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鏡人:蘇倩
90后白領
蘇倩從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專業畢業后留在北京,順利地進入了銀行工作,和大多數白領一樣,做著朝九晚五的穩定工作。
假期的時候,她喜歡出去游玩。一次,她去上海,在網絡平臺上訂了一家上海特色的騎樓住,浴室里有全開放式的浴缸,邊上擺放著蠟燭、花瓣。蘇倩覺得這個老房子既保留了傳統的美感,同時營造了現代化的生活。與身為設計師的房東接觸下來,她感覺房東很有生活情調,人情味十足。房東告訴她,隨著共享經濟的興起,不少頗有故事的80后、90后都市白領階層都辭職經營民宿了,越是有創意的民宿,吸引的住客就越多。
這次上海的特別體驗后,蘇倩覺得這樣一種活法挺適合自己,她想起了讀大學時,經常和朋友到胡同里到處竄,很喜歡北京的四合院,斑駁的木頭門,胡同里慵懶的生活方式,可以慢慢靜下心來。將這種四合院改造成民宿,算是圓自己的夢。當她決定辭職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當時是有些不安,但心里更多的是雀躍。
2013年,蘇倩在家人支持下租下來第一套四合院,花費了不少工夫和房主協商,讓房主允許她對四合院進行小型改造,取名為“自在場頭”民宿。
上百年歷史的石獅子、進院子的如意門、房間的門窗、雕花的椽子,門樓、門墩、照壁、花坊都浸透著時間的磨礪,含蓄雋永,古樸從容。除了對年久失修的屋頂、受潮腐爛的木柱子進行重修,蘇倩盡可能保存大部分老北京四合院原有的建筑格局,尤其是院子里清代時期的磚,全部都還原保護起來。蘇倩認為古宅本身是有生命力的,它承載了家族的夢想、地方的文化和鄉土的歷史,如果空置著或隨著時間流逝廢棄掉,就太浪費太可惜了。
第二年,她又租了第二套四合院,改造時更是別出心裁,將四合院的一半保留原先殘破的樣子,另一半還原古宅主人耕讀傳家的書香氛圍。住客可以在天井聽雨,在后堂品茶,在書房揮毫,也可以在柴火灶邊學做餃子。與其說她在經營民宿四合院,倒不如說她在分享老北京的文化和原生態的生活。
蘇倩認為民宿是家,應該有能碰面的主人,有煙火人氣,讓客人把這里當作自己的家。她每天有個習慣,就是要去每套院子跑一圈,看看住客就好。雖然聘請了管家,但蘇倩總是很積極地給游客推薦路線,帶他們體驗當地文化。她常常叫上客人一起,從前門的院子出發,騎行到地安門,然后到后海喝個下午茶。有時她也親自下廚,做各地美食給住客吃。
在蘇倩看來,自己做的事情不是簡單意義上提供一個住的地方,而是經營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在開民宿的這幾年,她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對情侶是在“自在場頭”里訂的婚,蘇倩和新娘成了閨蜜,無話不談。
有一個法國女孩叫安妮,來中國旅游時住在“自在場頭”,蘇倩帶她去酒吧,品咖啡,爬長城,一起做飯,體會中國人輕松的生活方式,安妮就這樣喜歡上了北京。有一天她給安妮發短信說:“我要來中國工作,我想你了!”結果一個月后,安妮就真的參加了法國駐中國大使館的面試,并且順利被錄用。
特色民宿也可以帶動周圍的消費和就業。蘇倩定期為客人舉辦培訓班,請來院子周圍的大爺大媽教他們包餃子,教外國游客學中文,擴展了再就業渠道。另外,她也會偶爾開辦傳統文化相關的免費展覽,邀請藝術家朋友過來,這樣不僅四合院變成一個結合民宿和文化空間于一體的小院,還可以豐富周邊居民的業余生活。
有了四合院民宿,蘇倩的生活分成了兩部分:一半交給院子,一半用來旅行學習,開眼界,長見識。三年時間,她先后去往西安的古城、上海的洋樓、海南的民居,還有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泰國、越南等地,在那里認識了許多同類經營者,吸收了不少新的理念。2016年3月底,她還去了一趟韓國,再帶兩個員工一起去民宿的典范臺南學習。蘇倩說她是以工作的心態來旅游,樂在其中。
蘇倩希望能開發更多文化特色鮮明的古宅民宿,“自在場頭”將成為一個連鎖的民宿品牌,下一步的計劃也許是上海的洋樓、成都的老街溫馨屋,或是西安的古城民居。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