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言+王宇涵
摘 要 隨著《客從何處來》的熱播,國內掀起了一陣尋根熱潮,受到了極大的好評。早在2004年,英國紀錄片《Who Do You Think You Are》就已獲得成功。本文將以《客從何處來》為切入點,從敘事結構的設計、技術運用以及情感表達3方面分析文化尋根類紀錄片取得成功的共同模式。
關鍵詞 結構設計;鏡頭;聲音;家族情感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1-0001-01
2014年4月27日由央視打造的國內首部真人秀紀錄片《客從何處來》(下文簡稱為《客》)正式播出。播出后,好評率極高。然而,2004年10月,英國BBC曾播出過名為《Who Do You Think You Are》(下文簡稱為《Who》)的文化尋根類紀錄片,至今已播出了多個系列,而且該創意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衍生出了多種版本。這些紀錄片中有著許多共同的模式,是此類紀錄片受到熱捧的原因所在。
1 敘事結構——戲劇性的結構設計[1]
宋家玲在《影視敘事學》中詳細分析了電視敘事的兩種形態:虛構敘事和真實敘事。同時指出:“紀錄片是一種對人物和事件進行的最冷靜、最客觀的表現形式。視聽手段中,現場畫面和同期聲是其本體構成元素。”
無論是《客》,還是各種國外版本的《Who》的情節都是充滿懸念、跌宕起伏的。隱私、懸疑、揭秘是戲劇化情節設計的3個重要的要素。每一個人物的故事都是以懸念開始的,由此開啟一段未知的旅程,去探尋屬于自己的歷史。譬如《客從何處來》中易中天那一集的開頭就是以易中天收到一封族人的死亡名單開始的,神秘且驚悚,帶著受眾一同去探尋一段家族故事。在[ 2 ]《Who》第七季第一集中Bruce Forsyth收到了一封來信,來信者Linda認為她的曾祖父和Bruce的曾祖父是同一個人,因此他可能是個重婚者。Bruce由此開始對他曾祖父的家史進行探尋。
整個尋根的過程就是揭秘的過程,主人公順著一條條線索去探尋,從而使情節一步步展開。在每段尋根的過程中除了會見到許多未曾謀面甚是未曾聽說過的親人,還有專家學者帶來各種出乎意料的信息。《客》中阿丘那一集,在揭秘阿丘的外公外婆是如何死于非命的過程中,從調查員那里得到的信息是外公外婆可能是“漢奸”“叛徒”,使主人公的尋根之旅充滿了忐忑與不安,不知道如何來面對調查之后的結果,將這集紀錄片推向了一個高潮。之后新加坡的學者拿出相關證據指出他們不是叛徒,這個結果使原本懸著的心落了下來。他和表哥得知了外公外婆當年的生活狀況后,站在原地默默地抹著眼淚,推向情感的高潮。在整個探尋的過程中,情節的設計具有故事性和揭秘性,受眾情緒與情節相關聯,家族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在情節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中間人物的出現使探尋的思路出現轉折,整個敘事結構更加完整,帶動情節的變化。而且原本碎片化的一段段歷史被串聯起來,使整個家族更加立體化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更好的闡釋“客從何處來”的主旨——“我是誰,我從哪里來”。
2 紀錄方式——鏡頭及聲音的運用
紀錄方式的正確運用,能夠給紀錄片帶來絕佳的效果。在文化尋根類紀錄片中大量運用了“鏡頭闡釋”,主人公直面鏡頭,表達自己的困惑、無奈或是喜悅與自豪,將自己的情感更加真實、自然地表現出來。以《客》為例,陳沖在尋找爺爺的歷史時,對爺爺生前的經歷并不了解的她,在得知爺爺年輕時的一系列經歷時,她面對鏡頭時展現出了得知這些信息的驚喜以及在爺爺生前對他缺乏關注、未盡孝道的歉意。《Who》中,Sarah曾多次面對鏡頭向觀眾表達自己的思緒。為了尋找祖先的歷史,她不停地奔走探尋。心理沖突時,內心情感的糾葛以及真相大白時的豁然開朗,在鏡頭面前展示得淋漓盡致。畫面上只有被拍攝者回答問題時的聲像內容,而提問者的聲像內容被刪減掉,只是一個人在表述[3]。這種“隱形訪談”的方法倪祥保曾在《論觀察性紀錄片的當代發展》闡釋過“這種受訪者的被動回答就像是主動的自我陳述,從而抹去創作者介入人物事件現場進行訪談的痕跡。”這種“隱形訪談”就是同期聲的運用,他們在訴說著自己內心的情感與想法,表現出來的是真情的流露,使受眾的情感受到感染。
