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信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464000)
地型差異性對信陽地區美麗鄉村建設景觀設計的影響
劉 偉 (信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464000)
本文從信陽地區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四種地型村莊現有的景觀設計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整改建議。
信陽;景觀設計;地型差異
信陽位于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地勢南高北低,呈崗川相間、形態多樣的階梯地貌,西部和南部是由桐柏山、大別山構成的豫南山地,中部丘陵崗地分布其間, 北部為黃淮平原和洼地,整體上涵蓋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四種地型。眼下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的大規模生態創建行動正在信陽如火如荼進行之中。美麗鄉村建設的初衷在于既要發展旅游經濟帶動就業,同時還要以此為契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所以,有必要面對信陽復雜地型因地制宜的進行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研究。筆者針對信陽地區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四種地型,分別選擇相應具有代表性的鄉村進行實地調查,對其現有景觀規劃設計現狀、存在問題以及發展對策進行分析與評估。
在村落選取上,山地類型以羅山靈山鎮董橋村、鐵鋪鄉何家沖等村落為代表,丘陵類型以平橋區五里店辦事處郝堂村為代表,平原類型以浉河區董家河鎮睡仙橋村、游河鄉高臺村等村落為代表,盆地類型以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塆、周河鄉西河村西河大灣等村落為代表,這些村落自然基礎條件較好,都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景觀規劃設計。
從總體上看,四種地型的村莊規劃布局基本上能順應地形環境,體現局地地域特征,其庭院景觀設計基本上分為鄉土休閑觀賞型、農家樂式體驗型和種養——自住結合型三類。平原和丘陵地區的村莊,多呈現“組團式、院落式”布局,部分村落因依傍主干道而商業特色較濃郁,庭院景觀較多的呈現鄉土休閑觀賞型、農家樂式體驗型;對于山地區域的村莊,則注重與地形和高差結合布局,既在高低處體現山地民居錯落的特色,又于山間平緩處聚集若干一字式帶狀分布院落,宛如一幅巨型盆景,此間村落或因生態保護區或因紅色紀念地而投資保護力度較大,空間開發模式相對其他村落而言較合理,但庭院景觀設計類型較單一。盆地村落如田鋪大塆重環境、布局靈活、造型活潑而又不拘一格,隨坡就坎,隨曲就折,視覺效果較好,其庭院景觀設計較多的呈現鄉土休閑觀賞型和農家樂式體驗型。
四種地型村落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對村落空間進行過度改造并導致空間布局的機械化和空間景觀的單調乏味的情況,誘發了農村環境品質和建設品味乃至美麗鄉村建設的的低層次與世俗化1,景觀規劃中短視現象比較突出,加之工程建設時間和經濟要求的限制,給鄉村景觀建設帶來了破壞性的過度設計時有發生。
1.設計不接地氣
平原和丘陵地區村落,由于交通較便利,臨近城市消費群體,土地平整成本低,所以用城市規劃的角度對待“美麗鄉村”規劃的現象較普遍,刻意追求大廣場、洋建筑甚至商業街,空間上缺少縱深尺度失調,村落內涵單一乏味,景觀建造斧鑿痕跡過重,缺乏與鄉村周圍自然環境的相互呼應。
2.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有待增強
山地區域的村莊設計存在道路與地面過度硬化現象,且隨著旅游開發的不斷深入以及居民生態保護意識的缺乏,在水環境保護方面工作力度不足,欠賬較多,沒有充分考慮到自然人口增長、飲食結構的變化以及外來觀光客的涌入所帶來的環境壓力,一味停留在水體自然降解等固定思維上。此外,有相當一部分山地村莊屬于生態脆弱區,不適宜農業開發,在《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詳細規定了該區域主要執行生態環境保護、水源涵養和自然保護區功能,所以對這一部分村莊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時要以生態保護為第一原則。
3.綠地建設滯后
對于盆地村莊而言,較多注重農家庭院景觀以及道路景觀的營造,雖能將自然環境與村落景觀在一定程度進行融合,但未能將觀光者活動軌跡有效拓展到外部自然景觀空間中。另外存在綠地規劃滯后現象,沒有有效構建規劃范圍內的點狀組團綠地,不能充分滿足村民就近健身及觀賞的要求,村內道路及沿河兩岸也未能形成線狀綠地,給人幾分“擁水不親水,近山不借勢”的感覺。
4.公共服務設施欠缺,鄉村旅游服務體系有待完善
包括旅游重點村在內的絕大多數村莊,都沒有對村內停車場進行很好的規劃設計,大多為土地簡單壓平壓實,無任何硬化美化措施,造成“晴天一車灰,雨天四輪泥”的現象。截至2015年底,僅信陽市中心城區小型汽車保有量就已近12萬輛,日益增長私家車和隨之而來的自駕游,已經成為鄉村游的主力,也對停車場的規劃建設水準提出更高要求。此外,“村村通”工程特有的窄路基路面更是嚴重限制了客運車輛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
商業氣息的過于濃厚,城市元素的過分滲入,不僅會割裂人與自然之間的相融共生,還使得鄉村歷史與文化遺產的傳承性和多樣性的保護缺位,更讓追求心靈的放空與寧靜以及返璞歸真的鄉土氣息的都市觀光者望而卻步。針對近年來出現的“千村一面”甚至“景觀污染”等規劃亂象,需要“對癥下藥”,方可猛藥去沉疴,煥發鄉村特有的景觀特色魅力。根據此次調研情況,筆者探索性的提出若干建議,希望能為未來信陽地區鄉村景觀設計提供一定參考。
1.注重鄉村綠道構建
綠道作為多層次綠色生態線性開放的空間,承載著相應的生態保護功能、社會文化功能以及經濟產業功能,在構建過程中一般把握住幾個要點:一是綠道兩側鄉野景觀構建,充分利用“山、水、田、林、路”五大鄉土景觀元素,配合栽植觀賞性和適應性較好、養護成本較低的鄉土植物,著力打造富有層次感的“遠景、中景、近景”;二是巧妙因勢借景甚至偷景,特別是在風景名勝區屬地村莊,規劃綠道路徑時,路徑可穿越或途經風景資源,同時可在綠道路徑沿途設置若干休閑驛站觀景,形成“人在景中走,景伴人長游”愜意互動情景;三是在重要交通節點適合營造喬、灌、草植物景觀群落,同時注重對沿路標識進行適度美化并使之具有當地鄉土特色。
2.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特別是要加大對水資源保護,一方面加大生活污水處理力度,結合實際情況精準計算水力負荷,在現有人工濕地基礎上進行擴容提質,適當補種挺水植物,增加觀賞性的同時提高污水處理效果;另一方面,河流水體透明度問題的解決,對于有經濟條件的村莊,可采取集水生植物造景、飄浮技術、綠化施工和無土栽培技術等于一體的新型的生態浮床技術2,達到凈化污水、清潔水體、提高水體透明度的目的。
3.進一步加強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旅游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設施建設和危橋改造,加快停車場硬化建設,對不能安全通客車的窄路基路面公路合理進行加寬改造,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改善鄉村交通條件,推進干線公路與重點鄉村的連接線建設。
4.整合項目資金
充分利用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項目、旅游扶貧項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中央及地方扶持資金,打好綜合牌,算好整體賬。
注釋:
1.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等.新農村建設規劃與城市擴張的景觀安全格局途徑:以馬崗村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06(5):38-45.
2.賀漫媚,朱純,何仲堅.生態浮床在廣州亞運城河涌的應用及景觀效果[J].廣東園林,2010(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