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科技學院 劉輝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及防范機制研究
鄭州科技學院 劉輝
當前,互聯網金融平臺違規違法事件頻發,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及其防范機制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在分析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的基礎上,闡述了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并結合相應風險,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防范機制。
互聯網金融 金融風險 防范機制
近年來,E租寶、泛亞、中晉等互聯網金融平臺相繼出現問題,目前3464家被監測的P2P借貸平臺中,問題平臺約占46%,將以互聯網支付、網絡借(P2P)、股權眾籌和網絡金融產品銷售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推到社會輿論風口。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互聯網金融存在諸多不可避免的風險。
互聯網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蓋廣、發展快等優點,但其突出缺點是風控弱和監管弱。由于互聯網金融缺乏類似于銀行的風控、合規和清收機制,沒有接入銀行征信系統,違約成本低,而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體系尚未完善,又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極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互聯網金融詐騙、惡意騙貸等,互聯網金融具有極大的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互聯網金融監管主體的缺失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界定模糊,行為缺乏準則,缺乏監管,互聯網金融市場容易產生道德風險。交易雙方權責不明,有可能不履行自己的權利義務,這些為交易雙方關系埋下隱患,增加了交易成本。因此,必須明確監管主體,建立健全監管部門機制,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
1.2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及流動性風險
互聯網金融具有信用風險,主要是違約風險。其風險承擔的主體是企業、個人或者政府。而目前互聯網金融的擔保機制并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風險又具有可傳遞性,將風險傳遞給全社會,將收益收歸自身。互聯網金融也會面臨流動性風險。互聯網金融沒有明文規定行為,不需要繳納一系列符合監管要求的資金,成本非常低,導致互聯網金融具有較大的流動性風險,需要有關部門盡快加強監管,加以引導。
1.3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風險
互聯網金融因法律在資金監管、市場準入、個人信息保護、交易者身份認證及有效性確認方面都沒有做出明文規定,而缺乏法律界定,就可能會導致一些人打著擦邊球觸碰法律底線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互聯網平臺上的金融機構層出不窮,互聯網企業尤其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業務活動,缺乏法律法規的明文約束,對其行為不能有效進行規范,將導致一些惡性事件的發生,比如消費了客戶的信任之后卷款逃跑,也不能及時進行追責。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屬性也未做出明確規定,缺乏資金第三方管理制度,平臺金融機構第三方資金管理方面也沒有外部力量進行監管,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
1.4互聯網金融系統性的技術風險
技術風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系統性安全風險。互聯網的交易資料都存在計算機里,往來數據交互都是用互聯網來傳遞的。而一旦發生互聯網傳輸故障,或是遭受黑客的惡意攻擊,或者計算機感染病毒,都會對計算機系統造成危害,進而造成技術風險。二是技術選擇風險。如果因為技術選擇造成失誤,就會導致互聯網金融機構增加業務的處理成本,同時還會失去客戶,減少線上金融交易機會,長此以往,就會磨滅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生存基礎。因此技術選擇具有風險,一旦失誤,就會出現技術問題,降低業務處理效率,延誤交易時機,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1.5互聯網金融的經營風險
一些互聯網金融機構過分追求業績,強調盈利而忽略了經營風險,沒有建立良好的內部控制體系,對客戶身份識別不明,又采取一些高回報但是高風險的交易方式,極易被不法分子鉆空子,進行洗錢之類的違法犯罪活動。而由于內部控制制度的缺失,造成信息安全水平低下,對客戶隱私的泄露造成極大的風險。
1.6包括交易主體和計算機系統的業務風險
