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脈清
?
“來自”和“來自于”
□葉脈清
摘要:“來自于”的使用存在爭議,有些學者認為存在語法錯誤。本文從“來”到“來自”再到“來自于”的語言發展過程,分析“來自”的詞匯化造成的“來自于”的羨余現象。
關鍵詞:來 來自 來自于 詞匯化 羨余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增訂五版)中談及介詞的誤用,認為“來自于”是錯誤的,并舉了一個例子:
“麥吉爾大學素有象牙塔之稱,在全國大學評比中曾連續兩年名列第一,吸引了來自于10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
書中的觀點是:“自”和“于”都是介詞,兩個介詞不能連用,“于”應該刪除。“來自于”的使用存在爭議,有些學者認為該用法存在語法錯誤,但是在北京大學CCL現代漢語語料庫中可以檢索出“來自于”的用例2011例,可見在現代漢語中,“來自于”已經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語言事實。
“來”和“來自于”,所帶的賓語類型有所不同,但都以處所賓語為主。同為處所賓語又有區別,“來”的賓語是位移動詞“來”的終點,而“來自”中,“自”引介的是位移動詞“來”的源點。
(一)“來”帶賓語
“來”帶賓語的用法在上古漢語中并不多見,僅在《左傳》中出現一例:“若單門閨竇,其能來東底乎?”正如王力(1980)所言,在上古漢語中,“來”具有“排斥賓語”的特點。
東漢時期,“來”帶賓語,其賓語成分有方位詞、處所詞、代詞,語義類型都屬于處所賓語。例如:
(1)即令他夫人飾,從御者數十人,為邢夫人來前。(《史記》)
(2)日夜勞來我西土,我維顯服,及德方明。(《史記》)
(3)子一國公子,窮而來此,數土者以之為命。(《史記》)
六朝時期,“來”帶賓語的結構數量逐漸增多,其賓語成分仍為方位詞、處所詞、代詞,語義類型都屬于處所賓語。例如:
(4)若卿欲來相見,且當先安部曲,有所保固,然後徐徐輕騎來東。(《三國志》)
(5)因語所親小人曰:“汝懷刃密來我側,我必說心動,執汝使行刑,汝但勿言其使,無他,當厚相報。”(《世說新語》)
(6)英乃下馬而跪曰:“不欺明公。假使英本主人在,實不來此也。”(《三國志》)
唐五代時期,“來”帶賓語,賓語類型除了原有的處所賓語外又出現了施事賓語。處所賓語的成分除了原有的方位詞、處所詞、代詞之外還增加了方位短語、處所短語。例如:
1.處所賓語
(7)少時,守島一人、兼武州太守家捉鷹二人來船上話語。(《佛經·入唐求法》)
(8)氣同萬里合,訪我來瓊都。(李白《贈韋秘書子春》)
2.施事賓語
(9)時來極天人,道在豈吟嘆。(李白《秋日煉藥院鑷白發贈元六兄林宗》)
(10)朅來豪游子。勢利禍之門。(陳子昂《感遇詩》)
在宋元明清時期,“來”帶賓語的結構數量穩定增長,但處所賓語占絕對優勢。例如:
1.處所賓語
(11)結屋定林,往來山中。(宋·《禪林僧寶傳》)
(12)那徐用卻自有心,聽得說有個少年知縣換船到任,寫了哥子的船,又見哥哥去喚這一班如狼似虎的人,不對他說,心下有些疑惑,故意要來船上相幫。(元·《元代話本選集》)
(13)聰又使使以書來南,遣始安王劉曜等以車攻長安,加曜為車騎大將軍,取鎮長安。(明·《兩晉秘史》)
(14)大人夙受庭訓,家學淵源,此番奉命來東,東魯之蒼生有福。(清·《俠女奇緣下》)
(15)后歲余,真挈家調選,至陜郊,李君留其女,而遣生來京師。(宋·《太平廣記》)
(16)老夫人著紅娘問長老去了,這小賤人不來我行回話。(元·《西廂記雜劇》)
(17)實抵衡州,水陸并進.一面發兵往寶慶,一面大隊來永州。(明·《明季三朝野史》)
(18)帝從之,帝仍往來晉陽、鄴都,凡除拜生殺仍自主之。(清·《廿二史劄記》)
(19)唯有白鷺鷥,見我嘗來此。(宋·《禪林僧寶傳》)
(20)貴眷稍的十個白毛施布、五個黃毛施布、五個黑帖里布,小人將來這里。(元·《樸事通》)
(21)至十六日發京師,至四月朔自承天回鑾,上諭行在禮部曰:“吉壤重卜,何為來此?”(明·《萬歷野獲編》)
(22)眾嘍兵見了問道:“大王既是來這里求茶,為甚總不言語?”(清·《乾隆南巡記上》)
2.施事賓語
(23)寶玉滿面淚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沒有,單我有,我說沒趣,如今來了這們一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可知這不是個好東西。”(清·《紅樓夢》)
