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工學院 郭雪
探索老齡化背景下沈陽市一體化的養老模式①
沈陽工學院 郭雪
醫養一體化養老模式是老齡化背景下,緩解我國目前醫療領域、養老領域資源配置不合理的新思路。自2013年首次提出,我國各地相繼進行了醫養一體化養老模式的實踐。然而,該模式在實踐過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本文立足沈陽,提出推進醫養一體化養老模式的對策建議,以期更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大潮到來,實現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
老齡化 醫養一體化 養老模式 問題 對策
201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事業的若干意見》,提出應對人口老齡化、滿足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要“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促進醫養融合。全國兩會上,如何打造“健康中國”,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成為政協委員關注熱點。
醫養一體化,作為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是在老齡化背景下,緩解我國目前醫療領域、養老領域資源配置不合理的新思路,成為“十三五”規劃中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方向。然而,目前該模式在沈陽市乃至全國還處于探索階段,在實踐過程中也暴露一些問題,立足沈陽,結合市情,提出推進醫養一體化養老模式的對策建議,為沈陽市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更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大潮的到來。
遼寧省從1999年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是全國人口老齡化時間最早、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沈陽市作為遼寧省省會,總人口731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152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的15.75%,老齡化程度高于全國、遼寧省的平均值,位居全省第2位。
針對此種情況,市政協、衛計委、民政局均出臺相關“醫養一體化”意見方案并探索“醫養一體化”新型養老模式。
目前,沈陽市“醫養一體化”共有四種模式:一是在醫院開設老年病床,目前全市共有6家醫院開設老年病床2150張,其中含3家大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沈陽市紅十字會醫院、沈陽市精神衛生中心,1家區級醫院——東陵區康復醫院,1家社區醫院——沈河區第四醫院和1家民營醫院;二是醫院進駐養老機構,如沈陽市老年醫院大東護理院有13名醫護人員是由沈陽市紅十字會醫院派出進駐的;三是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相結合,開通綠色通道,醫生上門看病,如沈陽市紅十字會醫院與沈陽市養老服務中心和天柱山養老公寓建立了長期醫療合作關系,醫院派醫生每月查房一次,每3個月義診一次;四是探索建立醫養一體化新型社區醫院,白天給居民看病,晚上為老年人提供養護住宿[1]。
沈陽市政府也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包括:鼓勵二級以上綜合醫院牽手養老機構,創建醫養一體化機構;有條件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設老年病門診,擴充病床數量;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符合醫療定點條件的,將其納入定點范圍,參保老年人享受相應待遇等[2]。
2.1長效籌資機制尚未建立
對于養老和醫療結合的醫養一體化模式,主要資金來源為入住機構的老年人繳費和政府政策支持,如稅收、費用減免、一次性建設財政補貼等,長期支持不足,易出現籌資空隙,嚴重影響了該模式的初始推廣[3]。
2.2養老床位總量不足,結構短缺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每千名老人需擁有養老床位30張”的目標,目前沈陽市共有養老床位3.42萬張,60歲以上老年人口152萬,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僅為22.5張,遠低于目標,僅高于19.7張的全國平均值。在過去兩年時間里,沈陽老年人口增長17萬人,床位僅增加5000個。截至2015年初,沈陽需養老床位5.3萬張,也就是說,還有1.8萬張缺口,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醫療護理需求,與此同時,還存在高端養老機構床位供給不足,而中低端養老機構床位大量閑置的現狀[4]。
2.3醫保結算覆蓋面低,老年人負擔較重
