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強
(瀾滄縣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 云南省瀾滄縣 665699)
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執法工作的沿革及現狀
何建強
(瀾滄縣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 云南省瀾滄縣 665699)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建立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制度,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和演變逐步向規范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的方向發展,并且已經成為我國工程建設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對建設工程進行管理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現如今仍然存在一些方面的不足。本文簡要梳理了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執法工作沿革的過程,并對現在存在的矛盾和不足進行了分析,以供相關人士借鑒。
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監督執法;沿革;現狀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筑行業發展勢頭異常猛烈,建設工程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使得建筑業成為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產業。對于每一項建設工程的質量問題都與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息息相關。并且不同程度的工程質量事故給人們帶來的不僅僅是財產的損失和生命安全的威脅,也會讓人們對建設工程質量問題提高關注度,要求越來越嚴格。為此,我國政府機構制定了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制度來對建設工程質量進行監管。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制度也隨著時代在進步,在工作屬性和工作方式方面都在發生變化。本文對該制度的歷史發展軌跡進行了梳理,并且對目前存在的矛盾和不足進行了分析,希望可以為質量監督機構的改革方向和創新方法提供借鑒。
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制度是伴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而發展出的一種為了糾正市場失靈的政府監管制度。在之前的計劃經濟階段,企業與政府屬于一個組織機構,企業的生產任務都是由政府相關部門下達,并調撥相應的生產資源進行完成的,這種計劃程序一直持續到1988年。計劃經濟體制中的生產方法雖然有效率較低和生產積極性不高等缺點,但是企業沒有利益的驅使,再加上政府內設的檢查部門的監督,總體上能夠滿足建設工程的質量要求。
自20世紀80年代市場經濟建立發展以來,企業從計劃經濟的禁錮中解脫,生產積極性增加,同時獲取利潤成為企業的生產動力,通過利益激勵機制管理層和生產層的創造性和積極性都大幅度提升,市場競爭環境愈漸激烈。此時在政府缺乏監督的情況下,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很多企業不惜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不按照規范標準進行設計施工,造成一定時期建設工程質量出現大面積的滑坡。在這種背景下,1983年我國國務院發布了《轉發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關于迅速采取措施防止房屋倒塌事故的報告〉的通知》,這是政府主管部門對建設工程質量進行監管的起點,也確定了監督工作的基本方向。在同年5月份,國家出臺了《關于試行〈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條例〉的通知》,明確了政府機構對建設工程質量進行監督的職責明細,自此開始嘗試建立工程質量監督制度。在隨后的幾年里,國家陸續出臺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規定和辦法,一直到1990年,我國建設部制定了《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規定》,開始了我國針對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的規范化道路。
2.1 施工單位自查階段
此階段時間是1983年之前,當時我國的建筑行業還是受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政企不分,此階段主要執行《建筑安裝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的精神,建設工程質量方面的管理完全依賴于施工單位自身的制度和內部設立的管理機構進行自查。其主要特點是:國家統一計劃指令進行資源分配和任務建設,建設規模普遍比較小,工程質量總體受控,建設企業不以盈利為目的,沒有偷工減料等類型的空間和動機。
2.2 質量監督核驗階段
此階段的時間為1983~2000年,這段時間里我國相關部門陸續發布了一系列建立工程質量監督制度的通知和規定,開始對資質、營業范圍、各單位職責和各方面的規范標準進行明確,此階段比較著名的便是俗稱“三到位”——核查到位、抽查到位、驗收到位的監督工作內容。此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監理制度還沒成型,建設工程質量出現了大面積的滑坡,急切需要第三方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管。建設工程規模有了大幅度的發展,但是監管人員的任務范圍較小,僅僅局限于督促和幫助建設施工隊伍進行項目建設。專業管理人員的需求和日益增長的建設規模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設工程違法違規的行為日益增多,現有的監督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的發展形勢的需求。
