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中小延安"/>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梁光武
?
我的家鄉
——蘇中小延安
□梁光武

梁光武
1934年6月,我出生在水鄉古鎮西安豐。童年生活在西安豐鎮,為躲鬼子,全家遷住附近的田園村莊“小招西”。后來隨家人到上海,至今已七十余年。我已年過八旬,總想回故鄉看看。
西安豐鎮是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鎮,地處江蘇揚州、鹽城、淮安三市的交界處,東臨射陽湖,北倚綠草蕩。千頃湖蕩,十里荷香,魚肥蟹壯。境內河網交錯,溝渠縱橫,水陸交通都很方便。西安豐是革命老區。西安豐人為抗日戰爭,為保障新四軍的給養,充實壯大子弟兵作出過多方面的貢獻。
2015年元旦,兒子開車,沿著高速公路,經過高郵、寶應,方便快捷地進入了西安豐鎮的興安路。遠遠就看到一座標志性建筑。這是由彭沖同志題寫館名的“蘇中革命歷史紀念館”。我們下車走進參觀。眼前是一座紅色琉璃瓦、大立柱、雙飛檐的建筑,既古色古香,又富有現代氣息。這個以紀念館為主體的紅楓園,占地35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園中央是池塘。池塘西側是一座紅柱綠瓦的六角亭——“裕亭”,表達老區人民對粟裕將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敬和思念。池塘東側有一座雕塑——“豐碑”,高4.3米,寓意1943年寶應縣委、縣政府在西安豐成立。走過“豐碑”是一條長廊,長廊與裕亭之間是彎曲的小道。漫步在小道上,可看到架設在高臺上的62式輕型坦克和54 式122毫米的榴彈炮。這兩件戰功顯赫的寶貝都是由南京軍區贈送給紀念館的實物。文物和資料介紹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粟裕、陳丕顯、葉飛、彭沖、鐘期光、季方、管文蔚、夏征農等在蘇中地區開辦蘇中公學,印制抗戰幣鈔,打擊土匪,宣傳團結抗日,壯大抗日武裝等革命活動和戰斗業績。把這一個重量級的紀念館建在西安豐鎮,也足以見證西安豐在蘇中革命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1942年,常熟有36位新四軍傷病員來西安豐療傷。在療傷的同時,他們宣傳動員,發展駐地周圍的積極分子參加新四軍,壯大抗日隊伍,后來成為新四軍6 師18旅52團的一支生力軍。他們憑借射陽湖獨特的湖蕩天險,以蘆葦作掩護,組建了新四軍淮寶支隊,在陳毅、粟裕、陳丕顯、彭沖等領導下,縱橫馳騁,與敵人開展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取得了赫赫戰果。西安豐、固晉、小招西等地是他們活動的重要據點。1943年5月,中共寶應縣委、縣政府在此誕生。蘇中黨校、蘇中公學、蘇中報社、江淮印鈔廠也遷入西安豐鎮境內。1944年初,車橋戰役勝利后,新四軍1師師部、蘇中軍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及20多個相關單位,先后從東臺三倉河地區遷來西安豐、固晉一帶辦公,西安豐成了蘇中地區的“首府”。西安豐的地理位置,又處于淮北、淮南、蘇中、蘇北根據地的交匯處,溝通了江蘇省的四大根據地。蘇中地區的廣大青年,紛紛投奔西安豐,投身革命洪流。紅色根據地的西安豐成了“蘇中小延安”。
1944年初,為進一步鞏固和擴大蘇中抗日根據地,蘇中區黨委和蘇中軍區決定,依照延安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的模式,在蘇中創辦一所新型的抗日軍政大學——蘇中公學。以延安抗大的校訓、校歌、校風為蘇中公學的校訓、校歌、校風,因陋就簡地開展教學工作。2月10日,在原抗大第九分校的基礎上,創建了蘇中公學。由新四軍1師師長、蘇中軍區司令員粟裕兼任校長,蘇中行政公署主任管文蔚兼任副校長、校委會書記,夏征農任教育長(后為校長)。公學設政治、軍事、文化等系。學生按班、排、連編制。學校主要培養區級以上干部,每期學習6個月。蘇中公學先后辦了5期,組建過44個學員隊。其中知識青年23個隊,部隊及地方干部各7個隊,解放過來的偽軍官6個隊,日本、朝鮮反戰同盟1個隊。共培養、輸送干部4000多名。學員們的學習條件非常艱苦。我那時是招西村一個兒童團員,看到蘇中公學的學員們沒有課堂、桌椅,在打谷場上席地而坐,學習、討論、唱抗日歌曲。
