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軼群
摘 要 本文探討了在微博時代地方政府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和網絡輿情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地方政府提高網絡輿情應對能力提出多元治理;提升網絡輿情化解能力;建立平等對話機制,有序政治參與;加大信息公開力度;構建網絡問政體系等對策。
關鍵詞 網絡輿情;地方政府;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3-0044-02
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開放網絡社交平臺,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和人們的社交方式,微博已經成為一個集信息、觀點、民意為一體的重要信息平臺和網絡輿論陣地。
1 寧波PX事件中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存在的問題
1.1 地方政府官本位觀念尚存,社會管理缺乏危機意識
地方政府忽視了微博的強大影響力,網絡輿情發生時,仍以“官老爺”的身份對已經發生的負面輿情采用粗暴的方式進行“封、堵、刪”,或干脆不予回應,缺乏一定的危機敏感性。目前絕大多數的由突發的公共事件引發的網絡輿情事件中,地方政府或相關部門基本上都是在輿情由初起轉入高潮階段以后才開始應對。PX事件中,集體上訪后官方在輿情通報中已經發現了涌動的民情,但并未第一時間進行處理,2天后才發布《關于鎮海煉化一體化項目有關情況的說明》,承認發生集體上訪,承諾“執行最嚴格的排放標準”。這已經與輿情應對“黃金四小時”相去甚遠。盡管做了解釋效果卻差強人意。而此后寧波地區的微博用戶不能發送圖片,“鎮海”“PX”等被列入敏感詞等,更加激發了民眾的反感情緒,官方的“強勢”和“傲慢”變成了事件的催化劑。目前,我國官、民等級觀念的影響還很深,官本位的思想作風在網絡輿情面前只能弱化政府的服務職能,混淆公共管理雙方的主從地位。
1.2 自上而下的公共政策執行模式,成為了突發事件的隱憂
自上而下的公共政策執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給與了地方政府和基層官員一定的行政自主權,但往往容易衍變成官僚主義,使那些基層政策的制定者、決策者和執行者們“高高在上”,造成對公民權益的損害。尤其是近些年來,網絡民意逐漸增強,公民的政治參與熱情高漲,這也對政府的公信力和政策合法性帶來沖擊,不少地方政府頻現政策失誤而陷入輿論的漩渦。近5年來,PX事件發生了多起,一些地方政府非但沒有吸取上一起PX事件的教訓,更加謹慎決策。甚至,因為有先例,更加拒絕保守,不讓民眾知情,意圖暗度陳倉。作為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PX項目從開始落地到上升為地區發展戰略的決策,至始至終都沒有公布相關信息,直到項目公開。這種將政府部門內部命令和服從簡單地應用到政府與民眾的關系中,使得政策的受眾處于被動服從地位,既容易導致政策偏離公共利益導向,也背離了服務型政府公民為本的理念,侵犯了公民的利益,為突發事件的形成埋下隱患。
1.3 不健全的信息公開機制,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隨著公民政治參與意識的不斷增強,信息公開逐漸成為現代社會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一個政府是否透明,是否信息公開,是民眾衡量一個政府具有公信力的重要標準。當公共事件突發時,輿情的訴求表達是想了解真相,要求政府公開信息。建立一個溝通良好的信息互動渠道,不僅能夠安撫公眾情緒、澄清事實真相,還能樹立政府的公信力。在PX事件中,寧波媒體集體失語;寧波官方微博“寧波發布”以及鎮海區官方微博“鎮海區政府”面對網友的數十萬評論鮮有回復。不明真相的民眾只能依賴網絡了解事態進展,造成微博上輿情洶涌,謠言四起。雖然官方通過微博澄清事實,但很多民眾在網絡輿論的影響下已經失去了冷靜判斷,這個時候再談真相已變得蒼白無力。民眾對地方政府的不滿,不但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嚴重影響到了政府形象。
2 微博時代地方政府提高網絡輿情應對能力,加強社會管理的對策
2.1 拓展社會管理領域,實現多元治理
網絡虛擬社會管理已逐漸成為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近幾年的網絡公共事件的發展態勢來看,網絡輿情并不只是單純的網絡行為,它不僅是網民現實意愿和行為在網絡上的反應,更影響著現實社會。網民是集虛擬與現實于一體的網絡輿情的主體,地方政府在管理過程中要加強對虛擬網絡社會和對現實社會的雙重管理和建設,構建多元化的治理體系,實行統一的法律法規。要拓展社會管理領域,改變以往政府單純依靠行政手段干預、管制的傳統方式,形成社會、民眾自我管理和約束與政府行政管理相結合的良性互動。
將政府行政管理與社會服務相融合,實現有序而不失活力的多元化治理,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乃至與和諧社會要求相適應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管理體制。
2.2 優化社會管理機制,提升網絡輿情化解能力
與傳統媒體相比,微博在基于Web2.0的互動傳播模式下能促使輿情迅速升溫,使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也給政府工作帶來困擾。地方政府如何優化社會管理,創新網絡輿情引導機制,提升網絡輿情化解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要主動應對網絡輿情,把網絡作為傾聽民聲、體察民意的重要渠道;開通政務微博,并將其打造成一個聆聽民意、平等對話的輿論平臺;高度重視和評估輿情影響,主動回應社會輿論,實現政府與網民“制度化交流”“常態化互動”;建立健全新聞發布機制、輿情檢測機制、全媒體溝通機制、危機應對機制、輿論引導機制等,積極探尋內在規律;發揮網絡“意見領袖”作用,引導網民自我教育。
2.3 善用社會管理主體,建立平等對話機制,使之有序政治參與
隨著網民參政議政熱情的不斷提升,在網民政治參與問題上,既不能無視和“放任自流”,更不能簡單粗暴地進行管制、壓制甚至“打擊”,要從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出發,建立政府決策和網民問政的良性互動途徑。地方政府在創新社會管理方面,要主動營造網民政治參與的社會氛圍;架設網民政治參與的通道;為網絡問政提供相關的法律及制度的保障;拓寬網民參與社會管理的途徑,提升網民政治參與的組織化程度。
2.4 轉變社會管理觀念,加大信息公開力度
今天,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通過網絡這一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和透明,既是政府執政能力的標桿,也是構建服務性政府最直接的體現。公民的參政意識不斷增強是互聯網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他們把信息是否公開作為衡量一個政府是否具有公信力的重要標準。這對建設“透明政府”和政務公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政府要轉變原有的社會管理觀念,尊重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并將其內化為意識自覺。
參考文獻
[1]曹勁松.網絡問政與社會管理實踐創新[J].南京社會科學,2011(4):97-103.
[2]涂章志,劉麗文.論地方政府在輿情應對中的網絡問責[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3(5):41-44.
[3]朱四倍.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情危機及應對機制研究[J].新聞界,2011(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