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勝春 (長春大學 130000)
插畫教育中的若干問題
傅勝春 (長春大學 130000)
本文以世界上優秀教育機構的成功與改革為例,尤以當今世界三種大學教育源頭之中的德國大學和美國大學的教育模式為例,來探討我國教育發展的方向,進而從教育的最基本問題著手,提出現階段插畫教育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契機。只有當我們能夠正視這些關乎教育的最基本問題,我們才能著手尋找解決之道。關于解決之道,一是去除中國大學的功用主義色彩,增加理論課設置;二是在插畫藝術教育課程中,增加與插畫相關的跨專業課程的設置。
插畫;教育;觀念
嚴格地說,插畫并不是新學科,自古以來,國內外的書籍內頁均用插圖作為圖示,以增強書籍與文章的可讀性。插畫的歷史,是一段有關圖像的歷史。遠溯至我國秦漢時期,簡牘和帛書不但一展書法的魅力,也肇始了插圖歷史的源頭。歐洲中世紀的福音書,則展示了古代歐洲宗教思想的成熟,同時也是插圖歷史的開端。一直到19世紀,伴隨著美國的獨立,美國的插畫藝術也在崛起與成熟,到了現代,歐美與日本的各類插畫藝術潮流席卷世界各地,不斷掀起視覺浪潮。如今,插圖藝術與計算機的結合可謂是如虎添翼。從世界插圖的發展歷史來看,較為成熟與成功的插畫藝術產業,除了要與商業的節奏與需求緊密結合外,還要具備藝術上成熟的風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中國插圖藝術雖歷史久遠,但發展跌宕起伏。近代之前,伴隨著繪畫的繁榮,插畫藝術的風格異彩紛呈。近代之后,戰爭使得插畫藝術的種類呈現出凋敝的趨勢,到了現代,插畫藝術的勢頭才卷土重來,只是在質量與數量上均與國際上優秀的插畫藝術有一定的差異。對于國內的插畫藝術教育來說,插畫藝術如何發展,以及國內的插畫藝術產業如何躋身國際成為插畫藝術面臨的首要問題。那么,生產出一定規模高質量的插畫藝術將是現在商業市場的方向。因而,培養插畫藝術領域的大量人才是插畫藝術教育的重中之重。插圖藝術教育作為插畫產業鏈的初始,將我們的目光與關注投注于其上。
1.教育使命的變更
談到教育,就不能避開世界上最優秀的教育機構。這些優秀的教育機構提供世界上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和最為出色的教育資源,并還在為更高的目標做出不倦的改革。所以,我們應當借鑒,雖屬于不同的專業、不同的領域,但我們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對于慣于制造歐洲文化經典的德國教育,略有耳聞。提及德國文化經典,我們能夠想到諸多從歷史到哲學再到繪畫等方方面面的領域里出現的出類拔萃的德國人。之所以能夠在歐洲哲學或整個教育領域中屢創奇跡,德國依靠的是一種關于經典的態度。經典二字之于德國,意味著長久的磨礪之下鍛造的利劍,這把利劍既可以指所創之物,也可以指治學的態度;經典之于德國,不只是有關于德國的歷史文化,還有德國的教育體制。德國曾經首度創辦學前教育,諸多教育形式也起源于德國,而這些諸如師范教育、義務教育等都對其它國家產生重要影響。
2.實用主義的濫觴
實際上,這一舉措是歐洲的教育模式向以美國為首的實用主義精英教育模式的靠攏。毫無疑問,對于這種發跡于十九世紀德國,繁榮于二十世紀美國實用主義的浪潮,中國缺少德國教育家的質詢與審慎。也許在二十世紀的早期,對于保留與革新,當時的中國教育家們有過深刻的思考與爭論,但至少現在,是全盤接受了這種實用主義的教學模式,從觀念到論文的模式,無一漏掉。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勝利,中國也成為整個實用主義文化陣營的一角。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美國文化輸出與復制的勝利。對此,我們五味雜陳,但美國教育也曾在艱難中前行,在成功中改革,在比較中借鑒。無論是成功與失敗、保守與激進,世界上各個國家包括美國自身的教育系統仍在審視這種實用主義,雖然這種實用主義和我們中國人骨子里的實用主義性情部分吻合。相比之下,我們簡單而又粗暴地執行著實用主義的信條。
與此同時,讓我們回眸中國的教育歷史,以此探析我們所承載的焦慮與不安。
在我們將近四千年的有文字歷史中,文化圖景可謂波瀾壯闊,古代以科舉入仕的教育體制在清朝末期結束。這種結束意味著文化上的大換血。與古老綿延、繁盛的西方教育體制不同,中國的教育與文化一道是呈現斷裂性的。貫穿中國主要歷史階段的科舉制度的廢除,讓儒家教育大部分推出歷史舞臺。文化與教育均受波及。國民們在文化十字路口處左右逡巡,力圖在躊躇與徘徊中尋找歸路。與藝術發展的問題一樣,在繼承與變革的罅隙中,我們的教育也在尋求生存與定位。在傳統中革命,在革命中堅守,這當中失去很多珍貴的東西.
1.經典之余的思考
關于德國教育,我們已談及很多。給我們深刻印象的恐怕不只是建于1386年的海德堡大學、建于1472年的慕尼黑大學、建于1734年的哥廷根大學等這些著名的學府,還有曾經在這些大學授課的教師——費希特、謝林、黑格爾,他們不但是引領學生的導師,同時也是全人類的哲學導師。除此以外,令我們對于德國教育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培養出如此出色的人才并得以誕生大量著作的大學教育體制。
我們應當看清,德國為了博洛尼亞所提出的歐洲統一的大學教育區的主張而改變本國的教育策略,并不是源于本國教育體制的失敗,而是為了更好地迎合歐洲一體化的步伐。
2.實用主義的打造
從創造人類哲學經典的德國的海德堡大學,到人所向往的英國的牛津劍橋,再到我們所熟知的美國的哈佛耶魯斯坦福大學,世界教育的發展史描繪著從歐洲的經典文化教育向美國的精英文化教育模式的轉變。這一轉變演繹著歐洲與美國在各個領域上的競爭,無論這競爭最終如何,我們都必須承認從經濟政治文化幾方面來講,當下的美國都更像是一個風向標,這個風向標較比歐洲來說如此年輕,它不只是創造了經典,還在不斷吸引來自世界范圍的優秀的教育資源匯聚于此,并創造新的文化經典。
我們在洋洋灑灑地討論了國外與國內的教育現狀之后,發現一所著名的大學、一套成功的教育經驗、甚或一種優秀教育精神的體現,所影射的都是教育體制與機構的改革、教育資源的優化、教育方式的轉變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的體現,甚至是這些良性因素互動的結果。無論是海德堡大學還是哈佛大學,抑或劍橋大學的教育宗旨與精神,都值得我們深思。
在關于藝術史的研究中,我們會發現,藝術的發展離不開藝術家為辟蹊徑所做的多種嘗試,那么這種嘗試的過程我們稱之為藝術的創作。對于藝術史家貢布里希來說,藝術的創作過程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同樣,對于教育和美術教育,我們也抱持著這樣一種觀點:在教育發展的進程中,我們從不排斥這樣一個試錯的過程。因為我們不能時時保持正確,但我們可以以一種保持客觀、審慎和質疑的眼光來面對教育事業的革新。因為我們所著眼的未來,是一個信息時時更替,交流史無前例廣泛的時代,這需要我們作為教育者具有批判性和建構性的姿態,來面對教育的未來,甚至是一個國家的未來,一個世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