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穎 黃新財
(1.廣西來賓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廣西來賓 546100 2.來賓市興賓區三五鄉畜牧水產技術推廣站 廣西來賓 546109)
淺談水產養殖病害的生態防控技術
黃永穎1黃新財2
(1.廣西來賓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廣西來賓 546100 2.來賓市興賓區三五鄉畜牧水產技術推廣站 廣西來賓 546109)
隨著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水產養殖病害已成為阻礙水產養殖高效生產的瓶頸。筆者認為防治水產養殖病害必須堅持做到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生態防控技術作為水產養殖病害的重要防控手段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本文筆者就水產養殖病害的生態防治技術方面做出相關的闡述。
水產養殖;生態防控;防控原理
目前,由于我國水產行業飛速發展,產業規模與產品數量不斷增加,養殖水體生態環境承受越來越大壓力,甚至部分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水體內部因有害氣體與有害細菌大量滋生,造成養殖生物的適應環境能力下降,因此容易造成水產動物疾病爆發[1]。養殖的過程中,病害發生后使用藥物會造成養殖成本急劇增加。隨著我國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水產品質量安全要求也趨于嚴格。所以,生態防控就是為了提升養殖生物生態環境水平,促進養殖生物生長,減少藥物使用,保障產品安全。
對生態防控中生態的理解,主要包含三個比較重要的位置:①氣水界面,即池塘生產者與氣體交換場所位置。②泥水界面,即池塘分解者與必要所需物質轉換場所位置。③所養殖生物的體內,即是池塘內部消費者消化吸收和能量轉化場所位置。對氣水界面而言,影響因素在于藻相,泥水界面是菌相,養殖生物腸道關注的則是菌相。從病因呈現的角度上說,可分病原性疾病和非病原性疾病兩大類[2]。防的含義就是指三個生態位置失去其應該有的功能,防止應激方對生物體的控制,從而降低非病原體疾病發生的概率。而控的含義就是主要針對藥物來講,使得病原體得到有效控制,降低病原體疾病發生的概率。近些年來,在水產養殖病害防控中,非病原體疾病已成為防控的重點。以藥物防治的角度來看,細菌性出血常用內服恩諾沙星和外用強氯等藥物來預防。但從生態防控角度來看,藥物本身就是個應激體,對三個位置有較為明顯的破壞,若用藥物預防就會使得生物體產生耐藥性,造成生態污染。所以說,生態防控技術則是建立在應激管理的病害預防技術基礎上。
為增強水產養殖生物的抗病性,有效抑制微生物病原體危害,優化水體養殖環境,促進養殖生物在優質環境中成長迅速,就要調節水產養殖生物、微生物與水體環境協調關系[3]。生態防治的重點就是要把消除病原體細菌的重心逐步轉移到提高水產品的優質水平。隨著我國對環保意識不斷加大和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不斷加強,生態防控已然成為防治水產病害發生的重要理念,隨著我國對生態防控技術的日益關心,其技術也逐步成熟。
(1)要對池塘徹底消毒。池塘消毒主要包含清除池底淤泥與對池塘消毒兩個方面。一般來講,對年久的池塘淤泥的清理,只要保留塘內10cm左右高度的淤泥即可。這就是水產動物少生病的關鍵因素。對于池塘消毒有兩種方法:①采用干塘法清理池塘,即每畝魚塘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撒在池塘里。②帶水清理池塘,即每畝池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融化之后全撒在池塘里[4]。
(2)要營造優良的水體環境。池塘消毒結束后,就要充滿消過毒的清水。同時,對于池塘要保持合適的水深和優良的水質。在養殖小魚,小蝦的時候,由于個體較小,這要求池塘水不能太深,這樣才有利于其生長。隨著個體的成長,到了夏季池塘深度最好要達到1.5m左右。在養殖過程中,為改善養殖水體環境,根據實際情況可定期潑灑生石灰清潔水體,同時,也達到加速物質循環的作用[5]。還要定期對水體進行淸換,以保持優質水體。為增加池塘的溶氧量,加速池底物質循環,還要對池塘及時增氧,保證池塘魚類能夠健康生長。
(3)要堅持科學放養原則。在養殖池塘中,需要放置健康的,健壯的,具有活力的種苗,要采取合適的密度放養。在投放幼苗前,要對池塘的水體先進行消毒處理。放養的密度要根據池塘條件與水質條件而定。
(4)合理投施餌料。餌料投食過多會造成水體污染,水體惡化,容易使魚蝦致病。每天觀測魚蝦攝食情況,根據進食情況投放料,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餌料要求質量優,絕不可使用發霉變質的餌料[6]。可適度施加肥料,使微生物群落處于良好的狀態,進而培育出優良品質的水產品。
