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 輝(戰略支援部隊干事)
?
以色列的和平之歌
文/郭輝(戰略支援部隊干事)

1969年,居住在英國倫敦的以色列作曲家亞伊爾·羅斯勃魯姆,向以色列海軍合唱團寄出了一首新創作的歌曲,名字叫《和平之歌》,這是他與以色列詞作家雅科夫·羅特布利特一起合作的成果。此歌明顯受到當時歐美流行的反戰民謠和搖滾歌曲的影響,在歌中盡情抒發了對和平的渴望之情,以及對戰爭中陣亡者的哀悼,并呼喚所有的以色列人為了和平而奮斗。
收到歌曲的以色列海軍合唱團負責人班尼·納格利,對這首歌非常憤怒,毫不留情地將其退回了。因為當時正值埃及對以色列大打消耗戰時期,自1967年7月起,埃及就開始對蘇伊士運河東岸發起以炮火襲擊為主的戰事,旨在以時間消耗以色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直至迫使其退出西奈半島。班尼·納格利認為,現在以色列需要的是頑強戰斗的意志,而非為乞求和平而打退堂鼓。
亞伊爾·羅斯勃魯姆無奈,轉將《和平之歌》寄給了以色列步兵合唱團。就在1969年這一年,步兵合唱團在西奈的一座步兵哨所的慰問演出中,首次將其編入了節目單,第一個演唱這首歌的藝人,就是后來成為以色列著名歌影雙棲明星的米麗·阿洛尼。此歌一炮打響。盡管不久后,以色列右翼的利庫德集團將其列為禁歌,可它卻流行得更為廣遠,逐漸成為以色列和平運動的圣歌。
1992年,積極推動以色列和平進程的伊扎克·拉賓就任總理。他提出“以土地換和平”的主張,并很快同阿拉法特領導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約旦等簽署了和平協議,中東和平進程取得了空前進展。1995年11月4日晚上,約10萬市民涌到特拉維夫市中心的國王廣場,參加10多年來該市規模最大的一次公眾集會,集會是由“支持和談結束以阿爭端總委員會”組織的,集會的主題是“要和平,不要暴力”。面對歡聲雷動的人海,波翻浪涌的彩球和橫幅,拉賓站在主席臺上向人群招手致意。當米麗·阿洛尼跳上主席臺,手持麥克風在拉賓和佩雷斯外長中間高唱《和平之歌》時,拉賓主動引導著民眾一起合唱。在群情歡騰之中,拉賓發表了決心繼續中東和平進程的演講。晚上7時50分,拉賓演講完畢。在他準備乘車離開廣場時,人群中突然躥出一名激進的猶太青年,從背后向拉賓連開數槍。拉賓在被送入醫院后19分鐘死亡。而在拉賓的襯衫口袋里,還留著一張折疊著被鮮血浸透了的白紙,上面正是《和平之歌》的歌詞。此后,這首歌也成了以色列人紀念拉賓遇刺事件中的必唱曲目。
1996年,以色列左翼政黨梅雷茲黨在參加競選時,將《和平之歌》用為該黨的競選歌曲。1998年,在以色列各大媒體聯合組織的紀念建國50周年的民眾投票歌曲推選中,這首歌排在總票數榜的第3位。
責任編輯:方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