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我國宗教財產制度的功能、主體與權能

2016-07-18 19:49:52侯水平王明成
黨政研究 2016年4期
關鍵詞:主體

侯水平+王明成

〔摘要〕

構建我國宗教財產制度必須首先界定其目的和功能,進而明確宗教財產的內涵、主體及權能,其前提是科學認識宗教本質、目的與功能。宗教財產制度的“宗教目的”對國家、宗教團體和信徒等不同主體而言,有著訴求差異性;就不同類型財產而言,宗教目的有“直接性”和“間接性”差異,但統一于實現黨和國家的基本宗教政策中。

〔關鍵詞〕

宗教;宗教財產;制度規范;宗教組織;宗教團體;宗教政策

〔中圖分類號〕D63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16)04-0085-14

宗教信仰自由是黨和國家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和基本政策。①宗教不僅僅是一種主觀認識,一種信仰,也是一種客觀存在,有其“物質外殼”,〔1〕宗教財產是宗教存在與傳播的物質載體,是各宗教開展其宗教活動的物質基礎,沒有宗教財產就很難有宗教,實踐證明沒有宗教財產將導致“中央關于宗教工作的有關方針、政策不能切實貫徹”。②正因為如此,恢復、保護宗教財產成為“文革”后黨和國家踐行宗教信仰自由的重要舉措。但是,一方面就規制而言,我國對宗教財產的規范最初多針對實踐需要進行操作性規定,“以政策為主、法律為輔”;其后,盡管出臺了系列相關規定,但多散見于各種法律文件中,少有系統性、一般性的規定。即便有,也存在諸多問題。③另一方面,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實踐中出現了圍繞宗教財產的各種新問題及與之相關的亂象:從少林寺、法門寺的謀求上市到云南省玉溪市靈照寺方丈釋永修巨額“遺產”糾紛,〔2〕從高價“燒高香”到老板承包寺廟,從政府出資建廟宇宗教塑像搞“宗教搭臺,經濟唱戲”到一些不法之徒盜用宗教之名非法斂聚財產,無不折射出宗教財產制度在主體、客體、管理和權能規制上的不周全。因此,運用法律手段對宗教財產制度予以明確和規范,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文將通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存在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歷史等客觀事實,在認識我國宗教本質、目的與功能基礎上,就宗教財產制度的基本概念、功能、主體、權能等方面加以探討。

一、宗教本質與功能的界定

一切法律都是經由立法者價值取向截取的被規范對象的本質、規律的規范性反映,如果沒有確定且科學的宗教財產認知,就無法合理理解、規范宗教財產。不言而喻,宗教財產區別于其他財產的根本在于其宗教性,因此,離開對宗教本質和功能的界定,就沒有宗教財產的界定。

(一)宗教本質與功能的論爭

有學者指出,宗教的本質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關于宗教或宗教本質的定義已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而且還在“與日俱增”。〔3〕不過,關于宗教本質的爭議,主要集中在意識形態與客觀存在之別和宗教功能上。①

主張宗教本質是意識的,緣于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提出的“反映論”,即“一切宗教者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也即宗教本質是人的主觀意識對外在客觀事物的反映,歸屬于意識范疇,此種意識的特性是“超人間”的虛幻性。但有學者質疑道,宗教既是一種虛幻的信仰,一種“神”的觀念,同時也是一種現實的社會力量,有“物質外殼”,僅僅以“觀念為宗教的本質”是有失偏頗的;而且所謂“虛幻”有強烈的價值判斷,對有神論者來說很難接受。〔4〕要素本質論是在檢討宗教認識論和鴉片論過程中提出的。有觀點認為宗教本質觀即“宗教四要素說”: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宗教行為和宗教組織與制度,這四要素間存在一種由內而外的邏輯關系。〔5〕這里的“要素”著眼于客觀構成,

我們姑且稱之為一種客觀存在論。有觀點認為這一界定可能會更好地使人們把握宗教的本質,〔6〕突出了宗教的社會實體方面,是值得肯定的。〔7〕但反對者認為“要素說”只是對宗教特征的把握,而非定義宗教,〔8〕以此取代“反映論”會把關于本質的定義蛻變成抽象共性的定義,使突出本質關系的定義變成了沒有本質關系的抽象特征的總和,使體現馬克思主義批判宗教的立場變成了站在中央立場之上的所謂客觀的描述。〔9〕

宗教功能核心爭議圍繞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這一論斷展開。有的學者認為這一論斷是“宗教的根本屬性,科學地闡明了宗教的本質和社會作用”,〔10〕仍是馬克思主義在宗教問題上的全部世界觀基石,在社會主義社會并沒有過時。〔11〕但也有學者認為“宗教鴉片論”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宗教功能的比喻,不能將其視為對宗教本質的科學界定。〔12〕其意思是社會歷史不同,宗教功能就不同,社會主義時期宗教的作用不能用鴉片來說明。〔13〕此外,“目的論”者認為,宗教是人為的,故從行為目的著手,認為宗教是借助非現實力量,或用非現實的手段,去解決現實問題的社會現象。〔14〕但反對者認為此種“目的論”有將宗教泛化的嫌疑。〔15〕“關懷論”者認為,宗教是一種精神和終極關懷,〔16〕但有人認為這是從宗教文化學的角度對宗教進行研究,有其局限。〔17〕“交換論”者認為,“宗教是一種特殊形態的精神貨幣,宗教起源于人類為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需要所進行的人與異己力量之間的特殊的交換活動”,〔18〕即宗教有溝通人與異己力量的功能。

(二)宗教本質與功能的界定

考慮到宗教本質的經典著述及在當代的發展與核心影響,宗教意識形態與客觀存在問題和宗教功能問題是宗教本質中的根本性問題,鑒于本文目的,此處略去其他爭議的討論。

宗教本身是什么?《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認為,宗教是人類與上帝、諸神或者他們奉為神圣的任何對象,有時僅為超自然物之間的關系。一般都是由社會共有,通過神話、教義和儀式表達共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崇拜可以說是宗教最基本的要素,但道德行為正確的信仰和參與宗教組織等也是宗教生活的要素。〔19〕《漢語大辭典》稱宗教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也包括相應的崇拜活動。〔20〕其意是宗教有主觀意識性,同時有客觀性。對此更為詳盡的闡釋有《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它認為宗教是支配人們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虛幻的、顛倒的反映;信仰和傳播上述觀念的專門組織,是社會意識形式之一。發展成熟的宗教包括宗教信仰、組織、設施、教義、教規、儀式和專門的教職人員等。〔21〕可見,宗教本身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

