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武漢市委黨校 劉家用
武漢城鄉文化統籌協調方略研究
中共武漢市委黨校 劉家用
長期以來,我國城鄉二元體制導致城鄉文化發展很不平衡,城鄉文化發展差距較大。因此,統籌城鄉文化協調發展,需要合理配置文化資源、統籌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城鄉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城鄉教育發展、創新城鄉文化管理體制,以及建立城鄉對口文化幫扶和互動機制。
城鄉文化 不平衡 協調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離不開城鄉文化的協調發展。
長期以來,由于地理環境、二元管理體制等因素影響,城鄉文化發展整體上很不平衡。
1.1城鄉文化資源分配不均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城市優先發展的政策,城市的文化發展經費和文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由國家承擔,農村的文化發展經費及公共基礎設施主要由農民自主解決,國家只給予適當補助,農村的文化建設經費投入嚴重滯后于城市。城鄉文化發展經費投入的失衡導致城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幾乎所有一流的文化設施等文化資源均聚集在城市之中,武漢農村地區公共文化資源極為短缺,由此也導致了城鄉文化人才隊伍嚴重失衡、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非常落后。近年來,政府加大了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武漢不少村鎮都建立了圖書館、農家書屋,但許多地方的圖書館有名無實,大部分鄉鎮文化站和農家書屋形同虛設。農村一般沒有專人專職進行文化管理,難以保證文化室的開放時間。農家書屋的圖書數量少,不能較好地滿足村民的文化娛樂需求,借閱率不高。許多村民不懂電腦操作,很少瀏覽共享工程的文化信息。由于農村文化發展經費投入不足,文化人才的待遇較差,所以,農村很難留住優秀的文化人才。
1.2城鄉文化供需差距明顯
由于經費不足、人才缺乏,導致農村文化產品的供給與城市不可同日而語。城鄉之間在文化知識、信息的擁有和傳播上存在著一道鴻溝,武漢農村文化有效供給不足,供需矛盾比較突出,廣大農民群眾得不到豐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目前,農民雖然脫離了物質的貧窮,但陷入了精神上的貧瘠。農村優秀文化產品比較缺乏,而一些低級庸俗的文化團體和文化產品不斷充斥農村文化市場,黃賭毒、算命和巫術等不良現象在有些地方滋生蔓延。在文化消費水平、消費內容和消費結構上,看電視成為大多數農村地區農民的主要消遣。另外,武漢龐大的進城農民工群體,他們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經濟條件去了解和融入城市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極度貧乏。目前,城鄉文化發展差距較大,文化事業發展最困難的是農村,文化活動最薄弱的是農民。
1.3城鄉教育發展嚴重失衡
教育是提高人們文化水平的根本途徑,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離不開教育的發展和進步。與城區相比,武漢地區的農村學校教學設施陳舊,教學設備缺乏,嚴重地限制了教師教學,影響了教學質量,阻礙了農村文化的發展。有些農村學校,雖然配備了少量多媒體教學儀器,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維護和儀器的落后,無法保證一些教學任務的完成,所謂現代化的教育設施也是繡花枕頭,成了擺設。教學環境上,農村中小學校舍與城市不可同日而語,有些地方學生的住宿、就餐條件極差。由于農村經濟發展落后,生活條件較差,發展機會較少,難以吸引、留住優秀人才,農村師資力量薄弱。有些中青年教師通常在教學方面比較成熟了,就設法離開農村學校,導致農村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流失嚴重。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城區學校待遇高,教師要求調往城區;另一方面,只要是在教學上有閃光點的教師,城區學校都會想方設法“挖”走。一邊是城市中小學的人氣旺盛,一邊卻是鄉村學校的難以為繼。
城鄉文化發展的差距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選擇和重要工作。統籌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就要在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過程中,改變過去不合理的城鄉分割、區別對待的文化發展政策,把城鄉文化視為一體,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框架下,統一規劃、財政、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合理配置文化資源,實現城鄉文化協調共同發展。
2.1統籌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文化基礎設施是文化發展的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1]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重點要加強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針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各地要大力支持鄉鎮文化站、文化大院、“農家書屋”建設,幫助農村地區解決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相對匱乏問題。在農村文化大院、文化書屋建設中,要從各地實際出發,考慮當地群眾的文化需求,增添適合當地農民閱讀的文化書籍,提供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武漢要按照“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要求,大力建設基層文化中心或文化廣場,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文化活動的必備場所,搭建好群眾文化交流的平臺。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建成了850平米的綜合文化站和文化娛樂場所1處,露天演出場地6處,老年學校4所,村級農家書屋51個,文化室57個,為群眾提供文化、科技、休閑、娛樂等多樣化的文化服務。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政府財政投入是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政府應加大對城鄉文化基礎設施的財政投入。政府是社會公共產品的提供者,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理應承擔起文化事業建設的責任。除了政府財政直接投入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外,還可采取政府采購、特許經營、項目外包等多種途徑建設文化基礎設施。企業在文化基礎設施上進行投資,既可以獲得國家政策支持,從經營中獲利,又承擔起了相應的社會責任。統籌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我們應鼓勵和支持一些有志之士和公益組織對此進行捐資。加大政府財政投入,鼓勵企業投資和社會捐資,可以為統籌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籌集必備的資金保障。