(24)不過怕來個人兒闖見,鬧饑荒。(清·《兒女英雄傳》)
“來”帶賓語,其句法結構一般可表示為:S+來+O,其所帶賓語的語義類型可以分為處所賓語和施事賓語。其中處所賓語占絕對優勢,構成成分有處所詞、方位詞、代詞、處所短語、方位短語等。處所賓語從語義上看都是位移動詞“來”的終點。
(二)“來自”帶賓語
周朝時期,“來自”帶賓語,賓語的語義特征是表示處所義的賓語。例如:
(25)多士,昔朕來自奄,予大降爾四國民命。(《今文尚書》)
(26)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詩經》)
到了六朝時期,“來自”帶賓語,賓語的語義特征也是以處所義為主,僅出現一例表示對象義:
(27)休仁由來自營府國,興生文書,二月中,史承祖賚文書呈之,忽語承祖云:“我得成許那,何煩將來?”(《全劉宋文》)
(28)夫待物而游,致用生外,道來自我,懷抱以歡。(《全劉宋文》)
唐五代時期,“來自”帶賓語,賓語除了表示處所義的賓語之外,還有兩例表示狀態義的賓語以及一例對象義。例如:
(29)崗巒縈,來自西隅,佳城永閉,松賈儼如。(《唐代墓志銘匯編續集》)
(30)崇仁崇義,素自天生;敦猛敦雄,其來自久。(《唐代墓志銘匯編續集》)
(31)南船正東風,北船來自緩。(李白《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
(32)便各思惟,于造精舍之處,外道來自雇身,因乍親擬覓方便。(《敦煌變文集新書》)
宋代,“來自”帶賓語,賓語有表示處所義、狀態義和時間義。例如:
(33)有乘侍者,來自大陽。(《禪林僧寶傳》)
(34)五都之號,其來自久。(《冊府元龜》)
(35)孝明孝昌元年三月詔曰:選眾而舉其來自昔朕纘承大業綜理萬幾求賢致治心焉。(《冊府元龜》)
元明清時期,“來自”所帶賓語的類型較為單一,都是表示處所義的賓語。例如:
(36)醉醺醺來自樓闌。(元·《水仙子·和化成甫番馬頭扇》)
(37)絲質來自川蜀,商人萬里販來,以易胡椒歸里。(明·《天工開物》)
(38)且不特此也,來自民間,則習見閭閻生計,可以佐人君節儉之治。(清·《廿二史劄記》)
“來自”帶賓語,其句法結構一般可表示為:S+來自+O,其所帶賓語的語義類型有四種,分別是處所義、對象義、狀態義和時間義。其中,處所義的賓語占絕大多數,其他三種賓語類型數量不多,有些僅有數例。處所義的賓語表示位移動作的起點,對象義、狀態義、時間義的賓語分別表示位移動作源起的對象、源起時的狀態,源起的時間。所以,除了處所義賓語指位移具體的源點外,其他的賓語也可以理解為是位移抽象的源點。
(三)小結
從句法層面上看,古代漢語中,“來”帶賓語的句法結構為:S+來+O;“來自”帶賓語的句法結構為:S+來自+O。兩種結構在句中一般都是充當謂語成分。
從語義層面上看,“來”帶賓語有處所賓語、施事賓語;“來自”所帶賓語的語義類型有四種:處所義、對象義、狀態義和時間義,兩者所帶賓語均以處所賓語占優勢。但“來”所帶的是位移的終點,而“來自”所帶的是位移動詞“來”的源點,如例(4)和例(26)中“來東”和“來自東”,前者表示到東邊來,東邊是終點,位移動詞“來”的終點是顯性的;后者表示從東邊來,東邊是源點,位移動詞“來”的終點是非顯性的,“自”引介的是位移的源點。
“來自”在發展過程中發生了詞匯化,介詞“自”的引介功能受到了磨損,從而在使用過程中通過添加新的介詞“于”來彌補,于是就出現了“來自于”。“來自”和“來自于”之間存在一定的分工。
(一)“來自”的詞匯化
在漢語發展史上,介詞“自”曾經被取代。統計兩漢《史記》《論衡》、六朝《搜神記》《世說新語》以及唐五代《敦煌變文》,發現介詞“自”和介詞“從”之間使用的數量呈此消彼長的特點:

兩漢 六朝 唐五代“自” 433 74 23“從” 335 91 64
由此可見,介詞“自”被“從”取代萌芽于上古晚期,六朝時期開始被“從”取代。“自”被“從”取代,使得其作為介詞的引介功能發生弱化。
同時,漢語介詞存在歷史性位移現象。介詞的分布主要有兩個位置,分別是動詞前和動詞后,古代漢語中,介詞大多分布在動詞后,而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大多分布在動詞前。根據何樂士(1985)的統計①,“自”在《左傳》和《史記》中位于動詞前的有190例,位于動詞后的有73例。加之“自”被“從”取代,而“從”只位于動詞前,有103例。所以,介詞“自”的用法以位于動詞前居多,但在“來自”的結構中,“自”仍然保留介詞后置的特點。現代漢語中,“自”也主要位于動詞前,位于動詞后的用法僅限于“寄、來、選、出、抄、錄、摘、譯、引、轉引”等少數動詞。“來自”結構中介詞后置的特點會造成人們忽視“自”在“來自”中作為介詞的引介功能。
