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宋京川子+黎為
摘 要 公眾對核電發展的認知程度是內陸核電建設的基礎保證,核電發展離不開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的普遍認知,也離不開核電科普知識宣傳工作大力創造的環境基礎。中國沿海核電從1983年秦山核電發展至今,核電企業和廠址所在地方政府積累豐富的核電科普經驗,對于內陸核電科普工作而言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但相比沿海公眾認知的成熟,內陸公眾對核電的認知更加薄弱。從未見過真實的核電站,從未成體系的了解核知識,更多從核事故來認識核電,這些信息的不平衡輸入為內陸公眾形成了懼核、恐核的心理。此時,內陸核電科普宣傳有特殊、有針對性的工作原則和內容。
關鍵詞 內陸核電;科普宣傳;核電前期工作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3-0132-02
1 背景:國內核電形勢分析
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對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長,面臨國內資源環境的制約和全球氣候變暖變化、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雙重挑戰。“十三五”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隨著國內經濟步入新常態,能源發展也增速換擋。當前國內能源發展全局性的供求矛盾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但局部性和結構性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別是在應對大氣污染新形勢下,加快能源轉型發展,提升能源產業競爭力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1]。為解決我國能源面臨供需平衡問題、用煤過度造成的生態問題以及能源運輸等問題,核電將作為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角,迎來發展的浪潮。
2015年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首堆示范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國家能源局制定核電“十三五”規劃和核電基礎創新的重大專項規劃等消息可見,中國大力發展核電態勢不可逆轉。按照《核電中長期規劃(2011-2020)》,到2020在運核電裝機達到5?800萬kW,在建3?000萬kW。未來,核電還有廣闊的開發前景。近期國家能源局出臺政策,將加快核電建設,每年新開工6~8臺機組。核電發展趨勢也從沿海擴至內陸,各核電集團均在內陸開展了核電廠址選擇和前期工作,等待獲批開工建設,中國核電廠址作為寶貴資源越來越稀缺。
2 核電科普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
截至2012年底,全球核電機組已累計安全運行了約13?000堆年。但是,核電發展史中的核事故卻給核電發展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包括美國“三里島事件”及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以及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事故。目前,我國公眾的核電知識匱乏,多是從各種新聞輿論中一知半解地了解核電。特別是媒體對福島核事故過分渲染,加深公眾的“恐核、懼核”心理,對核電的發展帶來了較大輿論阻力和社會心理障礙。由于長期缺乏對核電的認知,在福島核事故后造成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公眾“搶鹽風波”事件。同年年底,內陸核電江西彭澤項目引發當地及鄰縣民眾抗議,在專家評審意見中的優良廠址現在也是停建狀態,投資資金荒廢,相關服務業項目也隨之停滯,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2]。
另外,公眾對核電的認知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混淆核武器爆炸和核事故的界限,錯誤地把核事故與核武器爆炸聯系在一起;核產業的長期封閉性引發公眾對核的神秘感和畏懼感;若干核安全與輻射防護理念在理解和應用中的偏差等等[3]。
公眾對核電發展的認知程度是內陸核電建設的基礎保證,核電發展離不開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的普遍認知,也離不開核電科普知識宣傳工作創造的環境基礎。讓社會公眾尤其是核電廠址所在地的公眾了解核電知識,了解核電是安全、清潔、低碳、高效的新能源是十分必要的。引導公眾深刻認識國家大力發展核電、調整能源結構、倡導節能減排、繁榮地方經濟等政策,支持國家核電建設和發展,核電科普活動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4]。
3 內陸核電科普宣傳工作探索
中國沿海核電從1983年的浙江海鹽秦山核電廠開始發展至今,核電企業和廠址所在地方政府積累豐富的核電科普經驗,對于內陸核電科普工作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但相比沿海公眾認知的成熟,內陸公眾對核電的認知更加薄弱。從未見過真實的核電站,從未成體系的了解核知識,更多從核事故來負面認識核電,這些信息的不平衡輸入形成了內陸公眾恐核、懼核的心理。此時,內陸核電科普宣傳有特殊和針對性的工作原則和內容。
3.1 秉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工作原則