2.2統籌城鄉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文化發展的決定因素,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的重點要放在大力培養文化人才上,武漢要下大力氣解決農村文化人才缺乏和素質不高的問題。武漢高校眾多,人才資源豐富,但愿意到農村去的人才不多[2]。為了吸引文化人才到農村去就業、創業,一方面要為農村文化人才提供優厚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要出臺優惠政策,為農村文化人才的成長創造寬松良好的的社會環境。統籌城鄉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資金缺乏是一大瓶頸,設立專門的文化人才發展資金是十分必要的。有了發展資金,就可以為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訓、工作生活條件改善等提供必備的資金保障。為了促進城鄉優秀文化人才的交流互動,需要建立互通共享的文化人才信息網,為統籌城鄉文化人才建設提供必要的交流平臺。
2.3統籌城鄉教育發展
教育是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途徑,沒有教育的均衡發展,就沒有城鄉文化的協調發展。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必須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統籌城鄉師資隊伍。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政府對教育資金的統籌和公平分配要向過去欠賬比較多的農村地區傾斜。面對當前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狀況,武漢要積極制定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基本辦學標準,要在公共教育資源上統一協調分配,促進硬件資源的共享,實現圖書資源、教學設備等的協調分配,增強區域內城鄉教育資源的共享。為了穩定農村教師隊伍,留住優秀師資,武漢要進一步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同時在評優、晉升過程中,要優先考慮熱愛農村教育的教師。
統籌城鄉教育發展,需要統籌城鄉師資隊伍,增強城鄉教師之間的流動性,讓城市教師去農村教學,保證城鄉學校之間師資和教育水平的相對均衡。城市優質教育資源支援農村,武漢可以從本地實際出發有計劃地開展“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等活動,動員、組織大批城鎮教師到農村支教;同時繼續實施“免費師范生教育”,吸引優秀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任教,并逐步使這一活動制度化,促進城鄉師資隊伍的均衡化。
2.4創新城鄉文化管理體制
統籌城鄉文化發展離不開文化管理體制的創新和完善,創新城鄉文化管理體制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健全文化綜合行政執法機構,強化城鄉文化監管。
創新城鄉文化管理體制,需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應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3],著力轉向加強政策調節、市場監管和公共文化服務,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按照中央要求,與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相銜接,武漢整合了文化局、廣播影視局、新聞出版局,組建了新的統一的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實行文化領域“大部制”,實現了文化文物、新聞出版、著作權、廣播影視行業的統一管理,結束了多年來武漢市文化事業多頭管理的格局。當前,按照有利于促進城鄉文化繁榮發展、有利于加強城鄉文化市場管理、有利于提高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要求和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重點要科學設置綜合文化行政部門的內設機構,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確保履行好有關監管和服務職責。
創新城鄉文化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理順鄉鎮文化站的管理體制。我國現有鄉鎮文化站普遍以鄉鎮為主進行管理,導致基層文化管理問題重重。為了加強城鄉文化的監管和服務,有必要將現在文化站由鄉鎮主管改為區(縣)文化部門主管,由鄉鎮進行協助管理。區(縣)文化部門對文化站的人員、陣地、經費進行統一管理,配齊宣傳員和文化專干,并實現定編、定崗、定責,文化站經費由各區(縣)財政承擔,讓他們有職有權有經費保障,充分發揮文化監管和服務職能,特別是加強農村文化的有效監管,為廣大農民提供越來越多的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文化服務。
2.5建立城鄉對口文化幫扶和互動機制
建立城鄉對口文化幫扶和互動機制,要充分調動城市文化資源的優勢,引導機關、團體、城市居民開展各種形式的城鄉結對共建活動。精準扶貧不僅是物質扶貧,更重要的是文化扶貧。農村文化資源比較匱乏,要不斷促進城市優勢文化資源向農村流動,常年開展貼近農民群眾的文化服務活動,滿足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建立城鄉對口文化幫扶和互動機制,城鄉可以從各自的優勢中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在文化交流中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加強城市與農村的文化對接和互動,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農村文化的優勢,培育農村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要不斷增強城市文化的包容性,讓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根據武漢的實際情況,可以通過開發鄉村文化旅游,動員引導城市居民走進鄉村,增強農村文化的吸引力;組織發動農民、農村文化工作者到城市學習考察,增強城市文化的輻射力。
[1]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武漢發展戰略研究院課題組.武漢城鄉融合發展戰略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2(10).
[3]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F127
A
2096-0298(2016)11(b)-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