正因為宗教是主觀與客觀的混合體,其本質也具有多重性。從主觀看,宗教是一種意識,一種關于人與超自然力關系的認識,其區別于其他意識的根本是信仰并且崇拜超自然力。物質決定意識,這種認識的物質基礎只有到宗教的每個發展階段的現成的物質世界中去尋,〔22〕當物質世界存在產生這種意識的條件時,宗教意識就存在,我們無法人為地強制消除。故鄧小平強調對于宗教,不能用行政命令辦法,〔23〕宗教最終走向消亡也必然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可能比階級和國家的消亡還要久遠。〔24〕從客觀看,宗教是規范體系和組織體系的統一,區別于其他規范體系和組織體系,在于其目的和功能是體現、踐行對超自然力的信仰和崇拜。

基于前述宗教本質的多重性和歷史性,宗教功能一則是就其本身內生的功能,二則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作用。信仰、崇拜超自然力量就教徒個體而言,宗教功能首先是心靈和精神的,是他們的一種精神和終極關懷。〔25〕這種關懷對教徒而言是神圣不可剝奪的,是其生存發展的理由和精神支持。就宗教組織及其運行而言,其根本功能是確保教徒信仰和崇拜超自然力,維系教徒共同的宗教文化、價值和體驗。宗教的歷史作用與其所處的具體歷史階段和條件相一致,是宗教內在功能作用于所在歷史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故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宗教有不同的作用。宗教在社會主義階段的作用有積極性也有消極性。〔26〕社會主義的宗教政策和法規科學性的標準就在于是否能夠引導宗教促進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經濟文化、社會和諧與社會進步。

二、宗教財產制度的目的與功能

(一)宗教財產制度的目的

從法律上看,依據《宗教事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宗教財產制度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范宗教事務管理。〔27〕從政策文件看,無論是《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還是系列落實、規范宗教財產的規定,宗教財產都是落實黨的宗教政策,使宗教活動正常化的重要物質條件。學界認為,保護宗教財產是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合法權利的一項重要內容,有利于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①是群眾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組織維持存在、運行的物質基礎。因此,宗教財產的目的在根本上是保障黨和國家宗教政策的貫徹實施。顯然,宗教財產的目的具有“服務于”宗教而不是服務于政治或者經濟的特性,即所謂“宗教性目的和用途”。

有觀點認為,宗教性目的和用途,是指該目的或所從事的行為帶有宗教性質,即“與宗教相關聯”;〔28〕或者“宗教”目的系指禮拜、葬禮、支持牧師、幫助貧窮的成員,等等。〔29〕不言而喻,宗教目的與宗教有關,意味從事拜佛、誦經、燒香、禮拜、祈禱、講經、講道、彌撒、受洗、受戒、封齋、過宗教節日、終傅、追思等等宗教活動,依法出售一定數量的宗教書刊、宗教用品和宗教藝術品等活動具有“宗教目的性”。但此種“帶有宗教性質”更多的是從宗教信徒或者組織“私人”角度觀察的,沒有涵蓋國家考慮。實際上任何財產制度都有國家的目的性,即不僅宗教主體對宗教財產有宗教目的,國家對宗教財產也有自己處理宗教事務的目的,而且前者必須符合后者的要求。例如,美國歷史上長期對宗教財產在標的、數量和處分上進行限制,這樣的宗教財產制度目的旨在國家試圖保障個人的宗教信仰自由。〔30〕

基于宗教涉及教徒、宗教組織和國家與社會,我們認為宗教財產制度的目的可以從三個層面考慮:一是教徒層面,宗教財產制度是為其信教、進行宗教活動的目的而存在的,但宗教財產并沒有保障普通信徒個人生存的目的(教職人員除外),因為信徒不僅僅是信教者而且是一般勞動者,有勞動生存的權利和義務。二是宗教組織層面,宗教財產制度的目的是為宗教存在、發展和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動提供物質條件。三是國家層面,承認、規范宗教財產是為了落實宗教政策、確保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宗教與社會和諧等,最終達到使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目的。

宗教財產制度的三重目的,從制度發生角度看,前二者屬于客觀實然基礎,是制定制度的事實依據,后者是主觀應然要求,是制定制度的價值依據。界定宗教財產所有權,應與國家的憲政政策、立法體例相適應,不能與現行法律體系相違。〔31〕因此,對宗教財產的目的國家有制度性規制權,這種規制權并不否認宗教主體符合憲法的宗教目的及其實現。從宗教本身存在、發展看,宗教財產制度的宗教目的可以分為直接宗教目的和間接宗教目的。宗教財產用于宗教活動本身體現了直接的宗教目的,用于非宗教活動卻系保障宗教活動所需時,體現的是間接的宗教目的。例如,宗教組織從事國家允許的一定經營活動,其本身不是宗教活動,但基于我國宗教的特征,國家實行自養政策,這種經營活動就間接服務于宗教主體的宗教目的。

(二)宗教財產制度的功能

在社會學領域,功能被用于描述制度、角色和規范均服務于目的的作用;〔32〕特定制度的功能是為實現特定制度目的所表現出來的特性和能力。宗教財產制度的國家、宗教組織和教徒的目的,都可以統一為保障黨和國家宗教政策與法律的實現,而宗教財產是宗教主體信教、進行宗教活動必要的物質基礎。因此,宗教財產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為宗教目的,具有能夠保障宗教主體對宗教財產占有、使用和收益的能力,對此,學界無爭議。但宗教財產是否有交易功能,則存有爭議:一是絕對禁止交易說,認為不能為營利和享受等其他目的使用。〔33〕二是有條件交易說,條件或者是經特定程序許可;〔34〕或者是投資活動、投資對象、收益目的限制。〔35〕此二者的依據均為宗教財產的存在目的和價值。三是認為應當承認宗教財產的存在具有某種意義的“營利性”;〔36〕甚至提出寺院經濟世俗化管理,要“宗教接受市場規律”。〔37〕