蘇中公學雖然學習條件簡陋,但學校的干部教師和學員們的精神追求是高標準的,因而培訓了一大批高質量的抗日軍政干部,圓滿地完成了歷史使命。至1946年5月10日,蘇中公學與雪楓大學、蘇浙軍區隨營學校合并,組成華中雪楓大學。
1941年春,為了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和掠奪,新四軍各師根據地分別建立了自己的銀行和印鈔廠。江淮印鈔廠建立后,因不斷變遷,雖制版不少,但未能印刷發行。1944年3月,江淮印鈔廠遷來寶應縣的水泗林上莊。該莊四面環水,周圍數十公里是蘆蕩和藕塘。河道中水草叢生,一般大船不能通行。為防止敵人的汽艇襲擾,又在主要河道中打有暗樁,制造了阻止汽艇通行的屏障,當時被稱為“華中水寨”。印鈔廠在這里印制了5角券、1元券、5元券、10元券、20元券。新抗幣在解放區的發行流通,粉碎了敵人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和掠奪。中共七大以后,江淮印鈔廠遷入西安豐的新舍莊。不久更名為華中印鈔廠,著手華中幣的制版和印刷。
為了宣傳共產黨、新四軍的抗日主張,動員根據地和游擊區的老百姓組織起來,抗擊日偽的“掃蕩”“清鄉”,積極支援新四軍抗戰,蘇中地區的軍政領導機關決定創辦《蘇中報》。1943年12月2日《蘇中報》在射陽創刊發行。車橋戰役勝利后,報社遷來安豐鎮朱郭村大新舍。從創刊到1945 年10月1日???,先后在射陽、西安豐共印發《蘇中報》270期,為鼓舞抗日士氣,加強根據地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印制《蘇中報》的蘇中印刷廠,駐在沖林村東頭的一個古廟里。印刷廠有一個出版部,經過較長時間的準備,于1945年7月編輯出版了第一批《毛澤東選集》(第一卷),這是全國較早出版的《毛澤東選集》。
1944年初,翻譯家蕭三將蘇聯的三幕五場大型話劇《前線》劇本譯成了中文,受到了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高度重視,當即發往各根據地,并指定為各級干部整風學習的材料。到了5月,正值蘇中公學整風學習的關鍵時刻,一至六隊學員又將學習結業,夏征農教育長發現學員中有不少文藝人才,有的是話劇演員,有的是業余戲劇愛好者,經過篩選,從公學學員中和連隊中挑選了近80名文藝人才,組建了“前線劇團”,排演大型話劇《前線》。夏征農寫信給蘇中區黨委副書記陳丕顯,請求解決劇團的經費等問題。陳丕顯派鄭明同志到蘇北行署借款,購買了布匹、服裝、化妝用品,解決了道具等問題。執行導演邵鐘到處搜集資料,向內行請教。吳鎮、昌進等學員隊的領導人也經常光顧排練地,出謀獻策。依靠集體智慧,《前線》話劇站立了起來。1944年10月5日,在蘇中公學校部,金吾村大操場的土臺上,進行了公演前的彩排,得到了領導和觀眾們的認可。11月7日,全校召開慶祝蘇聯十月革命節大會暨一至六隊學員畢業典禮。話劇《前線》在寶應蘆蕩中公演。附近各地紛紛邀請劇團前去演出。11月13日,《前線》應邀到3師師部和蘇北行署駐地益林鎮演出,當地的黨政軍干部和附近的老百姓都趕來看戲。黃克誠師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肚熬€》在蘇中地區共演出5場,累計觀眾6000余人。這個臨時組建的劇團,后來與新四軍1師文工團合并,成立了“前線劇團”。解放后,為繼承前線劇團的優良傳統,華東軍區直屬文藝團體,先后成立了“前線話劇團”“前線歌劇團”“前線歌舞團”。后來南京軍區政治部將“前線歌舞團”“前線話劇團”合并為“前線文工團”。劇團無論是新建、重組、合并,但“前線”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幾十年來,“前線”先后排演了話劇《東進序曲》《霓虹燈下的哨兵》《虎踞鐘山》,歌曲《茉莉花》《走進新時代》,舞蹈《豐收歌》等一大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藝術精品。涌現了何士德、沈亞威、沈西蒙、張澤易、何仿、印青、陶慧敏、侯勇等著名藝術家。
寫到這里,我感到無比自豪,因為我的家鄉——蘇中小延安創造了輝煌的革命歷史。
(編輯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