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朝倫
責任追究案件大多是由于黨員領導干部及公職人員失職瀆職而造成的重大事故或事件,具有調查難度大、難以把握等突出特點,如何才能依紀依法、準確追責呢?
首先要根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規定》以及中央紀委、監察部或監察部與相關部委下發的有關處分的規章,實事求是地準確定責。
要準確界定直接責任、主要領導責任和重要領導責任。直接責任者是指在職責范圍內,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自己的職責,對造成的損失起決定性作用的人員;主要領導責任者是指在職責范圍內,對直接主管的工作不負責任,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對造成的損失負直接領導責任的人員;重要領導責任者是指在職責范圍內,對應管的工作或者參與決定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對造成的損失負次要領導責任的人員。
要準確界定直接責任人與間接責任人。直接責任人是指行為人的行為對導致損失結果的發生起決定性作用的人員。直接責任人包括直接決定者、籌劃者、執行者。如果直接責任人是兩人及以上的,還要區分主要直接責任人和次要直接責任人。間接責任人是指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失結果之間不存在內在的、必然的因果關系,與造成的損失雖有聯系但不起決定性作用的人員。
要準確界定領導責任與具體經辦人責任。如果具體經辦人的行為是受命于主管領導人的意志,或者在執行中曾提出糾正意見,但未被領導人采納而造成損失的,應由領導人承擔直接責任;如果具體承辦人出主意,而領導人輕信允許或采納,或者具體承辦人明知領導人的指示命令違反了有關規定,仍繼續實施而造成損失的,具體承辦人和領導人都應負直接責任;如果具體承辦人隱瞞事實真相,不請示匯報,自作主張,或者不執行領導人的正確意見,不按規章制度辦事而造成損失的,具體承辦人負直接責任,領導人不負責任或只負一般領導責任。
要準確界定集體研究和個人決定的責任。個人做出錯誤決定,因而造成損失的,決定者負直接責任。集體研究做出錯誤決定造成損失的,參加研究的人員都應當負一定責任,其中主持研究的人負主要責任,其他人根據分工承擔相應責任。匯報人報告不實,導致集體研究決策不當,或者承辦人不如實執行集體研究做出的正確決定造成損失的,匯報人、承辦人應負直接責任。在會議上對錯誤決策提出異議未被采納者免責。行為人應負什么責任,要與其職務、不履職或不正確履職過程中的實際行為相聯系,實事求是地予以認定。
除了要準確界定責任范圍外,還要嚴格程序,依規辦案。
要嚴格辦案程序。對于一般的責任追究案件,要嚴格按照黨政紀案件辦理程序辦理。對于生產安全事故,應按照相關規定調查。下級紀檢監察機關還應將落實處理意見的情況在作出處分決定60日內逐級報上級紀檢監察機關備案。在責任追究案件調查中對涉嫌犯罪的調查對象應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要準確適用黨政紀法規。要根據履行職責的不同、違紀對象的不同適用相應的紀律處分法規。除黨紀政紀處分規定外,對于生產安全事故,還有《安全生產領域違紀行為適用〈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若干問題的解釋》和《安全生產領域違法違紀行為政紀處分暫行規定》,辦案時要靈活引用。
要全面收集各類證據。辦案人員既要收集被調查人職責方面的證據,也要收集被調查人不履職或不正確履職行為事實證據;既要重視對物質性結果證據的收集也要重視對非物質性結果證據的收集;既要重視直接危害結果證據的收集也要重視間接危害結果證據的收集。同時,還要加強對責任人主體身份證據的收集。責任追究案件多數為過失違紀,少數是故意違紀。如果行為人在實施危害行為的過程中在主觀上不是出于過失或故意,而是由不可抗拒或者不可預見的原因引起,就不能追究行為人的紀律責任。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