我們認為:其一,宗教財產制度的功能要賦予宗教主體依法對宗教財產進行占有、使用、收益的能力,原則上不得享有營利交易的能力。宗教本質上在于信仰、崇拜超自然力量并且通過外在物質踐行這一意識與精神,是滿足精神需要的行為,宗教財產是進行宗教精神消費的物質基礎,而不是獲得財富的生產資料。故立法層面應當保障宗教主體對宗教財產依法占有、使用和收益,同時堅持原則上宗教財產不得用于經營性活動。其二,賦予宗教主體對特定宗教財產進行營利交易的能力。因為從理論上看,制度功能是系列制度共同作用的結果。僅僅依據宗教財產的宗教用途或者目的就斷定其應該沒有營利功能,在認知上有失偏頗。從具體宗教政策看,我國廢除了宗教封建特權和壓迫剝削制度,實行宗教自辦自養政策,如果宗教捐贈是補充宗教財產的唯一來源,將很難保障宗教活動所需物質條件和教職人員的生活。因此,為保障宗教活動的正常進行和延續,宗教財產仍需要一定限度的交易權能,有保值增值的需要。從可行性看,宗教財產包括一般性宗教財產,這為宗教財產的交易提供了可能(詳見下文“宗教財產權限制”)。據此,宗教財產權能原則上不包括營利交易自由,但存在例外,這種例外的終極目的仍是服務于宗教目的,不得危及宗教活動本身。這一原則也為一些國家和地區采納,例如《俄羅斯民法典》第117條第1款規定“宗教團體是非營利組織。它們有權從事經營活動,但僅以為了達到其成立宗旨并且符合這些宗旨為限”〔38〕,奧地利1998年《關于宗教信仰團體的法人地位聯邦法律》也規定宗教團體獲得法人資格“收入和資金用于宗教目的(包括福利和慈善)”〔39〕。

三、宗教財產的內涵

(一)宗教財產內涵的分歧

現行法規一般沒有宗教財產的抽象規定。如《條例》全部條文均沒有何謂“宗教財產”的規定。地方層面的28件法規明確宗教財產定義的7件,主體上有規定為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的,如廣東省、江蘇省、武漢市、浙江省;有規定為宗教組織的,如湖南省、上海市;有規定為是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的,如四川省。財產權利類型上,地方立法是一致的,均包括所有的財產和管理、使用的財產。財產客體上,大體一致,且都有“其他合法財產”兜底。

學者大多著述說明了宗教財產包括哪些范圍,但回避其內涵。〔40〕宗教財產定義有功能定義和非功能定義。前者如宗教財產是宗教性財產,是指為宗教性目的而使用的財產,〔41〕或者宗教財產是廣大信教群眾進行正常宗教活動以及宗教團體和宗教教職人員實現經濟自養的物質保障。〔42〕這一定義的特點在于明確宗教財產的功能為保障宗教活動,服務于宗教目的,且因為要保障“信徒”的宗教活動,故其宗教財產可能包括信徒自己的財產;但它們忽視了宗教財產法律上的歸屬。后者認為是宗教法人所有或管理使用的建筑房產、土地、山林、草原及碑、塔、林、墓等宗教設施、法物、宗教收入、宗教捐贈及其所辦公益服務事業合法擁有的財產和收益。〔43〕這一定義的特色在于明確了財產主體和客體,但其主體限定為宗教法人,排除非法人主體享有宗教財產的可能,并且沒有界定宗教財產的功能,對宗教財產的使用留下爭議。

(二)宗教財產內涵的界定

我們認為定義宗教財產應當將功能定義和主體定義結合。因為,一方面,馬克思說:“財富的本質就在于財富的主體的存在。”〔44〕因此,定義宗教財產必須界定其主體。宗教本身是主客觀的統一,宗教主觀方面不可能成為財產的主體,只有作為人的宗教徒及其相關組織才可能成為宗教財產的主體;況且,“為宗教目的”不僅僅是國家對宗教財產目的的限制,也是宗教本身的特性使然——一般財產主體(如自然人、集體、國家)在市場條件下并沒有本質不同,但宗教主體卻是一種特殊主體,從宗教本質看不是市場主體,本身是基于歷史和現實原因需要為宗教目的而存在的主體。基于宗教的本質,宗教財產的本質在于其所負擔的宗教性目的,以及由此宗教性目的所決定的宗教性用途。〔45〕正是宗教財產主體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目的性。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夠因此認為僅僅采取主體定義就足以。因為宗教主體角度下的宗教目的是通過宗教自律完成,并不在客觀上使宗教財產必然限于宗教目的,還需他律。宗教在主觀上與國家指導思想的認識論矛盾,客觀上存在消極影響的可能,政策法律允許其存在是歷史和現實原因的要求。因此,可以認為這種存在是限制性的,限制于信徒與宗教組織的宗教目的范圍之類。國家賦予宗教主體以財產權利也應該限于宗教目的范圍之類。因此,定義宗教財產還應該明示其實為宗教目的而在法律上存在的財產。

據此,我們認為宗教財產是為合法宗教目的,為宗教主體依法所有或使用的財產。這一定義明確了以下問題:一是宗教財產立法的目的在于保障合法(直接或者間接)宗教目的,宗教主體所有或使用的財產由法律規定,宗教主體使用其財產要符合法律規定。二是宗教財產是宗教主體所有或使用的財產,強調宗教主體所有的財產和非其所有但依法為其使用的財產均為宗教財產。

四、宗教財產的主體

關于宗教財產的主體在立法與學界均存在差異。如前所述,立法上的宗教財產主體有規定為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的,有規定為宗教組織的,也有規定為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和宗教活動場所的,但均不包括教徒個人和國家。在以往政策上,宗教財產的主體包括教會、私人、信教群眾集體,①或者宗教協會。②學界或者認為宗教財產的主體為宗教法人的,③也有為宗教團體、寺廟等宗教組織的,〔46〕還有原則上屬于宗教法人所有,但家用小廟的建筑物、香案、香爐等為使用廟宇者所有的觀點,〔47〕以及認為只能是寺院宮觀等財團法人而不能是宗教協會的。〔48〕結合前述分歧,我們認為需要討論的是私人和國家是否可以是宗教財產的主體?團體性宗教財產主體應該采用宗教團體、宗教法人還是宗教組織?是否應該法人化?

