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旦丹 (南昌師范學院音樂系 330000)
基于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江西鄱陽湖漁歌研究
張旦丹 (南昌師范學院音樂系 330000)
音樂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體現了不同的風土人情。音樂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古代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民間小巷,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音樂存在。音樂有生命力,能夠感染人的心靈,特別是地區性民樂,更是別具一番風味。鄱陽湖漁歌有著悠久的歷史,是鄱陽湖的獨特風景和文化,唱出了湖區漁民的家長里短,唱出了他們的愛與情,是湖區漁民傳承至今的文化以及生活娛樂的主要內容。本文主要研究鄱陽湖漁歌的產生條件、歷史以及對漁民生活的影響,同時也探討了鄱陽湖漁歌的現代意義,為漁歌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鄱陽湖漁歌;地方文化;時代意義
規劃課題:《音樂人類學視域下鄱陽湖漁歌的比較研究》
課題編號:13YS23
鄱陽湖漁歌作為珍貴的地方文化遺產,是鄱陽湖漁民的財富,它展現鄱陽湖漁民多樣的文化生活與精神風貌,歌聲傳達出漁民的訴求與希冀,也反映了一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現狀,歌聲傳唱的是歷史的聲音,在漁民的口頭相傳中記錄著珍貴的史料,對于當地歷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更是中華漁樵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地方文化共同構成了瑰麗、傳奇又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應該世代傳承。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也受到沖擊,鄱陽湖漁歌的存在基礎、主題以及生存環境都收到了很大成的限制,換言之,鄱陽湖漁歌受到多種藝術文化的沖擊,特別是流行音樂文化的影響,在當地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漸降低,特別是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低。雖然鄱陽湖漁歌發展受限,但是它在世代傳承中就已經融入當地人們的血液里,在無形中影響者每一個鄱陽湖周邊的人們,鄱陽湖漁歌不能在時代的發展中消失滅絕。因此有必要仔細研究鄱陽湖漁歌的方方面面,探索它在鄱陽湖漁民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挖掘其精神內核,保留其精華部分。鄱陽湖漁歌只有滿足當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再次發揮重要的作用,被人們所接受和再次傳唱,實現音樂與人類的共生。
1.鄱陽湖漁歌產生的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對一個地區的生產方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而催生出了鄱陽湖漁歌。鄱陽湖位居我國七大淡水湖之首,地勢低洼,常年接受贛江、撫河、信江、修水、饒河的淡水補給,同時聯通長江,水資源十分豐富。有水就有了生命,鄱陽湖水草肥美,水產品豐富,而且水上交通便利,往來商船如織,帶動了當地商業的發展,正是如此的地理優勢為漁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為漁歌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鄱陽湖漁歌產生的文化環境
古代的大江大澤往往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很多文人墨客相聚于此,感慨人生,寫下一篇篇流傳千古的詩歌,豐富了鄱陽湖的文化。鄱陽湖古稱彭澤,很多詩人途徑于此留下很多優美的詩句。如張九齡的《彭蠡湖》,“沿涉經大湖,湖流多行佚。凌晨趨北渚,逗浦已西日”描寫了鄱陽湖的浩渺,王勃的也描寫了“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絕唱。不僅如此,李白、蘇軾、謝靈運等也題詞作賦,極大豐富了鄱陽湖漁歌的藝術特色與內容。在這里漁歌與詩歌共同促進,詩人從漁民歌聲里尋找靈感,漁民從詩人的詩句中斟酌詞句,漁歌渲染了詩句,詩句也對鄱陽湖漁歌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導和推進作用。
