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衛良 陳仲達
?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要有新思路
——來自吳江農村的調查與思考
□沈衛良 陳仲達

在20世紀90年代末,對傳統的村級集體經濟改制之后,蘇州市吳江區的農村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并且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近日,我們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進行了深入的調查。
在上世紀90年代末,吳江區村級集體經濟進行了重大的改革,隨著民營經濟的迅速崛起,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新的形式。
資產租賃形式。如地處盛澤鎮郊的東港村,有537戶,2130人,另有外來人口1.2萬人。在村黨支部領導下,該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新村級經濟。他們的做法:建造標準廠房5.5萬平方米,租給民營企業,全年收入541萬元;建造店面房1.08萬平方米,租給個體戶經商,全年收入697萬元;建造集宿樓52套,計7500平方米,租給外來打工人員,全年收入592萬元;土地出租和電費差價等,全年收入181萬元,以上合計全年收入2011萬元。目前,全區248個村中約有80%采用資產租賃形式來增加村級集體收入。
土地水面出租形式。如松陵鎮農創村,有468戶,1176人,另有外來人員256人。2004年村黨支部與吳江國土局聯合投資300多萬,把村里500多畝圍墾魚塘復墾成工業用地。通過土地復墾和置換增加村級集體收入800多萬元,村黨支部把這些資金用于舊村改造投入農業建設。如今在村農業科技園內,有350多畝魚塘養殖,50多畝葡萄園,100多畝獼猴桃園,分別承包給種養大戶經營,村里每年收取租金997萬元,目前葡萄和獼猴桃已進入盛產期,取得了經營戶和村集體雙豐收,并被評為全區“強富美高”村之一。
為民企服務形式。如盛澤鎮黃家溪村,全村有829戶,3066人,另有外來人口4500多人,有63家民營企業。為了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村黨委投資擴容變壓器、新建污水處理廠、文體中心、農貿市場等基礎設施。針對民營企業中紡織行業較多,村里新建了1.6萬噸污水處理廠,實現統一排污,既保護了環境,又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萬元。為了豐富外來人員業余文化生活,村里還投資1000多萬元,建造了文化中心和體育中心。在文化中心內,有容納500多人的劇院,逢年過節,邀請專業劇團來演出,深受農民歡迎;體育中心內,可進行乒乓球、籃球、排球、羽毛球等運動項目的場地,并設有健身房和電子閱覽室等,建筑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成為村民和外來務工人員休閑娛樂的好去處。2015年全村民營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5億多元,村級集體收入達到1084萬元。大力發展服務型經濟,實現了村集體和民營企業雙贏的目的。
據區委農工辦統計:2015年,全區248個行政村集體收入達到127228萬元,村均收入達到513萬元,其中可支配收入69889萬元,村均收入達到281.8萬元。
吳江區新村級集體經濟保持了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而且發展后勁強勁,確實令人歡欣鼓舞,他們的主要經驗有以下幾點。
統一思想認識,這是發展新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前提。各地在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過程中,深刻認識到村辦企業轉制后,黨支部與企業的關系已轉換為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黨支部與村委會的主要職責要從加強服務中發展新的村集體經濟。為此,要努力做到“三個關注”:研究工作要關注服務工作,檢查工作要關注檢查服務工作,總結工作要關注總結服務工作,真正把為企業服務的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并且落到實處。
選擇靈活的經營機制,這是發展新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環節。各地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總結過去興辦村企業時的經驗教訓,在選擇經營機制上狠下功夫。各地采用了資產租賃等多種辦法,向經營者收取合理的租金,把市場風險降到最低、最小。實踐證明:這一選擇是正確的、成效也是明顯的。
切實加強村領導班子的建設,這是發展新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保證。實踐告訴我們,農村黨支部是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村民委員會是村民的一個自治組織,黨的方針政策要靠黨支部去學習貫徹,富民強村奔小康的目標要靠黨支部去組織實施。群眾說得好,“農村富不富,關鍵在黨支部”,這是千真萬確的。實踐證明,加強農村黨支部建設的關鍵是選好黨支部一把手,選拔干部的標準是要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有人認為,能帶頭致富的便是“才”,能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便是“德”,只有按照德才兼備的標準選好黨支部一把手,才能確保新村級集體經濟蓬勃持續地發展。
思考之一,目前吳江村級收入是以“房東經濟”和“地租收入”為主要渠道。但從長遠看,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東西部差距逐漸縮小,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有部分外出務工人員要回流,“房東經濟”要受影響,必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思考之二,要克服“重建輕管”的傾向。如有些村對出租的廠房、集宿樓和商鋪管理不夠完善,不夠規范,隨著村級物業資產的不斷壯大,加強信息化管理勢在必行,但目前多數村管理人員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這與現代化市場主體相比,競爭能力較弱,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
思考之三,要充分發揮社區股份合作社的作用。在實現政經分離的基礎上,要把社區股份合作社的資產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公開選聘職業化,市場化經營能人,提升村級經濟經營水平、盈利能力與發展潛力,以股份化、集體化為手段,對現有社區股份合作社經濟組織進行升級改造,充分發揮社區股份合作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