(一)私人與國家

私人是否成為宗教財產的主體差異,根源于對宗教財產的認識。我們認為宗教本質是信仰、崇拜超自然力量的精神和意識,及為踐行這一主觀需求的各種客觀存在與行為。離開信徒個人的信仰與崇拜就沒有宗教,并且信徒的宗教活動并非僅僅在宗教場所進行,客觀上存在依據教義和儀式在個人空間中進行的現象。信徒個體信仰、崇拜所需的法器、法物等無疑具有宗教目的性,應該歸屬于宗教財產的范疇。因此,不應該將信徒排斥在宗教財產主體的范圍之外。當然,由于宗教信仰自由,并且私人宗教財產屬于私人財產范疇,故立法上不應當超越對一般財產使用的限制,限制權利人行使權利。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在某些宗教中,宗教活動場所中的宗教目的性財產也可能歸屬個人所有,如藏傳佛教寺廟中的僧舍。教職人員為宗教目的,對組織所有或者占有的財產,依據宗教教義、教規及其職責,享有占有、使用的權利,此為宗教組織成員的成員權。

我國國家本身不具有任何宗教性,不為宗教目的而所持有財產。在這一意義上,國家不是宗教財產的主體。但是宗教財產中存在僅僅為宗教主體使用、管理的財產,這些財產的所有者可能是國家,如國家所有授權宗教主體使用、管理的文物。在這一意義上,國家可以成為宗教財產這一客體對象的主體。為免“官辦宗教”的嫌疑,同時又保護國家對特定宗教財產的權益,立法上可以不采用“宗教財產”這一概念,而直接采用“文物”概念。

(二)宗教團體、宗教法人與宗教組織

1.概念分析

①例如蒲城孫鎮基督教會的土地使用權登記中,使用權類型、終止時間、記載權源的事由,均為空白。

②國務院批轉宗教事務局、國家建委等單位《關于落實宗教團體房產政策等問題的報告》,1980年7月16日。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批復的1980年11月11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上海市宗教事務局《關于寺廟、道觀等房屋產權歸屬問題的請示報告》。

宗教團體是一個法律概念。《民法通則》第77條規定“社會團體包括宗教團體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而在《條例》中,宗教團體的成立、變更和注銷,應當依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登記。因此,宗教團體是依法登記設立的社會團體。社會團體是公民自愿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應當具備法人條件。據此,宗教團體具有如下法律特征:一是宗教團體是法人,可以稱為宗教法人,具有法人的一般法律特征;二是宗教團體是以會員(信徒或者其組織單位)為基礎設立的,是社團法人,而不是財團法人,會員享有系列會員權。三是宗教團體是非營利法人,此為大多數國家的通例。

宗教法人沒有在我國法規中出現,是一個法學概念,而且學界少有相關定義,似乎它是不言自明的。日本的《宗教法人法》第2條規定 “宗教法人,是以宣揚宗教教義,舉行儀式,以及教化信徒為其主要目的”;〔49〕《德國巴伐利亞邦財團法》第29條第1款規定,“本法所稱之教會財團,是指專門或主要服務于天主教、路德新教或新教改革派之宗教目的……的財團”;《美國非營利法人示范法》第17.07條有“主要或者只是為了宗教目的而組建的任何法人是宗教法人”的規定。〔50〕因此,宗教法人是為了或者主要是為了宗教目的而依法成立的法人。在大陸法系,法人有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之分,前者存在的基礎是會員或者社員,存在社員權;后者存在的基礎是財產,沒有社員權。宗教法人從各國與地區規定看實際上有規定為社團法人的,如日本、俄羅斯;也有規定為財團法人的,如德國;也有兼有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的,如臺灣地區。〔51〕由此,我國宗教團體當屬于宗教法人之一,是社團性宗教法人。

應當注意的是,我國有“宗教活動場所”的法律概念,但國家層面的法規對其沒有內涵定義,也沒有明示法律主體地位的性質。地方宗教事務條例之類的法規,多規定其為“信教公民開展宗教活動的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及其他固定處所”之類,但有其差異:一是絕大多數有“依法設立和登記”的限制,如:廣東、湖南、吉林和上海等省市的宗教事務條例,但部分省市沒有該限制,如北京、河北等;二是只有少數省市明確宗教活動場所取得民事主體資格,可以參加民事活動,如湖南省,但沒有界定該資格是否為法人。依據《條例》第12條“信教公民的集體宗教活動,一般應當在經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內舉行”,對此,是否可以認為:首先允許存在沒有經過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其次允許個體宗教活動,并且不在宗教活動場所進行。我們認為,結合《條例》第22條關于在宗教活動場所外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的規定,第20條非宗教活動場所不得組織、舉行宗教活動的規定及第43條禁止擅自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的規定,可以認為宗教活動場所均應依法申請批準設立,沒有“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是不合法的。在宗教活動場所外不得組織、舉行宗教活動,但并不禁止個人宗教活動,這本身是符合宗教信仰基礎為個體信仰特征的。因此,宗教活動場所在現行規則中,不等于宗教法人,也不屬于宗教團體;在事實層面,宗教活動場所只是宗教組織中的一類。但在理論上,學者通說認為應該將宗教活動場所定位、設計為宗教法人。〔52〕