3.鄱陽湖漁歌的歷史及特色
鄱陽湖漁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代,鄱陽湖就已經洋溢著動聽的漁歌。到了明清時代,隨著商品經濟的萌芽和產生,漁業進一步發展,漁歌流行并更加繁榮,其內容更加豐富,表達的情感更加多樣。鄱陽湖漁歌也包括號子、小調、民間小調等形式多樣而且富有韻味,反應的內容多是漁民生活的點點滴滴,非常細膩的刻畫了鄱陽湖漁民的生活百態。鄱陽湖漁歌幾乎是漁民生活的獨白,每到開船打魚時就會有開船歌和行船歌;織漁網時,有織網歌;打魚歸來拉纖時,漁民們又會唱起拉纖歌;也有適合少男少女吟唱的采蓮歌和蕩槳歌;當然也有適合孩童歌唱的放鴨歌等。鄱陽湖漁歌的內容不僅寫實,也有情意綿綿的情歌,盼著心愛的人兒早點歸來。
音樂是伴隨人類而生的,早在西周就已經出現了可以配樂歌唱的《詩經》,其中很多作品都是來自民間。藝術來源于生活,只有與實踐相聯系的音樂作品才具生命力,因為它最接地氣,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才最真摯,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鄱陽湖漁歌,不是一個人閉門造車創造出來的,而是生活在鄱陽湖周圍的漁民們共同創作和傳承下來的,是連接漁民祖祖輩輩感情的精神紐帶,是無數漁民的精神共鳴,在千百年的生活中漁歌給了鄱陽湖漁民以慰藉和希望,也使他們的生活多了更多的樂趣。鄱陽湖漁民口頭流傳的漁歌文化已經融入他們的生命里,有漁民處皆有漁歌,皆有此起彼伏的音樂對唱。
1.展現生活與勞作,展現漁家生活
鄱陽湖漁歌漁民在日常的勞作和生活里有感而發,不加斟詞酌句,亮開嗓子就可以唱出來,帶有最原始的豪放與純樸。鄱陽湖漁歌大多反映了漁民的勞作細節,反映了漁民的織網、撐船、打魚、拉纖等。鄱陽湖地理環境得天獨厚,不僅適于漁業的發展,也適于農業的發展,因此鄱陽湖人民承擔著最繁重的作業,唱漁歌則是放松和緩解勞累的最好方式。特別是在織漁網、湖中打魚、田間勞作等多人聚集的勞動生產中,大家就唱起漁歌,互相應和,此起彼伏。歌唱的內容都是平時最熟悉的事物,因此很多人都能夠唱上兩句,有時靈感凸現,還能即興創造出眾人拍手稱贊的妙詞。在唱歌的過程中,漁民不僅減輕勞累之感,同時也進行了情感之間的交流,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趣味。同時在重大的日子里歌聲更是不會缺席,以婚禮為例,《近日漁家姑娘嫁漁郎》就唱出了新婚的喜悅。在婚禮上幾乎每一環節都會有歌聲:從新娘離開父母家的《母女哭嫁》到夫家的拜堂《請新人》《撒帳》到最后的《鬧新房》。鄱陽湖漁歌用歌聲勾勒漁家生活百態。
2.表達情意,展現對愛與美的追求
漁歌的素材來源是多樣的,不同年齡層的人對漁歌也有不同程度的偏愛,不同的素材指向的情感又是不同的。在鄱陽湖漁歌中最具靈性的莫過于少年少女的情歌對唱,既展現了戀人間互表情意的羞澀又有他們之間的打情罵俏。當然了不僅有甜蜜的感情,也有思念之苦。鄱陽湖處于五江歸流之地,水系發達,很多漁民外出捕魚,往往會外出數日。如《我想情歌日落山》,歌詞凄苦,為心中的人兒牽腸掛肚,盼郎歸,日落西山仍不回。
3.反映政治生活,揭露社會黑暗
漁歌也反映了漁民所處的時代以及政治訴求。在封建時代,漁民處于社會的底層受到政府和惡霸的壓迫,承擔著繁重的稅負,經常是食不果腹,有家難回,有的漁民不得常年在水上飄泊。漁歌深刻反映了漁民生活的疾苦以及對社會生存艱難的無奈,痛斥官僚團體的腐敗,如《世上唯有三門苦》,訴說了漁民遭受的壓迫以及生活的的窘困,展現了封建社會的罪惡和黑暗。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漁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漁歌就可看出來,如《一網魚蝦一網梁》以輕快、喜悅的格調唱出了新的美好生活,歌唱了黨的恩情,充滿對未來美好生的向往。
在當代流行音樂快速發展的時代,流行音樂借助偶像效應以及如快女快男、中國好聲音等大型音樂比賽等全國性的平臺,迅速被大眾接受。而鄱陽湖漁歌等產自于民間,缺乏全國推廣的平臺,同時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正在逐漸消失。鄱陽湖漁歌作為地區文化,不應該被淘汰,它仍具有很現代意義,仍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應該合理開發。
1.有利于鄱陽湖生態環境的保護
目前在全國范圍內,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大眾的話題。大面積的圍湖造田、不合理捕撈和工業發展,鄱陽湖面積不斷縮減,而且水質也受到很大的影響。鄱陽湖漁歌最天然的生存地遭到了破壞。重視鄱陽湖漁歌的發展,就必然會涉及到鄱陽湖文化建設問題,進而促進鄱陽湖生態的建設。