(5)加強養殖管理。捕撈苗種時,要盡量做到細心操作,目的就是為了在捕撈與運輸的過程中避免對魚蝦造成外傷,感染病菌。每天做到定期巡查池塘,以便發現可能影響到養殖個體成長的不利因素,及時采取措施。發現池塘內有死去的魚蝦及時撈起,以免影響水質導致病情蔓延。
(6)適當的藥物預防。采用藥物預防是預防病害發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在魚蝦下塘之前要采用浸浴的方式殺滅病原體再放養。在病害高發的季節,在定期的投放餌料的同時還應該投撒藥物防治[7]。要準確了解水體情況,采用內服與外用藥物相結合的方式,準確用藥,均勻投藥,發揮藥物最大的藥效。
(7)要完善對水體的增氧。隨著養殖時間增加,水體淤泥污染物累積,容易滋生致病菌,造成池底嚴重缺氧,氨類物質增加,進一步使得致病菌惡性繁殖,從而導致水體中養殖動物的免疫能力下降,使得水產動物致病。要定期清理污染物,降低水池內部污染物存量,增加水體溶氧能力,為實現生物降解創造有利條件,改善水體。在養殖的前、中、后期開啟增氧機,進行有效增氧,以保持水體內部氧氣充足。可采用先進設備定時測定水體的溶氧量,適時自動開啟增氧機增氧,或采用手工潑撒增氧劑的方式,或往水池內注入碳酸鈉溶液等方法可達到對水體增氧的目的。
(8)采取危機管理機制的辦法。在養殖過程中,對養殖體系引入危機管理機制,可以很好地控制致病菌的生長,進而提高水產生物的抗病能力,使其能夠良好生長。采取危機管理的辦法還可有效防控養殖生物爆發大規模疾病。水體環境突變是影響水產養殖的最大源頭[8]。養殖人員必須及時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①加入高效的維生素C,提高養殖生物的抵抗應激能力。②增加溶氧劑,增強水體生物的活性,減少細菌的滋生。③按時對水體進行消毒處理。④合適的投放餌料,降低對致病菌的供養。⑤降雨會對水體的pH值造成很大的影響,雨后按時維持水體pH值。
(9)完善應激管理手段。所謂的應激管理手段就是以健康養殖為關鍵核心,養殖人員需要在整個養殖的過程中,如投放幼苗、培育幼苗、養成種苗、捕撈成品和運輸成品過程中將應激管理手段貫穿始末。對于水體中所突然間爆發的疾病,大多數情況是在應激之后[9]。對于應激因子而言,一般分為物理性應激源,化學性應激源和生物性應激源三種。當池內水體溫度達到28℃左右的時候,所養殖的生物十分容易患病,特別是在換季時期,這種表現更為明顯,養殖人員要采取加強完善應激管理手段。當池塘所處的氣候環境十分惡劣,溫差變化大,水質pH值變化明顯增大等應急情況出現時,就需要我們采用必要的手段,先在池塘內全池潑灑具有穩定高效的維生素C與黃芪多糖類物質。幾個小時后,采用蛋氨酸碘進行多次消毒,確保消毒完全。采用以上方法,不僅可以提高池內水產養殖動物的抗應激能力,還可促進水產養殖動物健康的恢復,同時達到及時殺死致病菌,達到消毒水體的效果。
隨著我國水產養殖業日益發展,水產病害防控工作作為養殖過程重要的環節,應該得到重視。水產養殖動物的生態防控技術的提出使人們重獲新知,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們會通過不斷地改進生態養殖技術,促進水產養殖業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推動我國水產業不斷向前發展。
[1]劉堂水,魏麗英,李遠國,等.水產養殖動物疾病防治實用新技術專題講座第1篇水產養殖動物疾病防治現狀與對策(下)[J].漁業致富指南,2010,2:59~60.
[2]孟繁伊.從第九屆世界華人魚蝦營養學術研討會看我國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發展的現狀與未來[J].飼料工業,2014,4:54~57.
[3]李灝,丁子元,徐林通,任涵瑋,劉 皓,宋昀鵬.論我國水產養殖病害控制技術現狀發展趨勢[J].農業與技術,2015,35:171.
[4]汪開毓,劉韜,曾宇鯤,劉紹春.魚類出血性疾病的分析與防控關鍵技術[M].病害檢測.
[5]宋菊梅.漁藥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J].中國漁業經濟.2015,4:39~42.
[6]王玉堂.水產養殖用藥與水產品質量安全[J].中國水產,2012,5:54~58.
[7]汪建國.我國漁藥研究與應用綜述(5)[J].漁業致富指南,2013,5:72~74.
[8]趙強,王世倫,鞏志峰.水產養殖漁藥的選擇與使用技術[J].現代農業,2011,6:89.
[9]萬建業,陳小橋,汪銀焰,等.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0:357~359.
黃新財(1984-),助理工程師,大學本科,主要從事水產養殖技術推廣,水產動物病害防治工作。
S942
A
1004-7344(2016)08-0223-02
2016-2-10
黃永穎(1987-),女,助理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水生動物病害檢測、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