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婧 (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美術系 435002)
齊白石山水畫探究
郭小婧 (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美術系 435002)
齊白石近代中國繪畫大師,享譽中外書法家,篆刻家,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早年自學繪畫,中年舉家進京后受文人畫家陳師曾影響,畫風劇變,齊白石以花鳥畫聞名于畫壇,其大寫意花鳥畫上溯青藤八大,近學吳昌碩,功力深厚。他也精山水,筆墨凝練,老筆縱橫,將水墨功夫發揮到了極,構圖奇異,極富創造精神,給人以明朗,清晰,簡練之美。
藝術風格;藝術價值;影響
(此文是2016年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大學生科研項目,編號:DK201521 )
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小名啊芝,號渭清,后改名璜,字渭清,號瀕生,別號白石老人,寄萍堂主人,杏子塢老民,借山館主人,湖南湘潭人當代著名畫家,書法篆刻家。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15歲學雕花木工,在一次無意接觸到《芥子園畫譜》并反復臨摹,從中初步掌握了水墨畫的技巧,并在以后巧妙的加以運用;27歲后在老師胡沁園,陳少潘的影響下學到了繪畫的用筆,立意。對之后的出游寫意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當時就與民間畫工的差距顯現了出來,對于山水之間的美的情趣更是有了大幅度提升。中年晚期在北京定居,逐步確立起雄健爛漫的畫風,在當時對北京畫壇的影響極為震撼,并無形中改變了當時畫壇的沉悶氣氛。其繪畫題材廣泛,人物,山水,花鳥,無不精擅,畫風豪放,墨氣淋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既有迎合文人士大夫欣賞口味的一面,又保留了他早年從事民間藝術過程中掌握的淳樸、熱烈、濃重的鄉土味,體現出寫意山水語言的簡約化和符號化,以及結合當時中國社會思想發生著劇烈沖突與斗爭,革命思潮和革命運動風起云涌的狀況,蕩滌了一切陳舊,落后乃至腐朽,黑暗的思想勢力,希望通過簡約的畫面來咀嚼人生。石濤說過;“筆墨當隨時代,藝術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時代氣息。”齊白石的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
齊白石山水畫以構圖獨特新穎,筆墨簡練疏放,氣質清新樸素著稱,《借山館圖》便是集白石山水畫諸特點之佳作。白石老人畫山水,初從師古人入手,中年外出考察,深入陜西、北平、兩廣等地,搜盡奇峰打草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終成筆墨簡練、平淡天真的山水風格。根據題識可知,此件作品是他早年之作,但已彰顯出成熟的構圖與筆墨技巧,描繪的正是自己居住的山館,近景四棵松樹,似成三角形構圖,一變傳統松樹之畫法,用短而尖的墨線描寫,極為個性;幾處房屋掩映在松樹之間,似現又隱,表現出畫家本人隱居、休閑的生活心境,一片桃源世界;中景山勢連綿,白云浮現,山石以寥寥幾筆墨線勾骨,淡墨渲染;后景高山聳立,濃墨寫就,層次分明,虛實結合,整幅作品筆墨技法精熟,給人恬淡靜怡的審美感受!
