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
(榆林市榆陽區林業工作站 陜西榆林 719000)
淺談榆林沙漠的治理與生態效益
李雄
(榆林市榆陽區林業工作站 陜西榆林 719000)
榆林從建國初期開始治理沙漠到現在開發利用沙地,經歷了60年,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大轉變。
治理沙漠;開發沙漠;生態效益
榆林地區是礦產資源富集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等8大類48種。相當我國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的30%,其中70~80%的礦產資源埋藏在沙漠中,要把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就要在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的沙漠中,開發礦產資源,如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給沙漠治理提出了新課題,本文回顧六十多年征服沙漠走過的艱辛歷程,探索在新條件下,如何將開發利用沙地和治理鞏固提高固沙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進行,更好為經濟服務,為人類征服利用沙漠,提供一個真實范例。
榆林沙漠地處毛烏素沙漠的南沿,總面積達2.1萬km2,形成東西長420km,南北寬12~126km的沙漠帶。沙丘高8~15m,最高達30m以上,沙丘類型主要為新月型沙丘鏈,局部有格狀沙丘,沙粒以松散的細沙為主,沙地、灘地、河谷、海子、草地插花分布。
干旱多風:是榆林沙漠的主要特征,干旱主要表現降雨量少而不穩,年平均降雨量415mm,多雨年695mm,少雨干旱年份僅159mm,全年降雨70%以上集中在7、8、9、三個月,有時一次暴雨,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40%以上。干旱、洪澇災害頻繁。沙漠中天然植被以沙生旱生為主。
多風:風力大,持續時間長,以北偏西風為主,風力是沙漠向南前進的主要動力,沙丘年均前進8~10m,局部達15m以上。沙漠前緣與黃土高原接壤,形成風沙覆蓋黃土地和沙漠化土地達30多公里。
沙漠前進湮沒村莊、農田、道路,是榆林貧窮的主要原因,榆林古城始建于明朝中期,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建國前,古城四周被沙漠包圍,沒有一條可通行外出的公路,居民外出和所需商品物資,主要靠駱駝馱運,因此,古城又稱“駝城”。
治理沙漠的艱苦歷程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封鎖沙漠(1949~1970)
萬事開頭難,榆林人世代面對沙漠,如何治理?沒有技術,沒有資金,無處下手,摸石頭過河,群眾湊來樹苗、種子,義務植樹造林,白天栽下的樹苗,夜間一場風將樹苗全部吹倒,扶起樹苗再栽,同時逐漸觀察認識風沙,探索風沙運動規律,終于摸索出治理沙漠,要“攔沙頭,斷沙尾”。就是要攔截沙漠前緣,阻止沙漠前進;切斷沙漠后尾,斷絕風沙后援。對局部沙漠治理要“先易后難,以柔克剛”,就是先在容易保苗的丘間地造林,結合搭設保護苗木的各種障蔽,逐步擴大范圍。用二十年時間邊摸索、邊規劃、邊施工,完成沿沙漠南緣古長城營造長城林帶,阻制沙漠南侵,保護城鎮村莊;沿陜西、內蒙古邊界營造北緣林帶,沿陜西、寧夏邊界營造西緣林帶,切斷內蒙古、寧夏的風沙入陜,將沙漠封鎖包圍在綠色長城之中。三條林帶總長1000多公里,寬1~20km,造林總面積157.5萬畝,基本阻止了沙漠南侵,切斷了內蒙古,寧夏風沙入陜,削弱了“沙仗風勢,風助沙威”的氣焰,取得了治理沙漠的初步勝利,大大鼓舞了榆林人征服沙漠的決心。
第二階段:綜合治理(1970~2000)
經過補植完善三條林帶后,將被三條林帶包圍的沙漠,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治沙原則,進行生物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全面綜合治理。生物措施以灌木草本植物為主,大力營造固沙林;對遠離居民點,交通不便的沙漠腹地,采用飛機播種造林,快速增加植被覆蓋率;工程措施:在有水源或城鎮村莊附近,采用引水拉沙或機械推平沙丘,墊土壓沙改良土壤,使沙漠變良田或用作城鎮,工廠建設用地。在沙丘迎風坡,根據不同目的,搭設各種形式的灌木、半灌木或作物秸稈等各種材料的活沙障或死沙障,增加地面糙率,以攔截降低風沙流動,阻止風力揚沙或利用風力拉平沙丘和降低沙丘高度。
合理規劃農林牧業用地,在農田、灘地營造“窄林帶、小網格”農田防護林;為防止植被遭受牲畜破壞,在沙區改放牧為舍飼。
國家“三北”防護林體系開始建設后,將榆林治沙造林納入“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定期限,定任務,更加快了沙地植被覆蓋率的增加,促使流動沙地的快速固定。流動沙地全部變成固定沙地,是沙漠被征服的重要持征。
流動沙地固定后,沙漠發生巨大變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在沙漠中修高速公路、鐵路、建工廠,是不可思議的幻想,今日變成現實,它不僅沒有破壞生態環境,反而藍天白云良好天氣大幅度提升,2011年榆林城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良好天數334天,近5年,每年的空氣質量良好天數都是有監測以來的最高值,沙塵暴近幾年基本消失。