①日本《宗教法人法》第一條規定,本法律為宗教團體就其禮拜用的設施以及所有財產予以維持運用,使其達成業務及事業之管理,賦予宗教團體在法律上的能力為目的。(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研究中心編:《國外宗教法規匯編》〔Z〕,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32頁);《俄羅斯民法典》第48條第3款規定“社會團體和宗教團體(聯合組織)……屬于其發起人(參加人)對之不享有財產權利的法人”(黃道秀、李永軍、郡一美譯:《俄羅斯民法典》〔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第25頁)。此二者均規定宗教法人基于社會團體,當屬社團法人。臺灣地區宗教組織有依據《業務財團法人監督準則》、《監督寺廟條例》等相關法律登記為財團法人的,也有依據民法和《人民團體法》登記為社團法人。(嘎瑪德吉: 《論宗教團體的主體地位》〔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宗教組織”一語在我國眾多相關政策文件中大量存在,如《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其主要用該詞表示宗教群體;而在有的文件中則交替使用宗教團體與宗教組織,如《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狀況》(2010年)。在國家層面的法規中則不見該用語,但在地方法規中有宗教組織一詞。其多用以定義宗教團體、表明宗教團體屬于宗教組織,如安徽省的相關立法;也有用以規定設立宗教活動場所、設置宗教設施和舉行宗教活動的主體須是宗教組織的,如廣東省的相關立法。但其共性均是不對宗教組織進行定義。在宗教學上,宗教組織被認為是宗教信仰者在其中過宗教生活、進行宗教活動的機構、團體、社會或其他形式的群體,①或者是宗教群體內宗教徒的相互結合及其結構,是在特定的宗教目標下構成的完成特定宗教任務的專門性集團,它包括宗教徒在其中進行宗教活動的機構、團體、會社、社區及其他形式的團體。〔53〕有學者將宗教組織分為三類:一類為各種宗教及其教派,二類為各種宗教活動的場所,三類為各種宗教協會和宗教性社會團體。〔54〕顯然,宗教組織是以宗教徒為人的必要(但非充分)要素構成的、以宗教目標為目的的一個外延及其廣泛的群體概念,遠遠大于宗教團體、宗教法人以及宗教活動場所的概念。

2.依法登記的宗教組織是宗教財產主體

有觀點認為宗教財產屬于宗教團體、寺廟等宗教組織。〔55〕對此,我們認為宗教財產并不全部屬于宗教組織,因為依據“宗教財產是為合法宗教目的,為宗教主體依法所有或使用的財產”的定義,宗教徒個人也有宗教財產,是該財產的主體;從對宗教財產客體的權利看,也存在國家的權利。因此,說宗教財產屬于宗教組織實際上否定了個人和國家成為宗教財產主體的可能和實際。如前所述,我國宗教組織概念的外延大于宗教團體、宗教法人或者宗教活動場所,無論是宗教團體還是宗教活動場所都只是團體性宗教主體的一種類型,不能夠用作團體性宗教主體的屬概念;宗教法人不能夠涵蓋法律上的“其他組織”,而與宗教法人對應的其他宗教組織,我們認為不僅實然上存在且應然上也當存在(詳見下一段落)。因此,介于個人與國家之間的組織作為宗教財產的主體,應當采用“宗教組織”這一概念。應當指出的是,非宗教團體和非宗教活動場所,依據國家規定不得組織、舉行宗教活動,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獻。這實際上意味在空間上看,進行宗教活動的非宗教活動場所就是信徒的私人空間;從成員看,多個信徒進行宗教活動至多也只是私人性質的;從程序看,沒有依法登記為組織,不能形成對外的獨立主體。因此,這種事實上的“宗教組織”實際上在法律上并不具有組織性,應該視為信徒個人行為,其占有、使用的宗教財產應當理解為個人財產,適用民事一般規則。故,宗教財產的團體性主體只能夠是依法登記取得相應法律主體資格的宗教組織,包括但不限于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等。

宗教財產的團體性主體是宗教組織,那么,該組織是否是法人?是否應該是法人?宗教團體具有法人資格,自無疑問,但法規沒有明示宗教活動場所是法人。從立法看,“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是《民法通則》規定的法人條件,但《宗教活動場所設立審批和登記管理辦法》規定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的條件沒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這不意味宗教活動場所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意味宗教活動場所可以選擇成立為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從實然看,并非所有宗教組織都登記為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其他非法人的宗教組織客觀上存在著。從其他國家或者地區立法看,俄羅斯的宗教團體是非營利社團類的宗教法人;美國和英國宗教團體可以是非營利法人,也可以不是;日本宗教團體有宗教法人、一般法人和非法人團體。我國臺灣地區的佛教團體為財團法人。由此可見,世界主要國家或者地區大都采取雙軌制,由宗教團體選擇。我們認為,考慮到宗教活動場所規模存在很大差異,對教職人員很少、宗教財產規模也小的,強制其登記為法人沒有實際意義,徒添行為成本。故可以按照分類管理的思路,采取“附條件的強制法人制”和“非法人制”并存模式。所謂“附條件的強制法人制”是宗教活動場所滿足一定條件的,就必須進行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讓其取得法人資格。登記時的附加條件是教職人員人數或者財產規模達到某一標準以上。目的是讓一批資產規模大,經營活動范圍廣、類型多、收入多、影響大、財務管理復雜、示范性強的宗教活動場所,可以依法進行管理。而未達到上述標準的宗教活動場所,可以采用非法人制,通過加強內部財務管理來進行規范。

有觀點認為妥當的做法是一切宗教財產,包括房產在內,都屬于作為財團法人的寺廟宮觀所有,反對宗教團體成為宗教財產的主體。〔56〕其理由是它違背了信教群眾捐獻財產給心中的“神”而非“信徒”組織的宗教協會之心愿;各宗教信條皆規定僧眾道徒等不能成為宗教財產的所有人;宗教協會按地區劃分為許多層次級別,把宗教財產劃歸哪一級別也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57〕我們認為,宗教協會在我國是客觀存在的重要的宗教組織,在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法規中也予以承認,客觀上也有為宗教目的的財產,不能不予以保護。至于反對者的理由,我們認為是不成立的:一是沒有法律禁止宗教協會成為宗教捐贈的主體;二是信徒本身不能夠擁有宗教財產,這一命題是不成立的,因為作為宗教信徒個人當然對自己用于宗教目的的財產享有財產權,而對宗教團體的宗教財產,按宗教團體制度本來就不屬于信徒個人;三是宗教協會的層級性,需要的只是厘清產權。史尚寬先生曾指出,“兼有社團和財團之性質者,例如寺院、教會、修道院、宗教、教團等宗教法人”,實際上也認為宗教團體是宗教財產的主體。另一方面,從國外立法看,很多國家均承認宗教團體而不限于宗教活動場所是宗教財產主體。例如,《俄羅斯民法典》、奧地利《關于宗教信仰團體的法人地位聯邦法律》以及日本《宗教法人法》等均承認宗教協會、教會、教團之類的宗教團體是宗教主體,自然享有宗教財產權。因此,宗教團體作為宗教法人應當享有相應法人財產權。

