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靖
(成都樹德中學 610031)
農業害蟲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
丁雪靖
(成都樹德中學 610031)
在現代農業的發展下,人們越來越注重綠色農業生產,各個國家都在紛紛尋找適宜現代農業生產需求的害蟲防治模式,在這一背景下,生物防治模式誕生,生物防治不會對高等動物產生危害、也不會破壞生態環境,是最理想的農業害蟲防治方法。本文主要針對農業害蟲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進行分析。
農業害蟲生物防治技術;應用;分析
害蟲的防治工作是農業生產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對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巨大意義。近幾年來,我國農業生產飽受害蟲威脅,因此有必要探討目前農業害蟲的防治工作,通過生物防治的方式改變農業現狀,并且對于農業害蟲生物防治中的問題和發展方向進行總結。
由于早期我國科技水平較差,在農業害蟲的防治上,不得不使用大量化學農藥,導致害蟲都對這類農藥產生了極強的抗藥性,并且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影響,而且盲目引進新作物,造成檢疫性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也越來越重視,在這一背景下,人們提出了“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而生物防治不會對高等動物產生危害、也不會破壞生態環境,是最理想的農業害蟲防治方法。因此,積極研發新的生物防治手段,對于農業的發展和生態穩定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生物防治是通過生物或者生物技術的方式控制有害動、植物的數量或者降低危害的方法,是我國農業防止害蟲的主要方法之一。具體措施有:生物農藥、釋放天敵、昆蟲信息素及昆蟲生長調節劑等。
2.1 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對于農業害蟲、病菌、線蟲等有著很好的防護效果,是一種新型農藥,基本不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對農產品不會造成任何污染,對于害蟲針對性強、不易使害蟲產生抗藥性,符合現代農業除害蟲的要求。生物農藥未來必然會替代化學農藥,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此外,生物農藥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調節生態環境的穩定性,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保證農業快速發展的前提條件,從這一層面而言,發展生物農藥就是推動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關于農業害蟲的生物防治途徑,主要是對傳統的天敵昆蟲進行繁殖選擇,利用基因工程將殺蟲劑抗性基因置入到天敵體內,讓天敵能夠出現耐藥性,利用這一技術原理,目前已經成功研制出抗有機磷農藥的益螨,也可以將害蟲顯性不育基因植入到雄蟲體內,干擾害蟲的正常交配,達到防范害蟲的最終目的。此外,還可以人工制造出相應的工具場所,這都可以達到防治農業害蟲的作用。
2.2 人工釋放天敵昆蟲
我國在飼養天敵昆蟲方面已經有了初步的效果,可以通過赤眼蜂和捕食螨控制害蟲,但是,我國能夠投入工廠化生產的也僅僅只有赤眼蜂和平腹蜂。雖然對于天敵昆蟲的飼養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還遠遠不足。對于人工釋放天敵昆蟲控制害蟲的方法,我國還比較落后,進展也十分緩慢,主要是由于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缺乏科技人才與專業知識,這都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物防治害蟲的發展。
2.3 昆蟲信息素
最早的昆蟲信息素出現在20世紀中期,是一種十分高效、無污染、無毒害的綠色殺蟲手段,關于這一技術,國內的學者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昆蟲信息素在害蟲的監測和防治方面的應用不斷發展完善,在害蟲的綜合防治方面能夠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已經合成了大約40種害蟲的信息素,也有一些進行蟲群檢測的誘捕型等等。此外,信息素與生物農藥的結合技術是未來生物防治的重要方向,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通過信息素對害蟲進行防治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害蟲監測需要長期的數據積累等,因此對于昆蟲行為的研究還需要進行不斷的深入,只有解決技術瓶頸,才能夠將這一技術廣泛應用到農業生產中。
2.4 昆蟲生長調節劑
昆蟲生長調節劑也是一種新型的生物農藥,能夠針對害蟲的種類實現專一殺蟲,而對于其他生物沒有任何影響,在環境中容易分解等。這種調節劑可以實現無公害治理害蟲的要求,對于農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應用潛力。這種藥劑的作用原理是通過影響昆蟲生長發育時期體內的激素平衡,繼而影響昆蟲的正常發育和變態過程,從而實現防治害蟲的目的。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國與各個國家之間的貿易也日益頻繁,為我國的農產品的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雖然沒有了關稅的阻礙,但是技術障礙仍舊阻礙著我國農業的發展。并且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食物的綠色,安全。因此無公害,綠色食品的需求量急劇提升。在追求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綠色生態環境的今天,全球所有農藥公司都在實施高效、無害的農用化學藥劑的開發工作。根據我國當前農業害蟲防治的現狀,首先要投入大量資金和鼓勵政策對農藥企業的研究工作,并且完善相關法律政策,鼓勵農民了解并使用生物防治手段。然后,加大生物防治領域的研究工作,并從國外引進相關領域的技術人才,強化我國生物防治領域的基礎研究,提高天敵昆蟲的工廠化生產和保護措施,并且進行生物防治技術新產品、新方法的探索,研制新的昆蟲信息素和生長調節劑,為農業生物防治害蟲提供更有力的技術支撐和理論依據。
在環保思想的盛行下,人們越來越注重環境的質量,在農業生產中推廣和普及生物防治技術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從某種角度而言,生物防治技術可以有效調節生態系統,促進生態系統的有序發展,這也是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為了將這一工作落實到實處,各個地區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合理應用生物防治技術,政府部門則需要予以必要的資金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生物防治法得到推廣和使用。
[1]肖英方,毛潤乾,沈國清,Lance S.Osborne.害蟲生物防治新技術——載體植物系統[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2(01).
[2]施敏娟,陸佩玲,陳建,楊益眾.外源抗蟲基因與植物自身抗蟲防御體系的互作[J].昆蟲知識,2010(05).
[3]陸宴輝,張永軍,吳孔明.植食性昆蟲的寄主選擇機理及行為調控策略[J].生態學報,2008(10).
S476
A
1004-7344(2016)36-0317-01
201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