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華
?
拓展黨史著作的感染力
——淺析《新四軍在江陰》的細節應用
□李建華

近期讀了江陰市政協組織編寫,由徐泉法擔任主編的《新四軍在江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一書,加深了對這一段歷史的認識,感悟到這部專著在填補江陰新四軍研究空白的同時,在寫法上注重細節刻畫(過去這類著作一般采取概括性語言敘述歷史發展梗概,讀者只能限于了解事件過程,缺乏感染力;這本書借重于戰爭年月本身的吸引力,知難而上突破了以往史志的束縛,重在歷史細節上重彩潑墨),讓我們看到了新四軍戰斗生活的細部,看到了一般歷史專題著作寫作中被忽略的部分。
如此,黨史著作便有了新的構建體系,文字處理上也有了施展騰挪新拳腳的巨大空間,很好地挖掘了許多湮沒在采訪筆記本中的精彩細節,更加契合專題寫作的路數,讓我們通過這些真實、典型、生動的歷史肌理,直觀地了解到了當年抗戰環境,以及新四軍的點滴生活情景,讀后讓我對新四軍在江陰英雄史詩有了一個清晰印象。下面就我的閱讀,從幾個方面談點感受。
當時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已經燃起,也形成了國共抗戰態勢,作為敵后的蘇南東路,日偽軍統治著這塊地方,各類游雜武裝也紛紛搶占地盤。因此,就出現了新四軍如何開辟根據地抗戰的問題,我們讀到了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能夠始終堅守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書中寫到開辟璜馬區的艱辛細節:民運工作隊自帶干糧,中午向老百姓要一杯熱水,將就著解決午餐;天氣連續陰雨,工作隊員雨里來水里去,經常淋濕衣服;晚上他們就在宿營地匯報工作,洗衣烤火,要到很晚才能休息。另一處寫到1支隊2團參謀長王必成親率一個營偵察東進,在武進鄭陸橋鎮“露宿打谷場”。這一情節讓我不由想起這支部隊在解放上海時同樣露宿街頭的歷史細節,讓我們感知我軍的優良作風的一脈相承。
而打著抗日旗號的游雜武裝,就讓老百姓怨氣沖天了。書中寫到保3縱隊第3支隊的頑劣本性,被人們稱為“游吃隊”,進村不做好事,專做偷雞摸狗的事。他們“創造發明”了一個偷雞招數,用短棒纏上綁了石塊的麻線,見了雞扔出去,將其腳縛住,偷走燉湯吃。隊長楊德莊被“江抗”抓獲后,在其身上搜到了用繩子串起來的數以百計的從老百姓那里搜刮來的金戒指,揭示了保3縱隊抗日為假,擾民是真。而新四軍的干部卻素質高作風硬,每遇敵,總是沖鋒陷陣。例如“江抗”2支隊副支隊長方英在桐岐戰斗中,將生死置之度外,沖上頑軍陣地搶奪機槍而身受重傷。這些描寫猶如精彩的電影特寫鏡頭,還原了戰爭細節和揭示了戰爭的殘酷血腥。一幅幅呼之欲出的人物速寫,就像浮雕一般組成了新四軍在江陰抗日的群像。
編寫者有著對新四軍素材的熟稔和長期的情感積累,因而很善于用“積累”來勾畫新四軍在江陰農村艱苦生活的細節。其中寫到新四軍進入澄錫虞后,用了較多篇幅展示住宿、飲食、穿衣、行軍、醫療等細節內容,讓我們讀到了文本的另一種氣象,讀到了對革命者的敬畏和感動。例如擔任中共路東特委組織部長的趙秀英患上疥瘡和感染上瘧疾后的治療情況;譚震林喝白開水不放茶葉,仍舊用茶壺裝開水喝,伙食與戰士們一樣,每餐只有一個蔬菜,有時改善伙食,也只吃一碗陽春面,與妻子葛慧敏合用3套軍裝,省下一套給下屬;中共澄錫虞工委書記吳達人冬春時節經常以白菜湯下飯等等。文字表述顯得特別飽滿,這些模范行為,對一支隊伍的健康發展起了關鍵作用。編寫者用攝影師般的眼睛聚焦雨天的爛泥路和一批女兵,她們因不習慣走泥濘的小路而經常摔跤,往往到達目的地時,早已成了泥人;另外還寫到女兵們冬春睡稻草鋪,時間久了比男性更容易感染虱子和疥瘡,用路東特委組織部長趙秀英來舉例說明,她只得像男性干部一樣經常在身上捉虱子,尤其是頭發中的虱子,很難抓到,只能耐著心一根一根地梳理頭發,抓住一只,就用牙齒咬死。當患上疥瘡后,新四軍后方醫院卻沒有治療的藥,只能用清水自己清洗,因此很長時間不能痊愈;感染上瘧疾,發冷時要蓋上幾條被子,發燒時只能放一放手頭工作,癥狀一過,人都走不穩,一個個卻又立即投入工作。這些生動的描寫,使新四軍指戰員形象立體化了。編寫者對一個細節的刻畫,往往凝聚著豐富的情感,把握細節的內涵,往往能很快地走進那一片情感的世界。