3.財產視角下的宗教組織與教職人員

我國宗教組織與教職人員的財產關系是不明確的,這引起了一些棘手的糾紛,如釋永修“遺產”糾紛。〔58〕在法律上,這種關系是明確的,即宗教組織與其“從業人員”即教職人員,是兩個獨立的主體。因此,理論上,宗教組織的財產與教職人員的財產是分離的。教職人員首先是公民,享有擁有個人財產的權利,入職前所有的財產自然為其個人財產。入職后,一方面,一些宗教按其教義,可以擁有個人財產,如基督教;另一方面,作為公民享有物質幫助權,依據《關于進一步解決宗教教職人員社會保障問題的通知》,在很多地方,國家均對符合條件的教職人員予以基本生活保障。因此,教職人員依據法律法規、國家政策和宗教教義是可以享有相關個人財產權的。宗教組織與教職人員的財產關系根本的問題是教職人員主持、從事教務活動如宗教典籍整理、進行宗教文化研究等取得的收益究竟歸誰?

教職人員非因宗教活動而獲得他人捐贈,其性質如同一般民事贈與,當屬個人所有,但依據其宗教教義、教規和習慣,應該為宗教主體所有的除外。依據《條例》第22條“非宗教團體、非宗教活動場所……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獻”,教職人員基于提供宗教服務接受的捐贈,盡管捐贈人明示為教職人員個人所有,但也應該納入宗教主體的財產。據此,教職人員從事服務于信徒的宗教活動獲得的收入,首先應該推定為教職人員所屬的宗教組織所有,不論教職人員的活動是否在宗教組織的場所之內。其次,對某些宗教的傳統——教職人員應信徒要求到其家中或者指定場所開展宗教儀式取得的收入,不能夠認為教職人員有權獲得宗教性捐贈財產,而應理解為宗教組織依據其宗教教義、教規及傳統對該收益進行再分配,在內部納入教職人員個人財產。其合理性在于:其一,法律并不禁止宗教組織就其財產在內部進行分配,只要該分配不違反宗教組織的宗教目的;其二,宗教信仰自由系以宗教教職人員的生存為主體條件的,宗教組織進行此種分配,在必要限度內,是符合宗教信仰自由精神的;其三,從宗教教職人員生活現狀看,以藏傳佛教寺廟為例,70%的寺廟僧尼生活比較困難,為維持僧尼生存與發展,確有必要確認宗教組織的此種分配的合法性、正當性。其有效性需要:其一,應該有宗教教義、教規或者傳統的支持,才能夠視為宗教主體的分配結果;其二,宗教組織分配宗教性收入,應當有明確的規則,且符合公平原則;其三,宗教組織明示或者默示進行宗教性收入分配,應當尊重布施者意愿。教職人員如果在宗教主體主持下,專職從事宗教典籍、文獻的整理、編撰、研究,并由宗教主體承擔責任,則其作品歸宗教主體所有;在自行完成宗教主體安排的工作任務中所創作作品,系職務作品,如果主要是利用宗教主體的物質技術條件進行創作的或者依據合同約定屬于宗教主體的,其版權屬于宗教主體。需特別強調的是,宗教教義、教規或者傳統對特定作品的歸屬有規定的,我們認為應該尊重該規定。

五、宗教財產權〔59〕權能限制

(一)邏輯起點

法人對其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宗教法人財產權亦不例外。考慮到民事中“法不禁止即為權利”的準則,立法上沒有必要規定宗教財產權利的外延,而應當規定的是各種限制。其一,按通說,民事權利應當具有如下特征:權利內容為法律上的自由,權利的目標是權利人特定利益的實現或者維持。〔60〕因此,權利是主體追求的利益與國家許可的利益的協調,民事權利總存在國家的限制。其二,宗教財產主體的意志與國家的意志構成宗教財產權利的二個維度,宗教財產是為合法宗教目的,為宗教主體依法所有或使用的財產。因此,“宗教目的”性是財產主體占有、使用、處分財產的依據,也是宗教財產權能限制的依據。故因宗教財產的宗教性,其各種財產權利及其管理應當受有別于一般財產權的限制。

如何認知和規范前述限制?首先,要依據宗教財產對宗教的作用將其區分為特有財產和一般財產。宗教特有財產是依據宗教教義、教規、儀式及傳統,直接用于宗教主體的宗教目的即用于踐行信仰、崇拜超自然力量的財產,主要包括廟宇及其殿堂、教職人員處所、神像、法器、寶物等宗教設施。日本寺院有“特別財產”之類,包括作為禮拜對象的有體物(主佛、畫像等)和法物,〔61〕而不包括不動產等。我們認為,凡是“直接”用于宗教主體的宗教目的的,都屬于宗教特有財產。實現國家層面的宗教目的所需的財產,并不當然構成宗教特有財產,例如對教職人員進行社會保障的財產;那些以營利為目的打造的各種“寺”與“廟”,就不應當視為可以據以進行宗教活動的宗教財產。宗教特有財產與宗教目的之間構成必要條件關系,沒有宗教特有財產就難以達成宗教目的。因此,對宗教特有財產應禁止進行民事流轉(但可以依法進行行政方式的流轉)或者嚴格限制民事處分,進而應進行登記,強化管理制度。宗教普通財產是宗教主體所有或使用的非為宗教特有、能夠進行交易的財產。這種財產脫離宗教主體并不必然危及宗教目的的實現,如宗教方面的收入、接受的捐獻以及各種經營方面的收入等,允許其民事流通,在流通中適用民事規則。其次,宗教財產從所有者角度看,有宗教主體占有使用的他主財產,也有歸其所有的自主財產,此二者權能自不相同。再者,權能限制可以分為實體限制和程序限制,實體限制是權利結構問題,程序限制是權利行使監管問題。故本文分類探討不同的宗教財產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的權能限制。

