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佳珂+劉晉
摘 要 從宏觀角度來看,在新聞的傳播過程中,負面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傳染作用,往往一個地域的負面信息會導致不同地域的同類負面信息的同時爆發。在這個過程中,地域形象會受到巨大的損害,本文則集中審視其負面信息通過地域傳染的傳播機制。
關鍵詞 霧霾新聞;地域形象;國家形象;環境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3-0016-01
本文通過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開發的Rost?News? Analysis?Tool軟件在2015年12月30日,將搜狗新聞搜索引擎作為端口進行數據收集,以“霧霾”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抓取了995篇新聞報道,其報道的時間范圍從2015年12月8號到12月30號截止。
經過軟件自動篩選,得到了995條新聞報道文本。提取地理名詞得:
事實上,在2015年12月中,除了北京地區有著重度的污染,北方其他省市同樣也遭受著嚴重的空氣污染,但他們得到的媒體的關注卻遠遠沒有北京的多。而保定市這種幾乎12月份整月都處于嚴重污染。同時,北方的農村的空氣污染情況也同樣嚴重,農村的空氣污染狀況處于一種失聲的狀態。
通過媒介的傳播,關于霧霾的負面信息的空間關系被媒介巧妙地改造了。其他北方城市同樣遭受著嚴重的霧霾侵害,但關于霧霾的負面信息傳播中,北京所占的比例最高。
通過對ROST?NAT得到的語義網絡分析可知,北京、污染、氣象、城市等幾個詞匯,是霧霾新聞議題語義網絡的中心,利用ucinet對此網絡的點度中心度進行分析,保留小數點后兩位,截取前七位,得到如下數據。
可以從數據分析中得到,污染、北京、氣象、空氣質量等信息,是這些新聞議題首要關注的內容,而其他省市在此話題討論中得到的關注則遠遠不及北京。
而在所有網絡節點中,與霧霾、污染、空氣質量、環保這些關鍵詞,關系最多且聯系最緊密的地理名詞,就是北京。北京與污染、空氣質量這些詞匯,構成了整個霧霾新聞議題網絡的核心部分。這就是霧霾新聞議題中的第一層較為穩固的“地理——事件”議題結構:“北京——霧霾”。
對從搜狗新聞搜索引擎中得到的數據矩陣,進行處理,將地理名詞保留下來,而將其他詞匯都在此矩陣中剔除,我們可以得到地理名詞之間的共現無向加權矩陣。
通過對地理名詞的網絡的直觀分析,在整個地理名詞中,北京和中國是整個地理名詞共現矩陣的中心。對此網絡進行點度中心度分析,利用Ucinet軟件對網絡進行點度中心度分析。
通過點度中心度分析,可以準確且清晰的觀察到,這些節點在所有的議題中,不同的地理名詞在霧霾新聞議題中地位優先順序。
在霧霾新聞議題的語境中,“北京”“河北”等詞匯,在新聞議題中,占據著重要的橋梁地位。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此網絡的所有節點中,“中國”這個詞匯與北京的直接關系最多,而與其他詞匯的直接相連并不多,因此可以推斷,在霧霾新聞議題中,“中國”作為國家概念,需要通過“北京”作為橋梁概念,來完成在霧霾新聞在地理空間上拓展的。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總結出,在傳統網絡新聞中,霧霾新聞議題,在宏觀上呈現著特定的跨地域性的空間結構。“北京——霧霾”的地點事件組合已經不再簡簡單單的是一個單純的事件報道,而泛化成為了一個基本的危機傳播基本途徑。其他地域想要對自己的霧霾危機進行討論,就需要對北京的霧霾情況進行傳播,借而引出自己地區的霧霾危機。
同時,在霧霾危機傳播中,作為國家概念的“中國”并不是直接被媒介傳播的。國家概念“中國”,是通過“北京”這個去地方化的“地點”作為中介概念,間接傳播的。“北京”這個去地方化的地理概念,已經成為了其他城市和霧霾危機進行組合傳播的介質,其他地區的霧霾危機需要通過它來完成自己地區的霧霾危機傳播。
首先,通過對傳統網絡媒體傳播網絡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地域性報道他們之間有著諸多的聯系。首先,北京地區的霧霾,已經脫離“北京”這個具體的地點,“北京”和“霧霾”構成了霧霾危機傳播中最基礎的傳播結構,承擔了在危機傳播網絡中,其他地域和危機事件相連接的橋梁作用。這就是在傳統網絡媒體和微信自媒體平臺霧霾危機傳播中所共有的第一層結構:“北京——霧霾”的去地點化。
而通過對傳統網路媒體的議題結構的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作為國家概念的“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搭載著“北京”這個中間概念而進行捆綁傳播的。利用“北京”作為傳播網絡中的中介概念的關鍵地位,提升北京形象的同時,將“中國”的環境形象從另外一種側面進行提升。另一方面,不僅需要提升北京的環境形象,同時還需要努力消除危機傳播網絡中的中介概念,倡導媒介客觀全面地對中國的生態環境進行公平且深入的關注,才能真正的防止下一個此類環境危機的傳播網絡中介概念的出現,以導致外國媒體、國內媒體對于中國環境問題的管中窺豹、以一當十。
參考文獻
[1]劉軍.社會網絡分析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network analysis[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李潔,丁穎.語義網,語義網格和語義網絡[J]. 計算機與現代化,2007(7):38-41.
[3]劉濤.環境傳播的九大研究領域(1938-2007):話語、權力與政治的解讀視角[J].新聞大學,2009(4):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