此外,漢語是一種講求韻律節奏的語言,說話人的語感也基本上以兩個音節作為一個音步。人們有時會為了韻律節拍而忽略語法結構,例如“一衣帶水”,按成語本身的語法結構應讀作“一衣帶/水”,但人們習慣“2+2”的讀法,一般念作“一衣/帶水”。“來”和“自”兩個音節,容易在人們語感中構成一個音步,加之人們忽略“自”在結構中是一個非典型的介詞,所以會造成人們從語感上認為“來自”是一個詞語。
綜上,“自”被“從”取代,介詞后置的特點使得“自”的介詞功能發生弱化,介詞“自”向前面的動詞“來”靠攏,加之漢語韻律的原因,從而造成“來自”的詞匯化,使得“來自”發生重新分析。“Langacker給重新分析作的定義是:沒有改變表層表達形式的結構變化。一個可分析為(A,B)C的結構,經過重新分析后,變成了A,(B,C)。”②所以,“來自”原本為(來(自NP))的結構,重新分析后,變為((來自)NP)。“自”不再是引介NP的介詞,“來”“自”凝結稱為一個新詞。
“來自”已被收錄到《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證明“來自”已經是一個詞語,基本完成了詞匯化。事實上,由于“自”介詞功能的弱化,“來自”的詞匯化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類似的還有“出自”“選自”“源自”“摘自”等“X自”格式。其中有些已經完成了詞匯化,如“出自”已經被收錄到《現代漢語詞典》,有些正在詞匯化的過程中。
(二)“來自于”
1.“來自于”的出現
“來自”發生詞匯化,“自”的意義功能受到磨損,在使用過程中就需要添加一個新的介詞。“于”是古代漢語流傳下來的一個重要介詞,具有很強的書面語色彩,可用于引介時間、處所等。所以便出現了“來自于”的用法。由于“來自”發生了詞匯化,可視作一個整體,因此,“來自于”結構的劃分,和“趨向于”“落后于”“往來于”“畢業于”“貫穿于”一樣,可以分析為“來自+于”。
2.“來自于”所帶賓語的類型
“來自于”連用的語料在北大CCL古代漢語語料庫中僅有1例且有可能是為了前后對仗。例如:
(39)仙馭告期于中禁,睟儀來自于太霄,法從儼其音容,諄誨受于清密。(北宋·《宋朝事實》)
現代漢語中,“來自于”被大量地使用,其所帶的賓語語義類型有三種,分別是處所義、對象義和抽象義。例如:
(40)我過去額靈感都來自于那里,今后的靈感也會從那里產生。(余華《余華自傳》)
(41)這個問題最先來自于劉小青,他想出用麻繩捆綁原子彈,讓我現在寫下這些時不由微微一笑。(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42)而藝術家只能來自于無知,又回到無知中。(余華《虛偽的作品》)
(三)“來自”和“來自于”的比較
1.賓語
在北京大學CCL現代漢語語料庫對“來自”“來自于”進行檢索③,發現兩者后面所帶賓語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賓語 來自于 來自音節數量句子 3.41% 無單音節 1.95% 無雙音節 14.63% 10.49%多音節 80.01% 89.51%性質具體 31.95% 85.31%抽象 68.05% 14.69%
從音節數量上看,兩者一樣,賓語以多音節為主,但是“來自于”的用法更加靈活,后面可以跟句子,賓語也可以是單音節。如:
(43)獎勵的效用來自于它可以給人帶來快樂,而懲罰的效用來自于它可以帶來痛苦。(《論教育中的懲罰》)
(44)全世界只有惟一的哲學的觀念來自于哪?(新華社報道)
從語義類型上看,“來自”所帶賓語表處所義、時間義、對象義和狀態義,以處所賓語為主。“來自于”繼承了前者的處所義和對象義,同時也可以表抽象義且以抽象義的賓語為主。所以,“來自于”多用于抽象的事物,而“來自”具體的事物占大多數,且賓語具有較強的位置性,多數是具體的地點。如:
(45)質量和效益來自于嚴格的科學管理。(《人民日報》)
(46)王小姐也來自香港,比李小龍小兩歲,她進入華盛頓州立大學不久,一眼就認出這個叫布魯斯·李的哲學系學生就是香港電影圈小有名氣的李小龍。(《李小龍的功夫人生》)