2.鄱陽湖漁歌有利地方特色文化建設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景,不同的河流有不同的歌聲,鄱陽湖漁歌產生在江南的水鄉澤國里,自古以來就是文化的圣地,古代的才子駐足于此寫下詩篇,南北文化這里交匯撞擊出新的火花。這里有綿延千年的歌聲,每一首都唱出了鄱陽湖人最質樸的的生活,展現鄱陽湖人如水一般靈動的靈魂。鄱陽湖漁歌是鄱陽湖獨具特色的藝術文化,是鄱陽湖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的,每一句歌詞都離不開鄱陽湖,對鄱陽湖的歷史和演變都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現代城市建設呼吁突出地方特色,展現城市文化,建設獨具一格的內涵城市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設排斥千篇一律的鋼筋水泥建筑。鄱陽湖漁歌是鄱陽湖獨特的風景,也是印在生活在鄱陽湖周邊人民記憶中永遠不會消退的旋律,是鄱陽湖建設不可忽視的重要精神元素。
3.促進鄱陽湖旅游業的發展
鄱陽湖自然風景與人文建筑景觀為旅游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旅游業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發展旅游業必須突出地方特色,才能使其具有吸引力和長久發展的動力。以鄱陽湖漁歌為代表的的民間藝術,正是鄱陽湖旅游業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帶有濃郁的鄉土人情,充滿著率性自然之美,更讓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產生共鳴。鄱陽湖漁歌,已經與鄱陽湖的流水互為一體,沒有漁歌的鄱陽湖是不完整的。同時鄱陽湖漁歌也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為旅游業創收。
4.探索鄱陽湖漁歌的創新之徑
鄱陽湖漁歌必須走創新途徑才有可能沖破發展瓶頸,升華其藝術價值,重新獲得會的認可,并在社會大眾中流傳。首先就是要剔除與社會主流價值不相符的元素,增加新的符合社會普適價值的新元素,特別要更改晦澀難懂的內容,使歌詞更加朗朗上口;其次在曲調的創造方面,要有利于營造情感,使其表達更具有沖擊力,更能夠帶動聽者的情感;再次,借助鄱陽湖民間其他藝術形式,增加增加其表現形式,使其更利于大眾接受;最后也可以借鑒流行音樂的推廣模式,利用商業模式,對鄱陽湖漁歌進行商業宣傳,增加知名度。當然鄱陽湖漁歌的創新發展少不了當地政府的支持,政府憑借其配置資源的能力,可以引進人才、提供財政支持,同時在鄱陽湖區域建設中把鄱陽湖民俗藝術作為發展項目之一,將會大力促進漁歌的發展。
社會在進步的同時,也使部分區域性傳統文化發展受限,尤其是生產方式的進步,使很多傳統的行業逐漸消失,而伴隨其產生的文化也失去了載體,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但是這些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以及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它們的消失將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同時減少區域文化的多樣性,不利于文化的多元發展。鄱陽湖漁歌正是在傳統捕魚業衰落的背景下,漁船交織,漁歌對唱的場景已經漸行漸遠,鄱陽湖漁歌失去了傳承的動力。鄱陽湖漁歌包羅萬象,吸納了吳楚文化,展現了韻味十足的江南文化,是鄱陽湖地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鄱陽湖人民生活的主要精神產物,同時也在民俗文化的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鄱陽湖漁歌若想得到長足的發展就必須再次發揮對人類的作用,使人們意識到它的重要性,當然文化本身不會改變,還需要人類對其加以改造,使其能供適應社會的發展,并發揮其 本身的價值。
[1]李江. 鄱陽湖漁歌的內涵及藝術特色[J]. 農業考古,2007(6).
[2]鄧偉民,鄧偉平. “楚吳中原”之遺韻 “江南水樂”之奇葩——鄱陽湖漁歌生態條件、藝術特色及文化屬性研究[J]. 人民音樂,2011(2).
[3]王佳麗,徐艷萍. 鄱陽湖漁歌傳承之調查[J]. 影劇新作,2014(2).
[4]王佳麗. 鄱陽漁歌及其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J]. 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5(2).
[5]郝珺,麻峰. 鄱湖漁歌的藝術特點與地域文化性[J]. 江西社會科學,2016(4).
張旦丹,女 ,漢族,遼寧丹東人,南昌師范學院,文學碩士,副教授,從事音樂教育方面研究 。
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二五”(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