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俠
從20世紀80年代美國電視動畫《特種部隊》里的天氣控制器,到更早的時候出現在科幻小說里的人造閃電,我們時常能在科幻作品中看到一些超出我們想象的氣象武器。然而,隨著軍事科學和氣象科學的快速發展,原本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氣象武器,也慢慢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或者說,人類將人造自然災害轉化為武器的技術已經得到很大提高。在未來戰爭中,氣象武器有著不可小覷的力量。
從好萊塢大片《復仇者》談起
那一天,風和日麗、碧空如洗,當所有人都跑到戶外呼吸著清新的空氣,享受著陽光的愛撫時,天空卻驟然變臉了。冰雹忽至,如炮彈般砸穿了人們的屋頂;暴風雪狂卷而來,剎那間一片冰天雪地;平靜的村莊上空,龍卷風卷走了房屋、牛羊、交通工具。如此恐怖的反常天氣,令歐洲諸國人心惶惶,沒有人知道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極端氣象災害突然降臨,更不知道接下來還會發生什么,人們被嚇得不敢出門,國家陷入了恐慌。
英國情報局的首席特工約翰接到了命令,立即展開調查,他獲得了氣象學家艾瑪的幫助,根據種種蛛絲馬跡,最終找到了導致這些氣象災害侵襲歐洲的真相:原來,政府前部長奧古斯特先生創辦了夢境天氣公司,該公司利用高科技武器控制了天氣。這種武器叫“普羅斯珀瑞”系統,利用改變空氣離子成分來制造各種極端天氣,在不到一平方千米的范圍內,它可以制造微型暴雨、微型雷電、微型暴風雪、微型龍卷風等氣象災害。
奧古斯特先生過去曾將控制天氣的方法提供給了英國政府,卻在政治斗爭中被排擠出去,他為了報復,先是通過給各大農場制造好天氣大肆斂財,繼而買下一個小島,建立更強大的天氣控制基地,然后開始制造惡劣天氣,襲擊倫敦。他用人工雷擊毀壞建筑物,用龍卷風掀翻橋梁和車輛,用大雪覆蓋了所有街道,用突降的寒流威脅英國政府,要求政府以國家財政收入的10%來換取好天氣……
在這部1998年的好萊塢科幻大片《復仇者》里,人為制造的惡劣天氣成為反派手中的武器。但在它上映之后不到20年,通過人工影響天氣的方式改變戰局,甚至為敵方制造氣象災害,已經變得越來越容易。這并非危言聳聽。
那么,什么是氣象武器呢?早在冷兵器時代,人們就已經懂得利用天氣,在戰場上增強己方優勢的戰例。中國人都知道“火燒赤壁”的故事,劉備與孫權的聯軍憑借東風,成功地使用火攻,燒毀了曹操的連環戰船。
到了現代,軍事家們意識到天氣對軍事行動和情報工作的影響,并開始有意識地通過人工技術影響天氣,遲滯敵方的軍事行動。比如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為了掩護軍隊渡過一條重要的河流,曾制造大量的濃霧形成一條霧帶,有效地迷惑了敵軍,順利實現了強渡。
像這種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人工影響局部天氣,或者制造某種天氣,以實現軍事目的的手段,就被稱為氣象武器。一般來說,氣象武器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給自己創造有利條件的氣象武器,比如制造迷霧蒙蔽對方,或者消除迷霧使敵軍失去掩護(便于己方偵察和打擊)。另一類是給敵方制造障礙的氣象武器,比如人為制造降雨,乃至人工影響臺風和控制雷電來襲擊敵軍。不論哪種氣象武器,都有著巨大的威力。美國軍方甚至認為,“氣象控制比原子彈還重要”。
控制陽光、云雨和雷電
就像多云和下雨天氣在日常生活中相對常見一樣,嘗試人工控制云層和降水,也是氣象武器研發最為直觀的思路。
在中國,有不少以控制云層和降水,實現氣候條件改造(變沙漠為綠洲)題材的科幻作品,劉興詩的《北方的云》和劉慈欣的《圓圓的肥皂泡》皆是如此。而劉慈欣的另一篇氣象題材科幻作品《混沌蝴蝶》,其內容則是控制云層以遲滯敵軍的進攻。在這篇以1999年北約轟炸南聯盟為背景的小說里,兩位南聯盟科學家使用一臺放置在俄羅斯杜布納(蘇聯時期的核武器研究中心)的美制超級計算機,尋找所謂的“敏感點”,并前往這些地點人為制造擾動,使南聯盟上空始終陰云密布,以降低北約空中力量精確打擊武器的威力。但由于美俄之間的政治角力,美國撤回了這臺超級計算機,使兩位科學家的計劃歸于失敗。
