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玲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小七孔鎮林業站 貴州荔波 558400)
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戶生產生活影響研究
梁玲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小七孔鎮林業站 貴州荔波 558400)
我國正積極開展退耕還林工程,以保持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調性。從生態規劃角度來說,退耕還林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面貌,實現了戰略資源的一體化調配。但是,從農民群眾角度考慮,退耕還林對其生產生活方式造成諸多影響,如何正確調控退耕還林工程關系著農民群眾利益。結合我國退耕還林政策現狀,本文總結了其對農戶生產生活造成的影響,提出符合農民群眾利益的工程改造對策。
退耕還林;農民;生產生活;影響
“十二五”計劃階段,我國重點加強了退耕還林工程改造力度,提出符合個地區發展需求的戰略決策方案,進而滿足了不同區域內農業經濟發展要求。農民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根本保障,維護農民利益且帶動其參與農業建設的積極性,才能實現經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針對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要切實把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保護農民群眾利益前提下,提出切實可行的戰略改造方式。
退耕還林工程就是從保護和生態環境出發,將水土流失嚴重的耕地,沙化,鹽堿化,石漠化嚴重的耕地以及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因地制宜地造林種草,恢復植被。在2012年10月13日召開的“全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部際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上,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也表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繼續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正處在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
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園林建設同步進行,農民作為農業種植的直接參與者,其在各項政策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退耕還林是生態林業建設戰略之一,與農戶個體發展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詳細研究退耕還林對農戶生產生活的影響,能夠協調雙方面共同發展,本文從生產、生活兩個方面進行探討,具體如下:
2.1 農戶生產的影響
(1)種植方面。退耕還林是對水土流失區域、沙化區域、石漠化區域等徒弟的改造與利用,通過科學規劃與培植,構建成全新的綠地植被。這類決策大部分是有利于生態林業建設的,擴大了地區森林植被覆蓋面積,同時也減少了農戶種植的作物品種。例如,水稻、小麥等作物種植面積減小,農戶可利用耕作面積越來越少,必然會減少農民參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積極性,不利于農作物多個品種共存的局面。
(2)效益方面。退耕還林面積逐漸擴大化,意味著農民種植面積縮小化,農作物產量與質量均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我國部分地質災害多發區域,其地質結構與土地面積本身就處于混亂狀態,擴大退耕還林面積會進一步限制農戶參與農業生產的空間。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退耕還林降低了農民的經濟收益,農民會逐漸放棄農業種植而選擇外出“打工”,這也不利于農業經濟戰略的可持續實施。
2.2 農戶生活的影響
(1)生活方式。農業耕作時代,農民以作物種植為中心,大部分生活時間集中在農田看護與管理,以及農作物的培育與收割。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階段,農民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農村地區勞動力轉向林業建設,農戶參與生態植被改造工程,而農作物種植、管理等缺少足夠的勞動力。隨著農戶家庭結構調整,人員數量逐漸外流,地方經濟水平落后,也是降低農民生活質量的一個因素。
(2)生活質量?!靶б嬖鍪铡笔翘岣咿r民生活質量的保障,退耕還林工程改善了農民生活所處的環境面貌,以原生態為方向,構建了更為綠色化的地質環境。但是,林業面積增加,農田種植面積必然會縮小,對農民收入、生活質量等也有不利影響。例如,農戶對退耕還林的態度、禁牧圈養態度、退耕還林的評價等,這些都尚處于考察階段,整體考評指標未滿足地區改造要求。
農民是農業經濟的直接參與者,為農戶創造良好的種植環境,能夠帶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對我國大力倡導退耕還林的變革趨勢,政府部門要做好多方面的協調工作,解決農戶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筆者認為,退耕還林與農戶生產生活必須建立統一戰線,形成“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局面,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目標。
(1)做好宣傳。當前,部分群眾為多得到糧食收入,仍然在退耕地里間作玉米等高桿作物,每年間作面積占退耕總面積的50~60%左右,使新栽的幼樹成活和成長都受到影響,造林質量和造林成效降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要做好相關宣傳工作,號召廣大農戶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例如,每年都以發放明白紙、電視公告、致廣大農戶一封信等形式宣傳不準林糧間作的相關政策,也以通知形式發文給鄉鎮,要求不準林糧間作。
(2)嚴控用地。林業用地與農業用地嚴格劃分,維持兩大用地模式的協調發展,這樣才能保持農戶生產活動的有序進行。現階段,部分地區存在復耕問題,少部分群眾由于退耕還林后沒有顯著經濟效益,或是當初退耕時就以得補助為目的的,隨著糧補款的增加,對坡度相對較緩的退耕造林地進行復耕,形成面積掉減。針對這一問題,要嚴格控制兩種用地的面積,既要保證林業規劃用地,也要維持農戶種植活動,保持雙向性發展。
(3)管護技術指導。由于缺乏正確的管護技術指導,農民種植階段部分地塊成活率、保存率低。例如:①干旱的影響;②撫育管護不到位,退耕后林下間作玉米等高桿作物,影響苗木成活和生長。農業科技部門要定期對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幫助農民學會如何應對常見的技術問題,及時采取林下農作物安全防護措施,提高作物產量與質量,為其創造更加穩定的經濟效益。
(4)資金支持。補助資金兌現規范,增加了農民參與生產活動的積極性,發揮了高效型農業種植規劃。比如,各村林農的退耕還林糧食補助款的發放進行公開公示,發放糧食補助款時按驗收結果發放補助款,退耕戶主和退耕面積的公開公示群眾起到了監督作用;退耕還林補助金與糧食補助金、飼料糧補助同時發放,這些問題都需要政府給予資金支持,才能維持產業現狀。
(5)健全檔案。鄉鎮、村級退耕還林相關資料要齊全、準確、存檔。尤其是退耕還林合同的簽定,一些退耕大戶的土地承包合同要完善好,按法律程序簽定。按照法律標準健全檔案,為后期生產活動提供資料查詢依據,以免種植項目產生糾紛而引起經濟損失。
總之,退耕還林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為農業種植與生產活動創造更好的環境。一切改造活動中,必須尊重農民在經濟戰略中的主體地位,時刻關心農戶生產與生活需求,確保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達到預定的目標。針對早期退耕還林模式存在的問題,政府要發揮宏觀調控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優化退耕還林方案,解決農戶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構建更加和諧有序的產業發展模式。
[1]謝旭軒,張世秋,朱山濤.退耕還林對農戶可持續生計的影響[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3).
[2]高海東.退耕還林政策影響下農戶土地利用行為的博弈分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S2).
[3]柯水發,趙鐵珍.農戶參與退耕還林意愿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08(07).
[4]馬巖,陳利頂,虎陳霞.黃土高原地區退耕還林工程的農戶響應與影響因素——以甘肅定西大牛流域為例[J].地理科學,2008(01).
[5]朱山濤,張世秋,陶文娣,吳 丹,謝旭軒,岳鵬.影響退耕還林農戶返耕決策的因素識別與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05).
F326.2
A
1004-7344(2016)08-0198-02
2016-2-25
梁 玲(1965-),女,侗族,廣西三江人,助理工程師,大專,主要從事林業營林、林政資源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