2.3 質量監督執法階段
此階段的開始起源于2000年《建設工程制度管理條例》的發布,此條例對所有參與建設單位的質量責任和義務進行了規定,并且對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方面的工作進行了明確,自此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制度開始了新的變革和發展。此階段的制度明確了竣工驗收、驗收備案等方面的專業規定,取消了之前建設工程的監督核驗制度,提高了質量監督管理部門的管理權力,以便于更好的依法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督。從2000年到現在,《建設工程制度管理條例》所規定的內容都對我國建設工程質量的保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3.1 監督執法工作目前存在的問題
3.1.1 監督機構的權威性和獨立性還需加強
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是受到我國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委托,從事工程質量監督相關工作的組織機構。但是在我國建設工程制度管理條例中,工作內容既包括行政檢查,也包括行政處罰。但是在本質上,行政執法的授權和委托有著根本性的區別。質量監督工作方面的執法屬性在不斷增強,但是具體從事質量監督工作的機構卻不是行政執法的主體,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法律地位依然停留在被委托的層面,其從事行政執法工作必須以委托的名義進行,這種尷尬的地位便大大降低了質量監督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3.1.2 監督機構的職責還需進一步明確
自2000年以來,我國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執法層面逐步向代表政府的方向發展,從建設工程的實際“運動員”轉變為“裁判員”,可見其對建設工程質量沒有直接責任,只對其執法工作范圍內的職責負責。但是當工程質量事故頻發時,由于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是代表政府的監管部門,成為了很多人追責關注的焦點,往往將“運動員”方面的工程質量問題歸結到“裁判員”身上,從而早就了相關監管工作人員工作時候謹小慎微、畏手畏腳,因此,必須對監督機構的職責范圍進一步明確。
3.1.3 監督管理資源和工程建設規模的矛盾依舊存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設工程方面的規模依舊在不斷高速擴張,但是相關的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工作人員由于財政和編制的原因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致使監督任務和監督力量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3.1.4 監督人員的主觀隨意性比較強
監督管理人員進行監督執法時,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但是也正是這些經驗知識在工作過程中主導著相關人員的行為。致使從事監督工作較長的人員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工作側重點,對于不同工地進行監督時,總是反復的圍繞一些問題進行質量監督,造成了工作的片面性。還有一些監督人員自詡是政府工作人員,頤指氣使,甚至利用職務之便吃拿卡要,從而扭曲了監督機構的公正性形象,影響了監督工作的健康發展。
3.2 監督執法工作在不斷發展和完善
在我國工程質量監督執法工作30年的發展中,逐步在向科學、規范和法制化的道路發展,成為我國工程建筑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我們已經建立了多層次、內容全面的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建立了以法律為核心的、以細節性文件為補充的法律體系,并且機構健全、結構合理的工程質量監督隊伍也逐步形成。我國各階層的工程質量監督站在完成自身任務的同時,不斷總結經驗、研究問題、改進創新,依舊努力向方法的科學性和監管的高效率方向不斷發展和完善。
建設工程的質量監督工作沿革近30年的時間里,隨著市場規律的發展和建筑市場的擴大,工作方式從步步檢查到監督抽查,從核驗制發展到備案制,逐步走向科學規范化。作為政府對建設工程質量進行監管的有效手段,質量監督制度目前仍然在不斷的改革和創新之中。這種不斷的自我發展和完善,能夠促進建筑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提高建設產品的質量,保證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規定[Z].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令,2010年第5號,2010.
[2]郭漢丁,王凱.建設工程主體結構質量政府監督的理論探討[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6(2):17~21.
[3]姜凱.關于進一步深化政府對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改革的探討[J].工程質量,2007(9):1~3.
[4]黃衛東,閆小虎,胡勝斌.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執法工作的沿革及現狀[J].工程質量,2013,31(7):1~5.
[5]郭漢丁,劉應宗.我國建設工程質量政府監督制度沿革[J].工程質量,2002,20(4):12~14.
TU712+.3
A
1004-7344(2016)36-0296-02
2016-12-13
何建強(1965-),男,漢族,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人,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