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積旺 黃清林
(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王宅水庫管理局)
淺談中國淡水池塘養殖面臨的環境問題及對策
余積旺 黃清林
(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王宅水庫管理局)
自我國施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以養為主”已經成為指引我國漁業發展的重要方針,這使得淡水養殖行業在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目前我國淡水池塘在養殖期間采用的高投餌率、高密度、高換水率的養殖方案已經對我國養殖場的內外環境帶來了極大的不良影響,造成了一定的環境污染問題,對我國淡水池塘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一定阻礙。對此,本文以淡水池塘養殖為立足點,通過對其環境問題的分析,從而就解決環境問題的具體措施展開研究。
淡水池塘養殖;環境問題;對策
我國淡水池塘采用的集約化養殖方式排放出的廢水,會對周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加劇周邊水域富營養化的程度,導致淡水池塘養殖在我國的發展遭遇到了一大瓶頸。雖然國內外相關的專家學者大力研究修復池塘生態環境的各項技術,且這些技術的使用也獲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每項技術都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建立生態型的池塘養殖模式,細致分析當前池塘養殖存在的主要問題,而后在結合這些問題制定出有效的解決措施,推動淡水池塘養殖長遠發展。
1.1 池塘水體的富營養化
隨著近幾年我國水體富營養化這一問題的日益嚴重,圍欄和大水面圍網養殖等政策的執行,使池塘養殖這種模式在我國淡水養殖業的占據的比例也在不斷的提升。按照我國在2010年統計的有關中國漁業養殖發展的相關數據支出,吃糖腌制面積占據了淡水養殖面積的43%左右,且這一數據比例還會隨著我國環保政策的提升與執行力度的加深,而獲得大幅度提升。但傳統池塘養殖模式的大面積施行,則必然會對周邊水體和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自20世紀70年代我國池塘養殖模式開始施行,至今其采用的仍舊是進水渠、池塘和排水渠相結合的養殖模式。隨著我國池塘養殖水平的提升和單位水體載魚能力的提高,使得大量飼料被投入到池塘中。而魚種類和總量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池塘內魚類代謝物量增加,造成池塘的內源性污染愈發嚴重。此外,池塘養殖期間廢水排放量的增加,也在會直接導致周圍水體富營養化的程度逐漸加深。
1.2 養殖池塘內氮失衡問題
雖然目前我國養殖池塘水體中氮和磷的總量已經達到了富營養化的相關指標,但池塘水體中參與池塘初級生產活動的有效磷含量不足。在pH值在7.5~8.5之間的池塘水體中,氮溶解度相對較低,極容易被水體內重金屬綜合或者是被池塘底部的淤泥吸附。當期那我國池塘養殖期間對氮含量高的有機肥的使用要遠遠高于含磷有機肥,這使得氮失衡成為阻礙池塘養殖發展的一項重要問題。在池塘養殖期間,魚類排泄物和殘留的餌料是造成池塘水體污染的根本原因[1]。從養殖池塘水體中的碳循環過程能夠發現,水體中硝化系統的硝化速度相對較低、氨氮和亞硝酸鹽的濃度比較高,而浮游生物的生長對硝酸鹽含量的要求較高,這使得池塘后期的水質狀況相對較差。因此,氮失衡已經成為了必須面對的重要池塘環境問題。氮失衡所帶來的危害是內外兩個層面的。在內部污染方面,會造成魚類體內排泄系統和代謝系統失衡,造成過量活動或失去平衡,極易發生昏迷或死亡現象,這對于依靠產量取勝的淡水池塘養殖來說可謂是致命打擊。在外部污染上,由于高換水率所排放出來的富營養化水體和氮失衡水體,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將會加劇大范圍內的水體污染,成為大環境內環境污染的主因,同時對于工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造成長期的惡劣影響。因此面對以上這些淡水池塘養殖環境問題,養殖環境生態修復技術成為了近些年來的研究熱點與重點。