(二)宗教財產實體權利限制

1.他主宗教財產實體權利限制

他主宗教財產主要是國家為踐行宗教政策與法律將自己所有而交由宗教主體使用的財產,宗教主體于此沒有處分權自不待言。被授權宗教主體(以下稱“宗教主體”)為符合宗教法人的設立目的或者公益目的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非為該目的而占有、使用宗教財產,則法律應該禁止,因為宗教財產和宗教財產主體存在的理由就是實現宗教目的。

在第三人使用及因此的收益方面,由于他主宗教財產通常為宗教特有財產,如各種宗教文物,沒有民事交易性。因此,如果宗教主體非為宗教目的或者公益目的(如將國家所有的廟宇文物為災民提供避難場所)而將他主宗教財產交由第三人占有、使用,不論是否收益,均應該禁止。因為這有悖國家授權使用的精神,對教職人員為宗教目的使用他主宗教財產獲得的某種“收益”(如果有),應該理解為系對自己勞動報酬的合理補償,而不是緣于他主宗教財產的收益,但此種補償應該為宗教主體的規章所許可。

2.自主宗教財產實體權利限制

宗教財產的宗教目的性意味宗教財產交易不得危及宗教及宗教活動的維系;宗教及宗教活動的神圣性、不可褻瀆性,要求宗教財產交易不得害及宗教感情。因此,自主宗教特有財產原則上不得為經營目的由第三人占有、使用和收益,也不得直接用于經營行為。因為這些經營行為或者害及信徒正常的宗教活動或者褻瀆信徒的宗教情感或者可能導致宗教及宗教活動存續賴以存在的財產轉手。因此,寺廟教職人員的住所不得進行抵押、寺廟不得被他人承包經營、不得被捆綁上市等禁止性規定是恰當的。學者指出,現實中許多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過多涉入投資經營性活動,這違背了大多數財產捐獻者的意愿,不僅褻瀆了宗教教義、也損害了宗教組織的信用并侵犯了廣大信教群眾的利益。〔62〕對宗教特有財產的捐贈,如果受贈與人系國家或者代表國家的機構,且捐贈人仍舊對該財產享有永久使用權,那么,應當許可。因為受贈人的穩定性和國家信用可以保障宗教活動不因此種捐贈而難以維系。在使用、收益方面,宗教特有財產非為宗教目的或者公益目的為他人無償或者有償占有、使用,盡管不危及宗教財產的存續,但法律應該禁止,因為其與宗教特有財產的功能相悖,有害宗教情感,也勢必影響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

宗教一般財產從功能看,其非為宗教及宗教活動維系不可或缺的財產。因此,宗教主體原則上對自主宗教一般財產具有與其他民事主體財產權類似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具有民法財產的流轉功能;從我國政策看,宗教自辦自養政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需要將宗教一般財產投入到市場中,達到財產增值與自養的目的。因此宗教主體可以就宗教一般財產進行各種交易。但此種交易不僅要適用一般民事主體同類交易的各種法定限制,同時還要進行特別限制。因為,宗教一般財產無限制地進行交易,一則可能害及宗教主體、教職人員開展宗教活動的基本保障,二則與捐贈人的意圖相悖,害及宗教情感。〔63〕因此,立法上,可以考慮限制宗教一般財產進行交易的比例和領域;明確其交易收益必須為宗教目的或者公益目的使用;尤其是強制各宗教主體通過自己的規程向廣大信眾明示其一般宗教財產是否可以用于交易以及交易的基本目的和原則,以尊重信眾的宗教情感和捐贈意愿。

顯然,宗教特有財產范圍的劃定是厘清宗教財產權利限制的核心問題。一般認為,宗教特有財產主要包括廟宇及其殿堂、教職人員處所、廟宇供奉的神像、宗教法器、寶物等宗教設施。我們認為,認定宗教特有財產可做如下考慮:一是財產本身是因為宗教而存在的財產,如廟宇及其殿堂、神像、法器、宗教寶物等,但按照宗教傳統和習慣可以銷售的宗教用品、藝術品和出版物等除外;二是直接用于宗教及宗教活動的其他財產,如用于宗教活動的房屋、構筑物及其附屬的教職人員生活用房等。三是宗教、宗教組織、宗教場所等特有的稱謂、名稱,如少林寺等。我們認為對前二者,包括所有者在內的任何人均不得進行交易(但按宗教教義、宗教傳統,為可以為個人所有的除外),因為此類財產關系宗教及宗教活動本身的存續。對宗教特有名稱、稱謂,歷史地與某種商品、服務相聯系,考慮到宗教文化的傳承,可以用于經營性冠名或者商標注冊,但基于宗教感情不得授權他人為經營目的而冠名使用;如果沒有歷史底蘊,則為宗教神圣性計,當禁止為商業使用。

(三)宗教財產監管制度的完善

我國對宗教法人財產的監管主體沒有統一規定。按一般法人財產內部監管和外部監管的模式,對宗教法人財產的監管也可以據此予以規制。

1.內部監管制度的完善

就一般宗教場所,我國法規、規章就宗教財產監管有關于管理組織與財務小組、會計、出納的運作與回避規定。管理組織對重大財產行為進行決策,包括重大支出、借或者貸款項、固定資產的出租、轉讓和報廢、轉讓無形資產等,同時規定管理組織應當由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本宗教規定的主持宗教活動的其他人員和設立地信教公民代表等組成。按《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管理組織有主要負責人和負責人的區分,前者對會計工作與資料負責,后者批準場所財務支出。在《藏傳佛教寺廟管理辦法》中,國家規定了管理組織的職權和民主管理原則、成員的系列條件、任期與變更、備案與審核。在地方立法上,一般省市也只原則性規定宗教場所管理組織進行民主管理,缺失其他規范,倒是河北省規定了管理組織的職責。按《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財務管理小組是管理組織領導、下設的財務管理組織,一般財務支出由其負責人簽字同意,報管理組織負責人審批。財務管理小組一般由本場所管理組織負責人、會計人員、出納人員等組成。因此,財務小組相當于法人的財務主管部門。可見,我國國家和地方對宗教活動場所財產的內部監管有框架性制度,包括民主管理、場所負責人與財務小組分級管理等,但卻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沒有規定管理組織一般性職權、職務設置與成員選任條件、程序和任期以及議事規則;二是沒有明確財務小組的組織機制,盡管小組受管理組織領導,但一般財務支出卻由管理組織負責人審批而該負責人也可以為財務小組負責人;三是沒有設置內部監察機構。

