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驊
康熙帝上任的時候,明朝覆亡、清朝入關才十幾年,穩固政權的任務落到他身上。從哪里入手呢?經過長期觀察,康熙帝發現官場現狀與他的政治理想很不匹配,必須先抓吏治。
細想官場種種嚴峻問題,有的來自明朝的遺傳,有的來自馬上民族自身的不適應,總括起來不外三種情況。
普遍油滑懶惰。立國之初,百廢待興,面對接踵而至的急事難事,大臣們每天反復討論,一副鄭重其事的樣子,結果總是議而不決,不是建議交給地方政府、就是交給其他部門處理。等有了一點進展,大家都來爭功邀寵。康熙帝慨嘆,辦事效率這樣低,朝廷許多“良法美意”根本落實不下去,好好的惠民政策不但不能惠民,反而傷民。
普遍以權謀私。堂堂工部自尚書開始,領導干部個個貪污水利經費,弄得年年修水利、年年發洪水。山西官員毫無節制地敲詐百姓糧款,竟然在17個縣激起了聲勢浩大的群體性事件,震驚朝野。而內外大小官員,借年節和紅白事送禮行賄成風,有個干部出差一次就得了六千多兩銀子,導致“民生困苦已極”,窮人在北京街頭賣兒賣女,“大臣長吏之家日益富饒”。
普遍結黨營私。既然當官都是奔著謀利,為了擴大和保護既得利益,必須營建抱團取暖的小圈子。皇帝號召大家推薦優秀人才進入干部隊伍,官員們竟然互相推薦對方公子。這些人不能干事還誤事!
官場潰爛到這種程度,這個新生的少數民族政權能否站住腳成了問題。經慎重考慮,康熙帝決定實施“察吏安民”戰略,交叉使用剛柔兩手。首先就是整治貪官懶漢,清除腐枝敗葉。在康熙任內,共有五百多名腐敗分子受到法律制裁,六千名無能、無為、不適合行政工作的大小干部,分別被免職、降級或辭退,前無古人。
康熙的另一手是全力扶持清官能吏,鼓勵忠誠擔當。這一手運用得出神入化,出牌不按牌理,這是康熙治吏的最大特點。
一是下功夫挖掘有培養前途的清官能人,安排使用不拘常規,建立了嶄新的用人導向。
康熙帝在帝王生涯中,公開表彰、重用、破格提拔干部達七百多人。于成龍是明末貢生,屬于政治上有瑕疵的干部。在短短數年內,康熙帝將他由七品知縣,一路超擢到封疆大吏,理由就是他又干凈又苦干。官員們看到了官場新風向,明白前途在自己手上。
二是培育正氣,為清官能吏遮風擋雨,決不讓好人受氣。
在封建官場上,好人受氣壞人神氣的故事史不絕書,在康熙朝卻少見。康熙帝第五次南巡下榻江寧的龍潭,赫然發現床上有一攤蚯蚓糞。大家都為江寧知府陳鵬年捏把汗,因為他負責接待工作。經過調查,康熙帝弄清了真相。兩江總督阿山打算向百姓增加賦稅,陳鵬年死活不執行,多次據理力爭,阿山便把他支去龍潭給皇上搞后勤,一為調虎離山,二是等著他犯錯誤。按照老習慣,皇上身邊工作人員悄悄向這位地方官要錢,他假裝聽不懂。于是,蚯蚓糞便到了皇上床上。后來陳鵬年入武英殿,升河道總督。
三是深知人無完人的道理,注意保護干事創業積極性。
官員也是人,是人總會犯錯誤。康熙帝治病為了救人,改了就是好干部,努力把人引向正道。吳江縣令郭琇曾被迫給領導送過錢,經教育洗心革面,變成江南最好的縣令,康熙帝便調他進京從事監察工作。“鐵面御史”郭琇既忠誠又有擔當,將權傾朝野的“大老虎”明珠拉下馬來,被越級提拔為湖廣總督,功勛卓著,堪稱一代名臣。
經過一個甲子的不懈努力,康熙的清官能吏隊伍蔚為壯觀,史上少見,除了剛才提到的,還有張伯行、范承勛、格爾古德、趙申喬、彭鵬等等,名單很長很長……
習近平總書記有句名言:“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為政重在得人。有什么樣的政治抱負就有什么樣的干部路線,想維持現狀必然熱衷循規分紅,偉大的事業則催生遼闊思路和無盡創造。人是可塑的,能否釋放能量、釋放正能量還是負能量、釋放大能量還是小能量,與用人導向關系極大。
康熙皇帝恰恰抓住了這個“牛鼻子”,把鋤草與施肥、“拔爛樹治病樹”與“植樹造林”統一起來,涵養了良性循環的官場生態,形成了群賢畢至的“清官現象”、見賢思齊的馬太效應,天下英雄齊心合力,終于推開了通向輝煌時代的厚重大門。
(摘自《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