2.1 應用原位和異位修復技術
就目前來看,修復池塘生態養殖環境的技術主要可以被劃分成原位修復與異位修復這兩種。其中,原位修復技術是通過在池塘水體的上層栽種水生蔬菜和其他累積能力強的植物,構建出生物浮床;在水體中層投放一定量的生物,以便為水體中推動硝化作用進行的有益微生物提供一定范圍的固定生長場所,促進水體中有益微生物的快速生長與快速繁殖,從而強化養殖池塘中的水體氮循環;在水體的下層投放貝類和螺絲等其他水生生物,促進對池塘中營養物質的多層次利用等[2]。這一修復技術的應用,可以為池塘中多余營養物質的生長提供新環境,穩定池塘水質,有效降低養殖期間的污染物產排系數。異位修復技術的主要目的就是將池塘中的的廢水排到池塘外,引入一定的凈化單元來對其進行凈化處理,而經過處理后的水,相關人員可以通過循環使用的方式來繼續養殖魚類。目前,原位修復是以“魚菜共生”為主要代表,通過利用人工,構建生物浮床的方式來凈化水體,為池塘養殖增加額外的經濟效益。而異位修復則是以利用循環水養殖為代表,通過將養殖廢水排放到人工濕地的方式,借助濕地的凈化作用,為池塘養殖提供源源不斷的水源支撐。從本質上來看,無論是異位還是原位,其主要共走原理,就是尋找出一個池塘水體氮循環的新出路。
2.2 生態合作養殖的施行
魚類養殖人員可以在池塘水體的上層種植一些蔬菜,將養殖期間產生的廢水排入到人工制作的濕地之中,結合異位和原位兩種修復技術,建立起生態型的合作池塘養殖模式,是當前解決我國池塘養殖行業環境問題的一項有效途徑。從生態意義上來看,將蔬菜種植在池塘的水面上,能夠有效的降低池塘本身的產排污系數和利用人工來構建濕地時的工作負擔,減少池塘周邊的濕地面積。從積極意義上來看,可以利用蔬菜的收入來抵消一些構建人工濕地時的經濟支出,維持整個生態養殖模式內的收支平衡。就目前來看,我國相關部門在解決池塘養殖環境污染問題時,如何確保池塘養殖經濟效益不會受到較大的損害,是其亟待解決的一項難題,也是阻礙我國池塘養殖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3]。生態合作這種養殖模式的提出,不僅能夠將現代化的水產科技全面應用到池塘養殖中,還符合國家水產業現階段大的發展趨勢,沖破池塘養殖當前遇到的瓶頸,促進淡水池塘養殖行業可持續發展。
基于以上兩種生產模式的優缺點,新的淡水池塘生態合作養殖模式應運而生。這種新的生態模式是將兩種技術模式加以結合,通過建立生態合作模式來解決淡水池塘養殖所面臨的嚴峻問題,可以說是兩種技術的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從其生態意義上來看,這種模式既能通過種植與養殖的結合降低水體污染系數。增加額外收益,同時降低凈化負擔,提升空間范圍內應用的可能性和操作性。
總而言之,集約化養殖方式的存在,使得我國池塘養殖的內外環境已經因此受到了極大的不良影響,成為制約池塘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為了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養殖人員和相關政府部門應當針對養殖環境修復這一問題中包含的原位與異位環境修復技術存在的優勢和缺點,結合不同淡水池塘存在的養殖問題等,對相關修復技術進行合理應用,從而制定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推動淡水池塘養殖行業在我國穩步發展,進而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經濟基礎。
[1]宋超,孟順龍,范立民,等.中國淡水池塘養殖面臨的環境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12,26:89~92.
[2]耿瑞,周狀,岳冬冬,等.我國淡水池塘養殖投入產出分析與發展對策[J].漁業現代化,2016,02:82~86.
[3]林興榕.淡水養殖池塘標準化建設改造經濟效益分析[J].水產養殖,2014,06:29~33.
X714
A
1004-7344(2016)36-0241-02
20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