山轉。大河漲水小河翻,小河岸上栽牡丹。”正是因為這樣的地貌自然環境,給風俗歌的創造帶來了豐富的資源。
在火葬和崖葬流行時期,渝東南地區氣候濕熱,動植物資源豐富,鬼神信仰普遍,人們將自然界的變化和死亡相聯系,產生了情感上的互動,自然就“繞尸而歌”了。從研究統計中,發現歷史時期渝東南自然災害記載在明清以來記載最多,這主要與明清以來渝東南地區人口增加、人地關系聯系更加密切相關。明清以后,隨著人類活動增加,動物資源也相對減少,華南虎的記錄就說明了這一問題,這時,喪葬歌、婚嫁歌也發生了變化,開始由歌唱自然、歌唱生命慢慢向言古頌今轉變了。
(二)與人文環境互動關系
風俗歌本來就是伴隨著人類的風俗活動而產生的,受到人文環境的影響更加明顯,風俗歌的歷史變遷和人口變化、中央政府政策、文化交流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渝東南人口大規模變遷也是到了明清之后,明清時期兩次“湖廣填四川”帶來了大批移民,漢族文化深入到了渝東南地區,漢族文化的輸入給渝東南地區的風俗歌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婚嫁習俗開始流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產生了土家族特有的“哭嫁歌”。喪葬習俗開始流行漢族的土葬,漢族的歷史傳說也開始在“打喪鼓”時傳唱。到了民國以后,隨著西方文化進入重慶,新式婚禮開始流行,哭嫁之風也漸漸變弱。“打喪鼓”也漸漸減少。
“改土歸流”以后,清王朝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廢除“土司陋規”之際,強行改變了少數民族的一些習俗。民國時期,隨著新思想、新文化的進入,渝東南地區少數民族自覺地改變了被清王朝強行規定的、不適應新生活的一些習俗。新中國成立至今,土家族、苗族地區同漢族及各兄弟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渝東南地區人民在自覺地改變著那些純屬封建迷信的、有礙于民族繁榮進步的習俗。
渝東南地區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土家族、苗族與漢族的文化交流。早期的風俗歌受巴文化的影響深遠,很多歌曲帶有竹枝詞的影響,后來漢族的活動范圍擴大以后,主要就是和漢族地區的交流。特別是“改土歸流”以后,很少再有“以歌為媒”這種形式的婚姻了。苗族的葬禮禁止打獵、跳舞,清末后受土家族的影響,也開始“跳繞棺”了無論是從語言、農業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到價值觀信仰等,渝東南地區的土家族和苗族都為漢族文化深深影響,并將這些影響反映到了風俗歌曲中。
進入新中國以后,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和政府政策的影響,風俗歌的傳唱越來越少。只在少部分地區還能看到哭嫁或者是唱孝歌,喪葬儀式開始流行了“喪葬一條龍”服務,甚至一些地區在喪葬儀式上進行現代的歌舞表演,已經喪失了傳統“唱孝歌”帶有的傳統價值觀、弘揚傳統孝道的文化色彩。1978年以來,政府逐漸注重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重視,渝東南地區這些風俗歌的傳唱又慢慢興起,融合了現代民歌的特點,又帶有表演的性質。不過年輕人大多已經不會傳唱,只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還在堅守,風俗歌曲的傳承亟需解決。
渝東南地區的風俗歌在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雙重作用下,在歷史長河的變遷中不斷發生變化,反映了渝東南地區各民族文化互動交融的過程,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在變化發展過程中,音樂文化的適應性和融合性使渝東南地區的風俗歌在內容形式上都發生著巨大變化。隨著政府現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護,即使風俗歌曲不會普遍存在于廣大人民的風俗生活中,但也會以其他的形式流傳下去,得到新的發展。
[1] 陳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與婚禮歌[M].民族出版社,2005.
[2]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志初稿·社會風土篇[M].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編纂委員辦公室編,1998.
[3] 秀山縣志[M].清光緒十八年刻本.巴蜀書社,1992.
[4] 重慶民族志[M].重慶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編纂.重慶出版社,2002.
[5] 秀山縣志[M].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書局,2001.
[6] 隋書·地理志[M].中華書局,1997.
[7] 張鷟.朝野僉載.唐宋史料筆記叢刊[M].中華書局,1983.
[8] 石砫縣志[M].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9] 陳濟濤.酉陽苗族調查[J].川邊季刊.1935(02).
[10] 川東南民族資料匯編·文藝土家族民歌[M].川東南民族資料編輯委員會編,1986.
[11] 張銘.渝東南歷史地理研究[D].西南大學,2013.
秦振川,女,1993年12月,河南南陽人,研究方向:近代四川文化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