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賢 郝銘飛
(山東科技大學 266510)
從交通需求著手解決城市交通問題
張賢賢 郝銘飛
(山東科技大學 266510)
城市發展,交通先行。交通擁堵、交通安全、交通污染等交通問題不斷涌現,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已經成為了制約城市發展的主要瓶頸。應對城市交通問題,人們往往從擴大供給即增加交通基礎設施方面解決,然而,在亞當斯定律下,僅從供給角度已不足以解決當代城市交通問題。因此,從根源著手,調整交通需求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其中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和基于交通需求管理(TDM)的交通運輸政策是兩個研究方向。
交通需求管理(TDM);城市交通;交通運輸政策;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是對立統一的。一方面,土地利用是產生城市交通的源泉,決定著城市交通的發生、吸引及方式的選擇,宏觀上規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及交通結構;另一方面,交通使城市的可達性發生改變,而可達性決定著土地利用的屬性、結構與形態布局。
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代表理論是德國古典經濟學派的區位理論芝加哥學派的土地利用模式理論、城市經濟學理論和行為學理論等。在理論研究的相關背景下產生了一系列相關模型,從研究的基礎看,有集計模型和非集計模型;從研究方法看又有基于勞瑞理論的模型、基于數學規劃、基于投入產出方法的模型、基于經濟學理論的模型和基于微觀模擬的模型等。
下面是有關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的部分現實成果:
基于公共交通的土地開發。20世紀70年代以來,蔓延式的郊區化發展帶來了一定的社會、經濟和生態問題。基于公共交通的土地開發理念如步行鄰里街、公交導向土地開發和傳統鄰里街區開發已應用于實踐。
土地利用與交通需求一體化管理。丹麥哥本哈根的“手指形規劃”是土地利用與交通規劃相協調的著名案例,已經成為了哥本哈根市的象征之一;荷蘭在全國范圍內對新落戶的企業實施ABC區位政策,有效進行了交通流的空間分配;新加坡土地與交通一體化的規劃使其成為世界上交通系統最有效的城市之一;北京根據城市軸線的布局特點和自然地理特征構建了“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結構,發揮了交通對城市空間引導的積極作用。
傳統的交通運輸政策是通過稅收來平衡各方面的交通。然而稅收政策是在市場、產品和消費者均衡理論下提出來的,理論與現實的差距有一定的差距。對消費者來說,消費者需求存在著層次性的差異,不同收入水平下消費者需求的側重點不同,這也與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洛斯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相符。
TDM的概念由美國學者首先提出,美國和新加坡等國家的實踐證明通過各種政策、法令和現代化信息設備、合理開發地使用等手段對交通需求進行管理、控制、限制和誘導,可減少出行的發生,降低出行過程中的時空消耗,建立平衡可達的交通系統。
因為需求管理直接作用于消費者的交通運輸需求,所以相對于簡單而宏觀的稅收政策,基于TDM的交通運輸政策在現實生活中能收到較好的效果。然而,由于TDM政策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如果沒有對施政目標群體進行劃分并進行詳實的調查,政策的實施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政策實施之前進行交通需求預測、對政策的可行性進行評價是保證交通規劃工作順利實施的關鍵,是制定管理措施的前提。
從交通需求著手解決城市交通問題與通過增加供給解決交通問題一樣不免有一定的缺陷。研究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和基于TDM的交通運輸政策確實已有了一定的成效,相信未來還有更多的研究方向來解決城市交通問題。
[1]魏慶琦,肖偉,著.交通運輸節能減排路徑有效性研究:基于結構優化的視角.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楊勵雅,著.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的互動關系-模型與方法研究.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F512
A
1004-7344(2016)18-0158-01
201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