在中外的文化尋根類紀錄片中,主人公選擇的都是名人,以此來吸引觀眾的眼球。因為受眾會對名人的家族史更加感興趣,而且整個尋根過程的敘述者都是故事的主人公,省去了主持人這一角色。除了同期聲外,此類紀錄片還采用了大量的畫外音。敘事的主體采用了第一人稱“我”,敘述者既是當事者又是探尋者,他們在探尋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家族史的秘密,經歷著一次次情感的洗禮。作為敘事者,這些故事的主人公在敘述的過程中,摻雜著自己復雜的情感,從語氣、語句的運用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內心情感活動。作為當事者,他們聚焦在整個尋根過程的變化發展,去面對一個又一個未知。隨著事件的變化發展,通過敘述,他們的經歷以及情感的變化通過同期聲的語言得以真實地表露。同時,作為探尋者,他們個人的感悟也更加的深刻,作為敘事者,他們可以隨時表達個人的感受與見解。
“隱形訪談”以及同期聲的運用,使這類紀錄片更加真實地呈現,主人公情感的變化牽動著受眾的思緒,使家族情感深入植于受眾,從而使受眾產生尋根的念頭,喚起人們對親緣關系以及家族史的重視。在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家族歷史早已堙沒在歷史長河中,而電視作為一種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大眾傳播媒介,具有放大及聚焦的傳播效應,通過對歷史的重現,從而對文化的傳承和社會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
3 情感表達——情感與歷史的融合
無論是《客》還是《Who》都將家族情感和歷史有機地結合,為家族情感尋找歷史的根基。展現了不同的文化和歷史,在寬闊的歷史背景下,從一個家族的演變發展窺見一段歷史的變化,使歷史更加的立體,家族情感的融入也使原本冰冷的歷史增添了一絲溫暖。《Who》中英國演員Martin Freeman 發現曾祖母曾因梅毒失去四個早夭的孩子,在追尋先輩的過程中,有十分之一的英國人都攜帶梅毒,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青霉素的發明。正因為這些個體生命史的存在,使歷史的細節在今天能夠通過紀錄片更加生動地呈現。《客》中曾寶儀的外公當年隨著蔣介石到臺灣,一去就是幾十年。在尋根的過程中,與四外婆交談得知了當年外公不在家里的狀況。而這段歷史在是外公從未提及,旁人不敢觸碰的。當外公捧著他母親留下來的唯一的遺物時,一切都釋然了。將這樣一段家族的歷史置于整個歷史背景下,不僅是歷史的再現,同樣也有家族情感與歷史復雜的交織。就像馬未都所言:“看似偶然的家族歷史,構成了我們民族的一個必然。”
家族情感在紀錄片中隨著情節的推進,會融入受眾的內心。個體歷史往往會展現出更強大的情感張力,從而能夠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這種情感。沒有華麗的詞句,僅僅是一句樸實的話語或者是一個細微的動作會讓你受到情感的觸動。憑借著一個個感人的片段,抓住觀眾的內心,大眾媒介的力量以此介入更加私密的個人史,從社會群體的家族情感置于歷史的長河中,挖掘其更深刻的社會和情感價值,從而展現尋根深層的社會意義。
在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文化尋根類紀錄片無疑在眾多的電視節目中找到了屬于自己比較成功的定位。戲劇性的結構設計,以及鏡頭及聲音等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得家族情感更好的展現。無論是《客》還是《Who》最重要的是家族情感與歷史的交融,將“小家”放在“大歷史”中,在感受文化傳承的同時品味歷史的滄桑,在回味歷史的同時感受“家”文化帶來的感動。
參考文獻
[1]宋家玲.影視敘事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2]殷亮.尋根節目舶來后緣何走樣[M].視聽界,2013(4).
[3]倪祥保.論觀察性紀錄片的當代發展[M].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