業務風險包括操作風險和市場選擇風險。(1)操作風險。一般分為兩種,一是交易主體操作失誤,對互聯網金融系統的不了解導致了交易主體在操作過程中造成資金流動不足等風險。二是互聯網金融安全系統出現問題,對互聯網金融安全系統的管理不到位,沒有定期維護,對賬戶授權使用系統設計存在缺陷等都會引起操作風險。(2)市場選擇風險。互聯網金融具有虛擬性,造成信息不對稱,客戶因此面臨著道德風險和不利選擇的業務風險。客戶更容易接受一些價格低廉但是服務質量差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導致發生劣幣驅逐良幣效應,高品質的金融機構被排擠,客戶在選擇過程中將處于不利地位。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新興市場,在缺乏有效的監管及法律法規的約束下,很難以自身自律性確保行業內健康發展,必須建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防范機制,以推動其健康發展,具體如下。
2.1要完善互聯網金融的業務監管
要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體、監管對象和監管范圍。在此基礎上,監管部門分類進行引導與規范。監管部門應建立有效的風險檢測、處理和應急機制,來應對互聯網金融交易的虛擬性、流動性和迅捷性。而面對一些跨國互聯網金融交易活動,我國監管部門應聯合外國監管部門合作共同監管與協調。
2.2建立起行業自律體系
互聯網金融不應該只靠政府引導規范,還應該建立行業自律制度。政府負責制定監管規則,進一步建立完善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界定互聯網金融的經營范圍,設定行業內部管理制度,制定行業行為國家標準,為互聯網金融市場提供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同時政府應該鼓勵行業自我規范,建立行業內組織,以實現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共同發展進步,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2.3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
第一,對互聯網金融加大立法力度,明確規定互聯網金融的性質和法律地位,明確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規范互聯網金融的組織形式、資格條件、監督管理、風險防范、經營模式。嚴厲打擊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金融進行洗錢、詐騙等一系列違法犯罪活動。第二,構建明確的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嚴格規范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注冊資本,加強企業的準入門檻設定,制定詳細的內部監督制度,規范經營主體和運營規則,以防違法分子鉆法律漏洞。第三,制定詳細的互聯網金融交易規則,為平臺交易提供相對公平的環境。對交易過程中出現的憑證信息等進行明細規定,保護交易信息。
2.4強化互聯網金融的技術監管
因為互聯網金融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這一特性,所以我們首先要從技術上控制風險。我們必須要加強對計算機技術的研發,提高設計制造水平,擁有自主開發的計算機技術。而在業內,我國互聯網金融業也必須共同制定一個行業技術標準,行業之間應加強溝通,共同來強化互聯網金融安全建設。要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內部管理,對可能到來的技術風險進行有效識別,監督和控制。提高金融機構對技術風險等掌控,形成聯動防范的機制。
2.5完善互聯網金融追責機制
由于互聯網金融是基于大數據下虛擬交易系統,很難對平臺金融機構進行追責,對于非法收集客戶信息,故意泄露客戶信息等不良行為,一定要進行問責。對于交易資金過大已經涉及廣大社會民眾利益的,一定要進行備案,達到國家要求的信息安全等級。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國家應加強互聯網金融的投資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風險防范意識,加強自我保護能力。同時應該進一步簡化舉證責任制度,優化集體訴訟,以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2.6建立信息披露機制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發揮市場的外部監督作用。互聯網金融企業應該定時定期將行業經營狀況,各類信息面向民眾,增強投資者對行業的信任度,使消費者能正確有效地對互聯網金融產品做出評估規避風險,也能夠保障監管者能夠及時獲得信息,制定方案,共同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同時,應當建立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用來處理各種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消費糾紛,讓消費者能夠找到專門的組織維護自己的權利。
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的金融模式,提供了新的投融資渠道,滿足了民眾的金融需求,對于推動當前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監管部門要進行合理的監管,同時應該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用來規范行業行為,以推動互聯網金融快速健康發展。
[1] 趙繼鴻.基于服務主體的互聯網金融運營風險比較及監管思考[J].征信,2013(7).
[2] 屈援,李安.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特征、監管原則與監管路徑[J].學術交流,2014(5).
[3] 邊葉,蘇玉珠.互聯網金融風險及其防范機制田[J].商業經濟研究,2015(4).
F724.6
A
2096-0298(2016)11(b)-030-02
劉輝(1981-),女,河南許昌人,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域經濟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