新四軍為什么被稱為“鐵軍”,除了能打硬仗,還有就是有鐵的紀律。書中有一節寫到部隊要開拔,司務長往返幾十里路歸還長涇仲富裕2角5分錢的鲞魚款。
書中還寫到譚震林在祝塘北山頭村親自指揮反頑戰斗,正是大熱天,指戰員打退頑軍多次進攻后,“喉嚨干得直冒火,不遠處有一片碧綠的西瓜田,卻誰也沒有去動一下”。讀到此處就會感慨萬千:新四軍真的是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這是贏得人民信任的保證,寫出了戰爭環境中譚震林等的人性光輝。這些生動傳神的細節,往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調動讀者的情感,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內容,對于現行黨風不正的深刻反思也是不容忽略的。
新四軍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首先要說的是那時的干部沒有官僚主義作風,其次是跟人與人關系和諧等有關聯的。書中寫到中共路東特委委員兼宣傳部長并負責《大眾報》工作的謝飛,敢與作為上級的譚震林當面爭論;大家可以發表不同意見,可以反駁,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讀著,我就感覺到當年新四軍干部風骨秉性歷歷在目,這才叫真正的黨內民主。
書中寫到新四軍突圍成功,譚震林讓人殺了一只雞,請師部、旅部的幾個負責人吃了一頓飯。另一處又講到謝飛,與報社同志關系非常融洽,沒有領導架子,一次她將幾篇稿子的報酬積聚起來,買了些菜與同事分享。還有一處寫到民運工作隊長徐志嘉被暗殺黨捕獲,受盡凌辱而僥幸脫逃,中共長陸區委書記兼區長王成之鼓勵她要堅強起來,并讓人炒了一碗雞蛋咸飯安慰她。充滿溫情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了新四軍首長調動部下積極性的真切和真摯,這是一種比什么都珍貴的革命情誼的體現。書中此類例子不勝枚舉。
還有幾處寫到軍民情,祝塘農抗會長李洪逵當年收養江渭清的兒子,雖孩子不幸夭折,可1992年82歲高齡的江渭清專程回訪李家,表示對當年收養一事的謝意。
書中還有顧北區民運工作隊被偽軍包圍,區委領導人戴釗、陶群攙扶著纏過小腳的許桂英一起轉移,許桂英擔心連累她倆,掙脫她倆的手向另一方向奔走。結果被抓,敵人連砍三刀將她殺害。顧阿仁、顧玉林掩護“江抗”戰士渡河,被日軍殺害。祝塘青年婦女顏金娣冒著槍林彈雨向陣地送茶水等細節。那些年,老百姓為新四軍做事從不考慮自己的安危得失。
……
《新四軍在江陰》兼具宏觀框架和精致入微的細節鋪陳,深感這部以專題形式寫成的黨史專著呈現出同類題材中較為獨特的風貌。其生動飽滿的歷史細節的捕捉,成為這部著作吸引讀者的閃光點。擁有上述細節資料,與編寫組艱巨付出有關,他們除收藏數以千計的抗戰類書籍外,為寫作本書還制作了許多資料卡片,有人還將二三十年前采訪新四軍老干部的筆記本找出來,從中尋找有價值的史料細節。
在談及這部歷時近三年完成的著作時,本書主編徐泉法介紹說:“上世紀80年代,我們前往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訪問新四軍老干部,不僅注意收集新四軍在江陰創建抗日根據地的過程,還注意聽取他們講述過程中的一些精彩細節。”據筆者觀察,大多數黨史工作者往往看重過程而忽略細節,因此在他們寫作的黨史著作中看不到有關細節的描寫。而本書編寫者特別能留心采訪和積累細節。
由于有了這種細節的“增量”,這一本專著得到了“提質”。時光雖已流逝,但新四軍在江陰種種典范言行,卻依舊長存在人們心底。新四軍在江陰的崢嶸歲月和光輝業績,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氣勢磅礴、雄渾而又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從某種意義上說,黨史寫作是歷史情景投向世界的影像和回聲,也是編寫者政治素質和家國情懷的灌注和流露。讓我們牢記這段歷史,奮力完成好時代賦予的莊嚴使命。
(編輯韋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