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牧笛
(湖南省長沙市明德中學 湖南長沙 410004)
稀土發光材料的發光機理與應用
朱牧笛
(湖南省長沙市明德中學 湖南長沙 410004)
稀土發光材料的應用開拓了巨大的工業生產和消費市場并不斷向新興領域拓展。由此可見,稀土發光材料對人們現在及以后生活的影響很大。因此研究稀土發光材料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就稀土發光材料的發光機理與應用進行分析。
稀土發光材料;發光機理;應用
稀土是我國的重要戰略資源,稀土發光材料在一些方面已得到普遍應用并在新能源的研發以及生物技術領域有著很重要的應用價值。因為稀土發光材料本身具有其他普通發光材料所不具備的一些優勢,所以,稀土發光材料在某些情況下是不可被替代的。這就體現了稀土發光材料的獨一無二的特點。
1.1 稀土發光材料的發光機理
稀土元素即為鑭系元素以及Sc和Y,這些元素有相同且不同于其他元素的電子結構。而稀土發光材料的發光機理便與稀土元素原子本身所特有的這種電子結構有關。稀土元素的原子中的4f電子可以在不同的能級之間躍遷。當電子從能級高的軌道躍遷到低能級的軌道的過程中會發出各種波長的光,因而會發出熒光。
1.2 稀土發光材料的發光特性
(1)稀土發光材料有一個比較窄的發光譜帶;
(2)吸收光的能力很強,可以以較快的速度將盡可能多的光轉換為熒光;
(3)發射的波長的分布區域很寬;
(4)熒光壽命較其他的普通熒光來說比較長;
(5)材料的各種性能比較穩定,對各種大功率的電子束、能量高的射線和強大的紫外光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不斷更新和進步,人們也開始越來越深入地對稀土發光材料進行研究。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會發現更好的發光材料以及新的發光特性。
2.1 燃燒法
燃燒法是將相應的金屬硝酸鹽作為反應的氧化劑,并把尿素和一部分碳酰肼與氧化劑混合一同放在一定的溫度下使之燃燒發生反應。除此之外,燃燒時還將產生大量的氣體,該氣體能夠有效防止氧化物的團聚,故燃燒法是實驗室里常用的制備粒度較小納米粉末的方法利用此方法制得的產物相較于其他方法而言純度要高,并且粒度大小很均勻,質量也比較高。但不足的是制得的材料發光效果不是很理想。
2.2 水熱合成法
水熱合成法需要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借助水蒸氣來進行,其產物為超細微粉。此方法制得的產物比較完整,質量好且均勻。但是對反應的環境和條件要求比較嚴格,產量較低,所以此方法還不是很普遍。
2.3 沉淀法
沉淀法是通過用沉淀劑使混合的金屬鹽溶液分級沉淀,然后再通過過濾、洗滌、干燥等步驟分離得到發光粉。雖然這種方法制得的原料的純度和質量比水熱合成法制得的都略差一些,但其方法步驟比較簡便,易于控制。所以沉淀法的應用比較廣泛,適合用于工業化生產。除了詳細介紹的以上三種方法,比較經典的稀土發光材料合成方法還有溶膠-凝膠法,微波輻射法等。這些方法也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所以我們一般都會根據自己的需要而選擇不同的方法來合成稀土發光材料。
2.4 溶膠-凝膠法
溶膠-凝膠法也是實驗室中常用的制備納米材料的方法之一。該方法主要是利用金屬醇鹽的水解反應和聚合反應以獲得均勻的溶膠,然后將溶膠濃縮成透明的凝膠,凝膠經過干燥和煅燒過程便可獲得所需的納米材料。影響納米產物的主要參量有:溶液的濃度和pH值、反應溫度和反應時間等。
因為稀土發光材料的特殊性使它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是應用比較廣泛和常見的還是在光源照明和顯示顯像方面。稀土發光材料作為光源(如白熾燈、固體光源、LED等)被應用與生活的各個角落,燈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許多商家開始通過LED等先進技術來做廣告。在顯示現象方面,稀土發光材料廣泛地被應用于發光二極管、平板圖像顯示、電視機、液晶技術等等。此外稀土發光材料在光轉換農膜、醫學領域、新型顯示材料等方面的應用也十分廣泛。另外稀土發光材料科學涉及物理、化學、生物、材料等各個領域。利用稀土發光材料可以將這些領域聯系起來并結合共同帶動產業的發展。
由以上各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稀土發光材料有著巨大的潛能。我們國家對稀土發光材料的研究也在進一步的深入并且已經取得了許多自主研發的科技成果。但總的來說,我們的技術還是有些不足,有待進一步加強。所以針對國家取得的成就和仍然存在的缺憾,筆者對稀土材料做了幾個方面的展望:①面對國際間日益激烈的競爭,我們首先應該擺正自己的心態,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深入地研究稀土發光材料并提高其分辨率。②勇于探索,將稀土材料的研究縮小到納米化并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③開發和探索稀土發光材料制備的新方法。④優化產品結構,降低成本,加強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
[1]吳伯岳,嚴秀平.稀土發光材料在熒光成像中的應用[J].生物物理學報.2011(04).
[2]蘇鏘,梁宏斌,王靜,李成宇.稀土發光材料的進展與新興技術產業[J].稀土信息,2010(09).
[3]黃以萬,肖兵.稀土發光材料的研究與應用展望[J].礦產保護與利用,2008(06).
TM923.04
A
1004-7344(2016)36-0299-01
201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