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開展工作的原因在于,人們對某項事物的認知通常都是長期形成的,特別是核電技術,由于其技術含量高、涉及專業知識廣、事故成本高等特點,造成部分公眾理解上的偏差或短期內難以理解。如果做科普工作時以方式過于激進,試圖讓核知識基礎薄弱的公眾被動接受,不僅無法取得良好的科普效果,甚至會引起公眾的反感。一旦形成抵觸情緒,要想通過其他方式扭轉,就變得非常困難。“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內陸核電科普需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工作原則,不急不燥,深入淺出,以滴水流深的方式循序漸進,用理性的態度引領公眾理性的認知。
3.2 找準關鍵對象開展內陸核電科普工作
根據核電前期工作經驗,核電科普對象需分輕重緩急,剛開始時重點是抓關鍵的少數人。例如,有一定影響力的地方行政人員、重要企業家、學校老師和學生、醫院醫生等與核電建設、安全運行、核事故應急等方面息息相關的人員,他們是核電科普工作的關鍵對象,他們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基礎,能更快理解核電知識、接收新鮮事物。以此為星星之火形成正向的輿論導向,再逐步感染周圍的公眾理性認知核電。在地方與核電聯合發展過程中,關鍵對象也將成為核電與地方深度融合、共建共享的主要聲音和力量。
3.3 有序組織形式多樣的核電科普主題活動
核電科普主題活動是核電科普工作的主要載體。其形式和內容應根據科普的原則和對象制定具體活動方案,通常采用參觀在運行核電站、舉辦核科普講座、參觀科普展板/展廳、發放資料和宣傳品等多樣的工作形式。同時需重視活動策劃、組織協調、效果實現、信息反饋等環節,做到活動過程可控,才可達到預期效果。
內陸核電廠址所在地的公眾沒有接觸過真正的核電,沒有具象、直觀的概念。內陸核電科普工作初始,可組織廠址所在地方政府及公眾代表赴運行、在建核電站考察這種近距離感受核電,可以抓住人“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心理,直接明了地解開很多疑惑。在實踐中,筆者參與組織了部分內陸核電廠址所在地方政府和公眾代表赴秦山核電基地參觀。當參觀代表看見三十幾年來核電廠附近居民安居樂業、身體健康,很多當地人從事高附加值高報酬的核電行業相關產業時,徹底打破他們原有的印象和偏見。參觀代表通過與海鹽地方民眾的交流,實在解了核電對地方的帶來的積極影響:海鹽縣社會環境安定、教育資源豐厚、生活條件現代化、城市核電品牌價值高等優越均來自于地方與核電的互利共榮關系。這徹底消除了代表們原有的疑慮,從科學理性、積極發展的角度來認識核電安全問題。代表們在活動后總結:“核電是世界領先的高新技術,是生態清潔的能源,核電站的運行是安全、穩定、可靠的,核電是世界新能源發展的大趨勢,是環境友好和諧的能源,是高投資高效益高帶動作用的項目;核電不神秘、不恐怖、不孤獨、不遙遠。”他們對核電正面理性的認知作為一顆種子,將進一步引導其他公眾認知核電,參與更多的科普宣傳活動。
隨后可組織多次涉及面更廣的核電科普講座,對之前核電站參觀階段活動進行呼應和延續。實踐中,在核電站參觀活動代表支持和協調下,筆者團隊在廠址所在地的學校舉辦了核電科普專題講座并發放科普宣傳手冊,近800人參加講座,并積極參加互動答疑和熱烈討論環節。因反映熱烈,應當地政府要求還組織多場次,由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市工商屆重要人士共計200余人參加的專場科普宣傳活動。但科普專題講座同時參與人數較多,為保證活動效果,需充分策劃準備。活動需要與涉及的學校、政府、專家反復溝通,推演活動流程,確定活動實施方案,明確職責分工,準備宣傳資料。另外,還必須考慮制定了緊急情況預案,以應對有可能出現的非理性對待核電的特殊情況。
核電科普主題活動有序、有重點的開展,促使公眾對待核電從抵觸、害怕的情緒到主動認識、積極了解、理性思考的轉變。
3.4 優勢互補,多方合作,廣泛挖掘核電科普資源
中國目前除了各核電集團,還有很多學術團體、核行業單位和企業都在積極開展核科普宣傳工作,例如,中國核學會、四川核學會、四川省核技術應用協會、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通過對行業內核電科普資源的挖掘,多方合作,優勢互補,借助學術交流平臺和專業科普平臺,多渠道、多方合作開展核電科普活動。2015年中國核學會舉辦“核我探秘—核科學技術展覽”,筆者參與組織廠址所在市、縣、鄉民眾代表參觀學習,受眾層次多范圍廣。參觀者在中國核學會的專業布展與生動解說的核科普環境中,系統地了解核專業方向的知識和理論,從基礎核科學認知上消除了對核的恐懼和偏見。這樣整合雙方優勢,既發揮了核學會核電科普工作的專業性,也發揮了前期工作機構與地方的協調能力,實現核電科普資源整合,擴大了工作效果。
總而言之,在新形勢下內陸核電科普宣傳工作,要跟蹤核電發展形勢和變化,把握內陸核電發展脈搏,堅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工作原則,分析公眾對內陸核電的心理和熱點,發現核電科普工作的關鍵對象,結合各種核電科普資源,運用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用理性的態度引領公眾理性的認知,為內陸核電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公眾環境基礎。
參考文獻
[1]葉奇臻.新形勢下我國核電發展[J].中國工程院院士,2012-08-29.
[2]張卿.對我國民用核能公眾參與現狀的反思和建議[J].研究生法學,2014(2):82-92.
[3]潘自強,趙成昆,陳曉秋,等.我國內陸核電發展的環境風險可控性探析[J].環境保護,2014,42(11):10-14.
[4]張瀅.科普宣傳在核電建設中的作用[J].中國核電,2010,3(4):374-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