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承承
摘 要 近幾年來,隨著極端天氣的頻繁發生,以及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人們對氣象新聞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斷增大和提高。對于都市類報紙而言,如何做好氣象新聞,發揮其作為“競爭利器”的作用,是值得深入探討的。本文結合《東南商報》過去8年氣象新聞報道的實踐,從“差異化”競爭的表現形式、信息來源、報道內容3方面著手,深入分析如何做好氣象新聞的差異化競爭,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 都市報;氣象新聞;差異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3-0035-01
氣象新聞通常是指向人們提供氣象服務的新聞。這一定義包含2個層面的解釋:首先,新聞的內容必須和“氣象”有關;其次,強調了新聞的“服務性”,要求實用、可操作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受眾對氣象新聞的需求在不斷增大,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早在2006年,我國就出臺相關政策,將氣象工作概括為“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三大板塊,體現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的科學發展觀,為媒體今后的氣象新聞報道指明重點和方向,要以發展和聯系的眼光,將其放在更為宏觀的背景下予以觀察和報道。
大多數都市類報紙已經意識到氣象新聞的重要性,通過開辟固定欄目或版面、改變寫作手法等方式來發揮這一“競爭利器”的作用。但氣象新聞又是一項特殊的服務信息,信息來源受限制,傳播存在特殊性,媒體不得以任何形式傳播、轉載其他來源的氣象預報,且未經發布氣象預報臺站同意,也不得更改氣象預報的內容。
要想在不可避免的“同質化”中異軍突起,最大程度發揮氣象新聞的“競爭利器”作用,主要依靠的還是差異化競爭,而差異化具體體現在表現形式、信息來源和報道內容3方面,且以后兩者為重。
1 氣象新聞差異化競爭之表現形式
氣象新聞表現形式在受眾中最直接的認知體現為欄目或版面的設置。欄目是新聞版面視覺強勢點的延伸,能穩定版面的風格,也是塑造專版品牌形象的一條途徑,易于獲得并強化在受眾心目中的認同感和公信力。同城媒體無一不開辟了固定的氣象欄目或版面,例如《現代金報》的“小潘說天”,《寧波晚報》的“老邊聊天”,《都市快報》的“天氣與服務”等。
為與之區別,從2008年10月起,《東南商報》在同城媒體中首創“談天說地”欄目,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將其打造成為包括氣象氣候新聞、物候新聞、節慶民俗新聞在內的綜合性欄目,到目前為止發表文章600余篇,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培養了一批固定的讀者群,并被評為2010年度寧波市新聞名專欄。
從2011年1月25日開始,商報又在新聞資訊版設立“承承看天”欄目,將常態化的短期氣象新聞從“談天說地”中獨立出來,既保證了受眾對日常氣象信息的需求,又強化了“談天說地”和“承承看天”各自的欄目特色。
至此,商報在氣象新聞欄目設置上形成了一定的立體性和深度,與同城乃至省內其他媒體形成區別。
2 氣象新聞差異化競爭之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受限,媒體不得傳播或轉載除了氣象預報臺站之外其他來源的氣象預報;氣象新聞報道對科學性和專業知識的嚴格要求,已經成為氣象新聞,尤其是短期氣象新聞和氣候報道“同質化”無法逾越的門檻,這也意味著媒體要發揮氣象新聞的“競爭利器”作用,必須不斷開拓氣象新聞的外延。外延有多大,除了記者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外,還取決于通訊員和專家隊伍的壯大。
《東南商報》的“談天說地”欄目自2008年創辦以來就十分注重通訊員和專家隊伍建設,特別是在和氣象有關的延伸領域,如物候、節氣民俗等方面積累了一批通訊員和專家資源,尤其是專家型通訊員隊伍,他們所具備的專業知識不僅為氣象新聞報道提供了權威解釋,也以專家眼光挖掘了更多的新聞線索,拓展了氣象新聞報道的領域。
3 氣象新聞差異化競爭之報道內容
氣象新聞報道除了常態化的短期氣象報道外,還包括與氣象間接相關的“氣象知識”“與氣象相關的知識”或“與氣象相關的新聞”等。所謂氣象知識,主要是指氣象新聞中所涉及的氣象學知識;“與氣象相關的知識”主要是指應對天氣變化的常識等。事實上,氣象對戰爭、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領域都有影響,而這些也都可以成為氣象新聞報道的方向。即便是常態化的短期氣象報道,也因涉及本地區居民可能前往的主要旅游城市、風景區、本地商人主要經商地區而突破常見的“氣”“溫”“云”的內容局限。
“承承看天”欄目雖然創辦時間不長,但在報道內容差異化上一直進行探索,每周一對未來一周的天氣預報,每周五對周邊主要旅游城市和風景區天氣的報道等,豐富了報道內容,也滿足了更廣大受眾對氣象信息的需求。“談天說地”欄目中,對傳統節氣民俗的挖掘、對動植物因氣候變化而引起的反常現象的剖析,也都是對氣象新聞延伸報道的有益探索。
4 如何進一步做好差異化競爭
在過去8年里,我們一直對氣象新聞的差異化競爭進行積極有益地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在氣象新聞報道領域繼續走好差異化競爭之路,還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思考:
首先,需要進一步開拓信息來源,建立更龐大的通訊員和專家資源庫,尤其是對“草根”通訊員的挖掘。
氣象新聞雖然有其特殊性,但其本質仍是新聞的一種,必然要遵從新聞所應具備的一些要件。曾有鄞州龍觀鄉的村民給本報熱線打來電話說,天降霜導致田里的土豆苗受損。該村民種了20多年土豆,以往在這個時節本不該出現霜降。氣象專家除了分析特殊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外,還提及了民間有“清明斷雪谷雨斷霜”的說法。像這種來源于市民中的氣象新聞無疑是常規氣象新聞中比較少見的,也是我們進行差異化報道的一個可突破的途徑。
其次,在內容上要改變氣象新聞重民生輕經濟的傳統模式,開拓新的報道領域。
經濟學界有個著名的“德爾菲氣象定律”,說的是企業在氣象信息上每投資1元,便可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
《東南商報》轉型,以商為本,也對我們在今后的氣象新聞報道中加強對氣象經濟和經濟氣象的關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寧波有不少做外貿生意的商人和企業,主要經商區域的天氣和氣候變化,或多或少會給他們的出行和生意帶來影響,而這也是我們以往忽視的相當大的一個領域。
此外像與外貿生意有關的航運、物流等行業也和天氣有著密切關系,行業本身也希望通過獲取更多精確的氣象信息來安排日常的工作;另一方面,農林牧副漁各個行業和氣象本身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而這些也是以往我們所沒有重視的。
第三,在內容上既要注重現象報道更要注重對現象背后原因的挖掘。
對特殊天氣現象、氣候變化規律的報道是氣象新聞報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受眾對氣象信息的需求的不斷變化,再加上近幾年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僅僅局限于就氣象談氣象的新聞報道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的要求,更應該側重于對引發極端天氣事件背后的氣候、環境變化的詰問力度,除了喚醒大家的環境保護意識外,更應該追究天災背后的人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