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從俊(解放軍軍樂團干事)
?
音樂與戰爭之:琴
文/雷從俊(解放軍軍樂團干事)

琴,既是中國本土的弦樂器,也是一類樂器的統稱。這里不提舶來品,只說說中國的“琴”吧。
無論是《綱鑒易知錄》關于“伏羲斫桐為琴,繩絲為弦,綆桑為瑟”的記載,還是《帝王世紀》中關于“神農始作五弦之琴,以具宮商角徵羽音”的描述,抑或是《風俗通聲音篇》關于“琴者,樂之統也”等言論,都可見琴在民族樂器中的神圣資歷。數千年來,琴不僅作為民族樂器的經典、民族文化的精髓被古圣先賢視為“君子之器”和必修課,而且琴曲也被稱為“正德”“正樂”。
由于具有正、雅、清、悠和虛靜、空靈等特點,古時琴或服侍于皇室貴胄,或流連于雅士之間,或輕吟于山林廟宇,始終與嗜命喋血、摧枯拉朽的戰爭保持著一定距離。即使與冷兵器時期的“劍”同時出現,也大多象征一種情致或情形,諸如劍膽琴心、賣劍買琴、琴劍飄零等等。
然而,在一些非同尋常的時刻,琴也以非同尋常的方式,深度參與著一些戰爭,甚至成為戰爭的主角。如《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寫到的那場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空城計”,便是琴留在戰爭史上的一抹華彩。撫琴者不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業演奏員,而是智圣軍師諸葛亮。
話說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街亭之后,魏將司馬懿乘勢率10萬大軍直取諸葛亮駐地西城。此刻,諸葛亮身邊只有區區2500名兵卒,且無可出征之將。眾人聞聽形勢如此要命,個個大驚失色。諸葛亮在城樓觀望之后,一邊安撫大家,一邊部署“兵力”:首先,每個城門上都派人扮成百姓,像迎接上級工作組一樣,麻溜地灑水掃街,標準要高;其次,要像見了領導一樣迅速躲起來,別瞎吵吵;再次,最重要的一點,抄家伙!書童抬來了“殺手锏”——軍用素琴一架。于是,諸葛亮鶴氅綸巾,在城頭沐手焚香,靜坐撫琴。司馬懿經過認真研判覺得,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而今現在眼目下竟敢耍得這般花哨,想必會有埋伏。于是,命令各路兵馬迅速撤退。
至于那天諸葛亮撫的什么曲子,有關專家至今沒有結論,想來會是舒緩輕柔之音吧。可能連琴自己也沒料到,慢悠悠的它會成為臨陣退敵最好的武器。《孫子兵法》云:“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如此說來,琴在戰爭中的作用不在宣示,而在“偽裝”;不在激勵,而在安撫。
琴的軍事意義,還在于這美妙名字的弦外之音。《白虎通義》載:“琴者,禁也,禁人邪惡,歸于正道。”我們常說“令行禁止”,琴卻默默提醒大家禁邪歸正——軍人須臾不可忽略正德正身正言正行。想靜靜時聽聽琴曲、品品正音吧,或許可以代替一堂蹩腳的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