固沙林地土壤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大量增加了細顆粒(粒徑小于5‰mm)含量,提高了沙粒間的粘結度,大量增加了沙地枯枝落葉和有機質,提高了土壤肥力,在雨季固沙林地表出現苔蘚地衣等低等植物,到冬季干枯形成黑色“結皮”,更加強了土壤的抗風蝕力,改變了沙地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促進了沙向土壤轉化的成土過程。這都是沙漠被征服的有力證明。是沙漠開發利用的重要前提。
第三階段:沙漠開發(2000~至今)
被征服的沙漠,如何鞏固提高治沙成果,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筆者認為:大搞沙地開發利用,是一勞永逸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措施,怎樣開發?①工業交通能源開發;②大搞農業綜合開發。
60年來,榆林城區由建國初期的4km2。到2000年發展到15km2,到2010年達52km2,向沙漠要地是榆林城區發展、工業建設、能源開發和交通建設的唯一土地來源。
2011年全市煤炭產量2.8億t,約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10%,是全國第二產煤大市。原油1092萬t,天然氣123億m3,蘭炭1500萬t,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540億元。礦產資源的大開發,國內知名企業家和世界500強企業,都看準榆林沙漠是發大財的風水寶地,都紛紛來榆林在沙漠中投資辦廠。
榆林自2000年建市后,步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在沙漠中大搞經濟開發區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等,在短短十多年間,開發利用沙地2000多平方公里,約占沙漠總面積的10%;它標志榆林防風固沙治理沙漠走完第一步,步入開發利用沙地的新階段,是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大轉折。工業開發利用沙地速度雖快,但它不可能全部開發利用沙漠,工業開發用地達到一定程度,就基本飽和。粗略保守估測工業開發用地,約占沙漠總面積的10~20%,就足夠了。
沙漠變良田是榆林世代人的夢想,在有條件地區引水拉沙和墊土壓沙造良田具有悠久歷史,是榆林人的一大創舉,已星羅棋布在沙漠之中,成為榆林糧食重要生產基地。對有條件地區要繼續大搞引水拉沙和機械推平沙丘造良田。固沙林將沙地固定后,除少數沙生植物外,各樹種都沒有天然下種的實生苗和根蘗苗,沒有幼苗接續,自身衰老死亡是生物的必然規律,對進入衰老的固沙林如何更新換代,鞏固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個值得探討的新問題,我認為:對占沙漠總面積的80~90%固定沙地和固沙林地,要逐步進行農業開發,農業開發不同于工業開發,它要沙地轉變成具有土壤肥力并能生長農作物的土壤,這個轉變需要漫長的改良土壤和成土過程,這個成土過程要靠林草促進土壤改良,榆林再經歷未來六十多年大農業(含農林牧副漁)開發,遵循“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的自然規律,全面規劃,用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成熟一片,農業開發利用一片,沙漠就少一片,使榆林沙漠逐步形成沃野千里的人造大平原,變成國家糧食和農副產品重要生產基地,每年向國家提供數億噸,糧、油、肉、蛋、奶、果等,這不僅是對國家的重大貢獻,也是對世界的重大貢獻,緩解世界許多國家的缺糧狀況,只要子子孫孫堅持不懈,何愁沙漠不能消滅。對此,今后沙地造林要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為目的,改變過去以防風固沙為目的的造林方法,從樹種選擇和更新造林技術入手,為全面農業開發沙地創造條件。
榆林今日工業和農業的發展,為何沒有一處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和風蝕?反而生態環境顯著變好,其原因雖有多條,但固沙林覆蓋率達42.9%,流動沙地變成固定沙地是最重要的第一條。它是大開發安全無恙的根本保證。流動沙地雖然被固定,但生態環境仍很脆弱,不能掉以輕心,因此,對任何開發項目都要以鞏固提高生態效益為前提,這一經驗教訓應牢記心中,成為今日開發沙漠的警示牌。
榆林已成為我國能源化工第一大市,綜合經濟實力大幅度提升,經濟總量由2000年的105億元人民幣,到2011年達2292億元,增長21,0倍,增速連續7年全省第一。財政總收入由2000年的9.43億元,到2011年達515億元,增長54.6倍,區域經濟增長強勁,神木、府谷、靖邊已進入全國經濟百強縣,定邊進入西部經濟百強縣,全市經濟增長進入快車道。
綜合治理沙漠六十多來年,終于取得由治理到開發利用沙地的重大勝利。展望未來,走沙漠開發之路,榆林沙漠將變成國家能源化工基地,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重要糧食和農副產品生產基地。
總之,“十三五”規劃的宏偉藍圖,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榆林人民在大步邁向小康的同時,深知沒有沙漠綜合治理的勝利,就沒有今日榆林經濟的騰飛,所以我們要更加高標準高質量大搞沙漠生態建設,為榆林的明天更美好而努力奮斗。
S288
A
1004-7344(2016)08-0212-02
2016-3-2
李雄(1973-),男,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林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