《秋水鸕鶿圖》是《借山圖》第六幀,簡練的手法,筆墨下的鸕鶿在水中歡快的游弋樣子漫溢出孩童般的率真質樸,水波瀲滟,看是潦草幾筆浪紋,卻是層層疊疊,春風撫漾。“岸堤欲遠,茫然不知處。柳林枝條搖,飄騷如故。”構圖上將仰視,平視,遠視,近取的統一和諧的表現出咫尺千里的遼闊畫面,房屋與樹木的穿插疏密虛實相結合,層次分明,恰是一種無景色處似有景。遠靜矗立著三座白色小屋,一只竹筏悠悠獨行,平平淡淡的筆墨,卻又把山水靈性的本質,或輕或重、或濃或淡地表現出來,巧妙的虛實形式美處理,使得畫面生機盎然,清新靈動。無形中帶來一番趣味,叫人遐想。
齊白石山水畫早中晚期都各自有各種不同的用筆方式,早期用筆較為工細板結,中期用筆較為蒼勁縱姿之勢,晚期用筆筆法粗狂,構圖簡潔,風格多呈狂放縱橫之態。中國繪畫史上,人物重神態,花鳥重情趣,山水重情韻。齊白石將山水花鳥兩者相互融洽,呈現出一種詩情畫意般意境,其中還帶有民間鄉土的大俗大美,又留有稚嫩孩童般的天真爛漫。民國的山水畫家之中,齊白石是最具有特殊地位的藝術家之一。其作品彰顯的格調平淡天真,一改傳統山水畫中的深厚的寓意性和象征性,洋溢出濃濃的生活氣息;用筆也有自己的個性,尤其是滲入的筆法筆意,在山石樹木的勾寫上發揮他最強有力的線條功夫,雄健率直,縱橫紛披,用墨則濃淡相宜,虛實暗生,創造出既迥于傳統又不流于時代的個性水墨風格,正是老人自然心境的宣泄和流露。
后期山水畫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單純而又樸素的視覺形式,畫面簡單易懂,雖是直白刻畫,但并無單調感而言,齊白石巧妙的將自己農民率真樸實的性格與文人對凝練純凈的繪畫追求融為一體;然平直面剛,在間架與筆法,上都偏平直,由平直產生的剛健挺拔之感。鮮活有趣,在他筆下的一切都充滿了生活情趣,體現著生命的活力,他具有農民的樂觀向上精神,無文人的無病呻吟姿態,他雖自幼體弱多病,以致不能勝任田間勞作,但在辛勤創作路上逐漸鍛煉出了一個“健康的體魄”,蘊含著過人的生命強度,齊白石從小熱愛自然,對自然界中花鳥,草木始終保持著思想的高貴和自由。也正是這一切構成了他作品簡約樂觀的基調,引得各種不同身份的地位的人們的喜愛。寫山水多以平遠取勢,且多有奇構。
桂林山水甲天下,齊白石最喜歡的是桂林山水。他曾說:“我在壯年時期游覽過許多名勝,桂林一帶山水,形勢陡峭,我最喜歡。別處山水總覺得不新奇,就是華山也是雄壯有余秀麗不足。我以為桂林山水既雄壯又秀麗,稱得起‘桂林山水甲天下’。可以說桂林的山水風貌對于齊白石山水畫的影響和啟示是顯而易見的。桂林一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讓白石老人眼睛為之一亮,心胸為之一震,他曾言:畫山水到了廣西才算開了眼界。桂林一游為他山水畫中的相對獨立而又峰巒圓渾的個性山水符號埋下了伏筆。《借山圖》冊中有很多作品的靈感可以說是來自桂林的真實山水,正所謂度物象而取其真,畫家描繪的是真山真水,表達的是淳樸而真實的自然心境,可游可居,是一片精神的棲息之地,若非有一顆林泉之心,是難以有如此的筆墨化境的。
齊白石將文人傳統與民間傳統,文人修養及自身的農民氣息自然而然的結合在一起。繼承了傳統文人畫而又拋棄了文人畫的無病呻吟模式,繼承了傳統民間美術而又拋棄了民間美術中的低俗因素。在近現代大背景下,齊白石以熱切關心現實世界,有意無意的抗衡了相對遠離現實世界。尤是晚年的畫風熱烈,積極,向上,可以說完全是屬于人民的藝術,最大特色滿足了普通民眾的審美需求,也順應了時代的需求,因為時代已經到了提倡自由民主的近當代社會,社會地位的平等與自由,讓普通民眾也成為了藝術的觀眾,齊白石就是順應了這一藝術潮流的偉大藝術家。齊白石還將他自己的人生感悟與體會都樸實無華的自然而然的溶鑄在筆端,落實于畫面。提升為一種深沉凝重的民族情感,一種樂觀向上的情緒,一種博愛的寬闊胸懷。
(指導教師:曹新剛、鄭維坤,湖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