雖然劉慈欣在《混沌蝴蝶》前的說明中表示,小說中的內容是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因為“從大自然的物理和數學本質上不可能”。但小說中兩位科學家的思路,卻反映出控制云層和降水可能帶給戰局的改變。而這也是現實生活中,一些軍事大國氣象武器研發的方向;一些早期的嘗試,甚至比科幻作品還要超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就使用一種名為“斐多”的加熱消霧裝置,成功地保障了2500架次飛機在大霧中安全著陸,減少了英軍的傷亡和損失。而人工制造降水的嘗試,或許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美國麥金萊氣象實驗室曾進行過一項實驗,在大氣溫度為-10℃到-25℃的條件下進行人工降水,讓云層里的水滴變成冰狀物落入海中,使一片長達兩千米的烏云消失。有鑒于此,在越戰期間,美軍將人工降雨技術變成了武器,出動飛機26000架次,在作戰區上空播撒了成噸的碘化銀進行人工降雨,導致暴雨連連,洪水泛濫,摧毀了越南境內的大量橋梁、水壩、道路和村莊,同時也切斷了前線越軍與后方之間的補給線。如今,利用降雨劑(催雨彈)操控敵軍上方的云層造成暴雨,或者清除己方上空的不利云團,正在變成一項實用的技術。
用人工控制的雷電作為武器,也是一種常見的科幻設定。無論是童恩正的科幻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里擊落飛機的人工閃電,還是科幻電影《X戰警》和游戲《星際爭霸》里憑借意念制造閃電的角色,都是利用雷電蘊含的能量來進行戰斗。而在現實中,雷電武器研究也已有成果。
早在200多年前,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就已經通過著名的“風箏實驗”,將雷電引到了地面。20世紀60和70年代,基于類似原理,拖帶細金屬絲上天的引雷火箭,逐漸成為氣象學研究的重要工具,最終實現了人對雷電打擊位置的控制。不過,想要讓雷電成為武器,還需要更為精密和靈活的手段。早在20世紀70年代,科技界就已經發現激光可以引發放電,這成為運用激光照射云層“觸發”雷電,或者說以激光進行引雷的技術基礎。如今,激光引雷技術仍處于探索階段,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軍方已經看到了這項研究轉化為武器的價值。
除了云雨和雷電,陽光也是氣象武器的候選成員。在歐洲,人們傳說阿基米德曾經制造了一種聚焦陽光的透鏡組,并以它對羅馬的軍艦發動火攻。2002年的“007”系列電影《擇日而亡》里,也出現了收集太陽光并發射到指定地點的光學衛星,號稱“第二個太陽”的“伊卡洛斯”,并成為巨大的威脅。而在現實生活中,與之類似而且威力同樣驚人的“太陽能武器”,也正在成為引人關注的全新的武器研發構想。
限制氣象武器,保障人類生存
人工控制云雨和雷電,只是影響局部地區的氣象環境;而在一些科幻作品里,反派使用的氣象武器,則有可能在很大的尺度上改變氣象條件乃至氣候,給許許多多的人帶來滅頂之災。
還記得1997年上映的《蝙蝠俠與羅賓》嗎?在這部超級英雄題材的科幻電影里,美國好萊塢男演員阿諾德·施瓦辛格飾演的“急凍人”利用速凍槍,不但將人冷凍成冰,更差點兒將整個城市都變為冰凍之城。而另一部超級英雄題材的科幻美劇《閃電俠》里,大反派“冰凍隊長”的武器,同樣是冷凍光束槍。這一武器能讓任何人或物瞬間冷凍成冰,就連閃電俠都屢次中招,足見其可怕之處。
而在現實生活中,急速冷凍某一區域以制造“冰凍之城”的研究也在進行之中。有一些軍史學家認為,1941年入侵蘇聯的德軍在莫斯科城外不敵寒潮而失敗,是因為蘇聯在此前幾個月進行了有計劃的人工降水,使那一年的冬天提前到來,從而便于蘇軍發揮出擅長嚴冬作戰的“主場優勢”。現代的“制寒”思路,則是將大量的干冰或固態甲烷發射到大氣層中,利用它們相變(從固體變為氣體)時急劇吸熱的特點,在某一區域里制造低溫。但這樣的設想如果付諸實施,會給地球帶來怎樣的影響還尚未可知。
與制寒武器一樣,破壞臭氧層的武器也可能給地球氣候帶來深遠的影響。中國科幻作家鄭軍的《決戰同溫層》里,極端組織用以威脅世界各國的手段,便是人為制造臭氧層空洞。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破壞臭氧層的武器的研發計劃。眾所周知,臭氧層在距離地球表面14~25千米的高空,能夠有效地防止紫外線直接輻射地球,被稱為生存的保護傘。一旦臭氧層被破壞,過強的紫外線就會直接照射到地球,將會使人類患皮膚癌的概率增加。有鑒于此,有人提議將可以吸收臭氧,或者能將臭氧轉化為其他氣體的物質發射到敵國上空的臭氧層中,使敵國暴露于更強的紫外輻射之中。
如今,關于氣象武器,乃至對環境有更深遠影響的環境(氣候)武器的概念,已經模糊了科幻與現實的界限。在一些研發構想中,人造海嘯、巨浪、洪水等災難,都有可能成為武器。這帶來了一種危險的可能性,那就是不宣而戰變得非常容易,因為戰爭行為可以被偽裝成氣象或地質災害,甚至隱藏在真實的自然災害里,從而消滅對手于無形中。很顯然,如果任由這類技術發展,那么氣象戰爭很可能導致地球環境的嚴重惡化和人類文明的末日。如今,國際公約已經禁止作戰雙方使用“氣象武器”,這在限制戰爭烈度的同時,也會有助于保障人類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