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紅強 (甘肅政法學院藝術學院 730000)
中國畫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雒紅強 (甘肅政法學院藝術學院 730000)
中國畫有著完整審美體系并具獨特的審美內涵,它的藝術特征除了有“視覺藝術”的共性外,還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品格。尤其是在筆墨中、在技法中、在立意中,都體現出了一定的傳統文化元素,而這種傳統文化元素也成就了中國畫。只有堅持這種認識并指導藝術實踐,我們的中國畫創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個更高的藝術境界。為此,本文將從筆墨中的傳統文化、技法中的傳統文化、立意中的傳統文化三個方面對中國畫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展開論述。
中國畫;傳統文化;筆墨文化
中國畫是藝術史上傳承已久的人類優秀藝術組成部分,風格雋永、回味悠長的中國畫堪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名片,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旨趣,同時亦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藝術載體形式之一。近20年中國畫"現代化轉化"呈多元化發展,其核心即為不斷突破與創新的歷史發展過程,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如果不能把握中國文化和中國畫的內在結構關系,不了解中國畫發展的本質規律,不明確文人畫和筆墨在國畫中的地位和意義,就會削弱中國畫在世界美術中的獨特價值,甚至喪失中國畫的精華,迷失中國畫的發展方向。
中國畫中的筆墨元素可謂是國畫的藝術精髓,其精神意蘊使得國畫獨具文化意味。
1.筆墨審美旨趣在中國畫中的運用
從中國畫的藝術創作風格來看,國畫藝術慣常將物象作為藝術表現的載體形式,而國畫中的筆墨勾勒方才是國畫的藝術精髓所在。創作者對筆墨技法的應用,不但展現出其國畫創作藝術造詣,同時亦彰顯出創作者博大的內心世界。從國畫藝術創作角度來看,創作者之所以力求實現對物象的詮釋和再現,其目的并非在于創作者刻意追求畫風的寫實需要,而是出于對國畫作品神髓展現的需要,借助筆墨的勾勒,讓創作者的獨特才情與藝術格調得以呈現出來。可以說,創作者的筆墨并非僅僅是國畫創作的工具和器材,更是其展現創作者獨特世界觀的載體。通過對筆墨技法的嫻熟運用,創作者將自身的藝術審美旨趣表達得酣暢淋漓,讓國畫作品形神兼具。在創作者的走筆飛墨過程中,畫作的精神意象得以凸顯出來,使欣賞者在賞析畫作的同時,仿佛透過畫作實現同創作者的隔空對話。作為任何優秀的國畫作品而言,不但應當載物言志,更應當實現對創作者獨特藝術審美格調的精準反應,唯有這樣,方才能夠展現出創作者的個人藝術風格。
2.國畫創作中筆墨文化元素的精神意蘊
國畫創作者應當注重對自身藝術修養的提升,并且在生活中注重對藝術創作素材的發現和積累,以便使自身的美學造詣得以進步,并藉由個人化角度實現對自然景觀的藝術詮釋。因此,受不同創作者審美旨趣差異性的影響,不同創作者筆下的藝術作品風格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具體表現在筆法運用的差別、構圖的差別等方面。畫家對對象進行提煉、概括,對筆墨的語言形態進行重新的組合、排列,通過特定環境的接銜、對比、轉換和浸透,形成一定的韻律和節奏,從而表現生命運動的軌跡及自身的氣質、情趣。自然與藝術是有距離的,藝術是藝術家在自然中提煉出的精華,重在神韻。一幅畫中的筆墨結構因創作者學養的不同,在點、線的組合上也不盡相同的。在筆墨運用過程中,主要體現的是國畫獨特的筆墨精神。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空白”這種獨特的國畫創作技法傳承至今,此種技法的問世使國畫給了人想象的空間,頗有“曲徑通幽處”之感。國畫中的的空白并非意味著在畫作中的簡單留白,此種技法乃是讓作品呈現出“空而不空”的狀態,所謂的“空”乃是以白代“不白”的形式,從而達到一種無中生有的藝術表現效果。“空白”在國畫藝術中并非是無足輕重的創作技法,而是傳統國畫藝術極為倚重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這種國畫創作技法,能夠提升作品的藝術格調,猶如“此時無聲勝有聲”之境,讓欣賞者感受到國畫作品的幽遠意境,并不自覺地進入到創作者的藝術敘事之中。
“空”是國畫這種藝術形式的重要組成元素,是中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式和繪畫技巧,“空白”的產生和廣泛的傳播是中國傳統文化熏染的必然結果。國畫中“空”的表現方式很多:空曠的天空、無處不在的影子、飄渺的煙霧和皚皚的白雪等等。國畫中“空”的深層文化來源是儒家、道家與佛家三者的統一,其互補性地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審美理想的整體結構。
道、釋、儒三種思想為中華傳統文化思想中的經典代表,隨著漢代佛教思想的傳入我國以來,以及其后道、釋、儒三種思想的交互影響,進而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特質,即道家的宇宙觀、佛家的因果觀以及儒家的倫理觀三位一體,進而構建起中華文化的價值體系,從而演化出獨特的中華倫理文化:真誠待人、信守承諾、尊敬師長、與人為善、君子不奪人所好等。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與浸染,國畫藝術無形之中兼具了傳統文化中的諸多特質,因此可以說,國畫藝術不僅具有藝術審美價值,其更可以被視為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最好詮釋,亦是承載著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形式。作為國畫藝術而言,其在表現中華傳統文化,傳遞優秀文化價值方面,發揮著無可取代的作用,透過一幅幅意境深遠的優秀國畫作品,能夠洞悉其中承載著的獨特的中華文化價值屬性,諸如:審美價值屬性、倫理價值屬性、人文價值屬性、思想價值屬性等。傳統文化給予了國畫藝術以神髓,同時國畫作品亦是對傳統文化的最佳呈像。此外,中華文化中的詩詞歌賦,亦為國畫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素材,在同詩詞歌賦的結合下,國畫作品的藝術境界隨之得以提升,成為獨特的書畫藝術,在或雄渾大氣、或詠物言志的詩詞歌賦的映襯之下,國畫作品的藝術表現力上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同時,在國畫作品的映襯之下,詩詞歌賦的主題也更加鮮明,二者堪稱相得益彰、天作之合。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有著博大精深的內涵和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中國畫藝術是中國文化的產物,是華夏民族審美的最高智慧結晶,離開了中國傳統文化來談中國畫審美無疑就是空談。中國畫中蘊涵著如此豐富多元的文化元素,同時又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心理、氣質、以其鮮明的特色和風格在世界畫苑中,獨具體系,中國畫被風起云涌的時代氣息所驅動,推陳出新,魅力長存!
[1]王學俊.論中國畫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現[J].國畫家.2005(03)
[2]周小平.中國畫的創作思維及審美內涵[J].皖西學院學報.2005(01)
[3]徐軼歐.淺談中國畫的創作[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
[4]任道斌.田園詩意畫文人質樸情——讀荊桂秋花鳥畫近作[J].書畫世界.2016(05)
[5]荊桂秋.寫意花鳥畫的文化精神——談我的花鳥畫創作[J].書畫世界.2016(05)
[6]薛繼先.行進在工穩用筆與寫意用筆交織的路途中——劉奇水墨畫印象記[J].書畫世界.2016(05)
[7]劉紅.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劉代明中國畫解析[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3)
[8]柯文輝.謝云書畫(二章)[J].書畫世界.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