老年人入住“醫養一體化”機構,醫療方面花費很高,即使納入醫保,報銷比例也很少,導致老年人對這些機構可望而不可及,更有一些老年人在病愈后繼續留院,造成“賴床”、“壓床”現象,嚴重浪費了醫療資源。究其原因,是因為醫院治療完全納入醫保,報銷比例高,減輕經濟負擔。
2.4照護人員嚴重短缺,專業化水平低
調查顯示,照護人員工作強度相對較高,但工資福利較低,加之社會上對老年照護人員存在偏見,認可度低,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老年照護工作,現有照護人員又流失嚴重;而且,國內對老年照護存在認識誤區,認為從業者就是傳統意義的保姆,無需具備專業技能,專業技能培訓更是幾乎沒有,80%以上的照護人員沒有職業資格證書,難以滿足專業護理要求[5]。
3.1拓寬融資渠道,鼓勵社會力量進入“醫養一體化”領域
引進民間資本,企業、基金會、慈善組織、商業保險機構、自然人等都可以成為“醫養一體化”機構的投資人,政府要允許投資人獲取合理利益并在土地、貸款及稅收等方面實行政策優惠,對于符合條件的申請設立者簡化審批流程;對于現存機構,減免稅負、提高床位補貼、改商用水電為民用標準,減輕其運營壓力,全面促進“醫養一體化”模式的開展[6]。
3.2擴大醫保結算范圍,推廣并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參保老人在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內看病、養護可刷醫保卡結算,享受醫保待遇,同時將床位費、護理費等納入醫保報銷范圍,提高報銷比例,減輕老人負擔,解決失能、半失能老人及慢性病老人的病后護理,使之切實享受到“醫養一體化”的長期照料和醫療服務。
同時,可借鑒青島市“醫養一體化”實踐經驗,在我市積極推廣并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促進其與醫保政策銜接,減少“賴床”、“壓床”等現象,總體上降低老年人醫保支出[7]。
3.3全力支持機構轉型,提升老年人醫療資源購買力
鼓勵一部分一、二級醫院和專科醫院發揮專業技術和人才優勢,設置老年護理科,將其打造成集醫療、養老、護理于一體的“醫養一體化”機構;生存困難的民辦醫院,可轉型為老年病院、護理院或康復醫院,承接康復期、老年慢性病患者,并合理調整床位收費和護理收費標準,提高老年人衛生服務能力[8]。
3.4全面建設醫護隊伍,支撐醫養事業
首先,構建以職業教育為重點的人才培養體系,支持院校開設老年醫護專業,培養后備人員,促進老年醫護隊伍的專業化、年輕化。其次,加強護理人員技能培訓。嚴格規定并執行老年醫護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完善老年醫護人員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制度,提高隊伍專業化、規范化水平。同時,提高現有醫護人員工資福利待遇。
3.5注重品牌連鎖經營,宣傳機構文化
“醫養一體化”機構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品牌策略,如沈陽松浦博愛護養中心,成立十余年,已擁有4個分部,1500余張床位,成為集生活照料、醫療康復、心理疏導、文體娛樂、臨終關懷為一體的綜合性養老連鎖機構。在推廣“醫養一體化”模式的過程中,把“愛國、感恩、助老、奉獻”作為機構價值觀,形成機構品牌文化,既是推銷自身,又能給社會帶去正能量,從而讓“醫養一體化”模式茁壯成長[9]。
[1] 沈試水.“醫養結合”醫院入駐養老院[N].遼沈晚報,2015-05-07.
[2] 沈陽推進“醫養結合”在養老院住院也能啟動醫保卡[N].遼寧日報,2015-11-04.
[3] 余瑞芳.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12(1).
[4] 楊景亮.老年人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探究[D].東北大學,2012.
[5] 劉華.關于上海推進“醫養融合”的思考與建議[J].科學發展,2014(5).
[6] 周穎穎,薛興利.“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研究綜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5).
[7] 李杰.青島“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問題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4(18).
[8] 王素英,張作森,孫文燦.醫養結合的模式與路徑—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調研報告[J].社會福利,2011(14).
[9] 伍國銘.福建省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模式研究——基于永安、廈門兩地的調查[D].福建師范大學,2013.
F127
A
2096-0298(2016)11(b)-165-02
①此文系2016年沈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項目(SYSK 2016-24-03)階段性成果。
郭雪(198-),女,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社會學、老年社會保障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