2.所充當的句法成分及特殊用法
“來自”和“來自于”在用法上存在一定的區別。“來自+NP”的結構一般可以充當名詞的定語,如果NP有介賓短語充當的定語一般使用“來自于”。如:
(47)一天,徽因收到了一封來自福建的信,信中說老家一位叫林洙的姑娘想進入清華大學選修班學習,請徽因幫助她。(《林徽因》)
(48)艾青創造的激情來自于對生活的追求,認為“生活與創造是我們生命的兩個輪子”,而這種激情的結晶則是詩,所以“詩是生活的牧歌”。(《人民日報》)
3.語用
在北京語言大學BCC現代漢語語料庫中對“來自”“來
自于”進行檢索,發現兩者分布的文體略有不同:

文體 來自 來自于文學 58364 5770報刊 90388 2644微博 293154 14802科技 113928 15907
橫向比較,“來自”在各個文體的分布均多于“來自于”,可見,“來自”使用的范圍和頻率高于“來自于”;縱向比較,“來自”在各類文體中分布為:微博>科技>報刊>文學,而“來自于”的分布為:科技>微博>文學>報刊。
此外,由于“來自于”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泛化,所以在有些情況下,“來自于”和“來自”的使用方法并無二致,可以相互替換使用。如:
(49)目前,中國92%以上的一次能源、80%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來自于礦產資源。(新華社報道)
(50)它的主體是英語,在大約1500個詞匯項目中,80%來自英語,有簡單而明確的音位和語法規則。(新華社報道)
對于黃廖本《現代漢語》提出的觀點,本文持否定的態度。造成“自”“于”兩個介詞羨余的原因是,語言是發展的,從“來”到“來自”再到“來自于”,“來自”發生了詞匯化,(來(自NP))被重新分析為((來自)NP)。介詞“自”的引介功能弱化,通過添加“于”來彌補,所以就出現了“來自于”的用法。“來自于”在現代漢語中的大量使用說明其存在的合理性。漢語中還有很多這樣由于詞匯化,原來的語素的意義受到磨損,進而添加新的語素,造成新的表達方式存在羨余的現象。類似的羨余現象在言語實際中被大量的使用,不應該用傳統的語法規范加以否定,語法應該適應語言,而不是要求語言適應語法。
(本文為寧波大學2016年SRIP重點項目“詞匯化造成的羨余及其例證”研究成果。)
注釋:
①何樂士(1985)就《左傳》和《史記》中的介詞進行比較,統計發現,《左傳》中的介詞位于動詞前的少,位于動詞后的多;《史記》中的介詞則是位于動詞前的多,位于動詞后的少。以此證明,從《左傳》到《史記》前后三百多年間,漢語語法基本完成了介詞的位移。
②孫朝奮《虛化論》評介,國外語言學,1994年第4期。
③所統計的語料:“來自于”是在北京大學CCL現代漢語語料庫2011例例句中等量抽取201例;“來自”是在73244例例句中等量抽取732例。
參考文獻:
[1]陳昌來.介詞與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黃偉嘉.甲金文中“在、于、自、從”四字介詞用法的發展變化及其相互關系[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1).
[4]何樂士.《左傳》《史記》介賓短語位置的比較[J].語言研究,1985,(1).
[5]金鍾讃.試論“雙音節+于”的句子成分[J].語言研究,2004,(9).
[6]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7]冷金輝.介詞并入與“V+自+O”結構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8]劉丹青.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9]孫朝奮.《虛化論》評介[J].國外語言學,1994,(4).
[10]王鴻濱.介詞“自/從”歷時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11]左雙菊.位移動詞“來/去”帶賓能力的歷時、共時考察[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葉脈清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