我們認為任何組織的正常運行都需要健全的制度,組織是由有著個人私欲的人代為行使的,權利制衡是必要的。首要的問題是這種制衡是約定的還是法定的,即國家是否應該強制實行這種制衡?鑒于宗教在主觀上是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崇拜,也包括教義、教規、教職人員、設施、儀式及組織等客觀存在,宗教的根本在于信仰;同時,宗教是一個復雜社會現象,不僅僅是信徒的事,也關系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和國家的統一與安全,也鑒于我國宗教財產問題一直沒有理順,存在各種消極現象,我們認為國家應對宗教財產內部監管體制予以強制規定,但不宜規定過多過細。強制宗教主體必須成立制衡機構分別行使決策、執行和監督權,如規定要設立宗教事務管理委員會(決策機構)、法定代表人和財務管理小組(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規定各機構的基本組織原則和行為規則,明確決策和監督機構由宗教主體的教職人員、信徒、相關機構如主管國家機構、相關居民代表及上級宗教主體(如有)的代表構成,實行民主管理與監督。其他具體程序和規范,均由宗教主體自行制定,報主管部門備案,向信徒與相關主體公示即可。

2.外部監管制度的完善

對宗教財產的外部監管,我國目前主要規定有財務制度備案、重大支出征求信徒公民意見、年度財務報告審查、財務收支情況和接受、使用捐贈情況公開及主要負責人和財務管理小組負責人離任財務審計等制度,〔64〕以及財務、會計、稅收主管部門的監管。①

①鑒于教徒的宗教財產實為個人財產,其權益當適用個人財產制度,故本章的宗教財產權除另有說明外,均指“宗教組織”的財產。

我們認為,外部監管包括國家行政監管、所有者監管和社會公眾監管。通過前述備案、審查和審計、稅收監管等制度進行行政監管是必要的,但不是周全的:審查和審計制度都是事后的,且周期長,不利于及時發現、解決問題;宗教主體設立有企事業單位(很多地方立法均已經許可),工商、稅務等職能部門對其監管發現可能害及宗教目的時,沒有糾錯機制。為此,我們認為有必要設立重大財務活動報宗教事務主管部門審批或者備案制度,針對不同的宗教財產及其不同性質的財產活動,分別采取審批制、備案制;建立其他國家職能部門在監管中發現宗教主體行為害及或者可能害及宗教目的時,與宗教事務主管部門進行信息溝通的制度。在所有者監管方面,我國立法沒有規定國家所有而由宗教主體占有、使用的財產如何行使所有者監督權的規定,有必要明確。在社會監督方面,財務公示和聽取信眾意見,沒有程序和責任規定,可以考慮強制宗教主體自行規定并予以備案和公示。

宗教財產的內部監管和外部監管是有機統一的,統一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使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目標中。外部監管主要完成國家強制監管事項,內部監管主要完成國家授權監管事項和宗教組織自由監管事項;外部監管要能夠成為內部監管的導向、保障,內部監管要能夠成為外部監管的深化、落實。只有創新制度,在具體規則中將二者融合,有機統一,才能夠完善宗教財產監管制度并且能夠有效執行。

六、余論

宗教財產制度涉及宗教本質、功能,涉及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有著復雜的歷史和現實狀況,本文僅僅是就其基本框架進行了些許探討,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明確,如宗教一般性財產交易的規制,宗教文物財產保護的投入、收益問題等。此為后話,倘本文能夠有益我國宗教財產制度的構建,足矣。

〔參考文獻〕

〔1〕〔5〕呂大吉.關于宗教本質問題的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1987,(5).

〔2〕 方丈遇害留下巨額遺產 引發家屬與寺廟爭奪糾紛〔EB/OL〕.http://www.ahtv.cn/news/jrgz/2012/06/2012-06-30863410.html.

〔3〕〔4〕〔7〕〔12〕〔15〕〔17〕徐艷玲,秦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術界關于宗教本質的論爭及其反思〔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6).

〔6〕王志軍.論馬克思的宗教批判〔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86.

〔8〕〔14〕李申.對宗教的“千慮”——兼評呂大吉教授的宗教“四要素說”〔J〕.哲學研究,1999,(10).

〔9〕席大民.恩格斯對宗教本質的揭示及其意義——對一種質疑的新質疑〔J〕.青海社會科學,2002,(5).

〔10〕張繼安.對“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這個論斷的初步理解〔J〕.世界宗教研究,1981,(2).

〔11〕呂大吉.正確認識宗教問題的科學指南:重讀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J〕.世界宗教研究,1981,(3).

〔13〕丁光訓,汪維藩.近幾年宗教研究上的若干突破〔J〕.江海學刊,1989,(2).

〔16〕〔25〕陳榮福.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675,680.

〔18〕趙志毅.宗教本質新論〔J〕.世界宗教研究,1995,(4).

〔19〕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譯,2011.2058.

〔20〕羅竹風.漢語大辭典:第3卷(下)〔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1355.

〔21〕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1270.

〔2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4.

〔23〕〔2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167,167.

〔24〕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2.371.

〔27〕〔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M〕.劭建東譯,法律出版社,2001.889.

〔28〕中國政法大學民法教研室.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講話〔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6.137.

〔29〕張建.宗教財產的所有權歸屬與目的性使用問題〔J〕.法學,2012,(6).

〔30〕〔31〕Sarah Barringer Gordon,“State v. Church: Limits on Church Power and Property from Disestablishment to the Civil Wa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Vol. 162,2013,pp.1-54.

〔32〕金炳華.哲學大辭典(分類修訂本)〔Z〕.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951.

〔33〕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Z〕,1-10卷〔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432.

〔34〕楊玉輝.宗教管理學〔M〕.人民出版社,2008.385-386.

〔35〕張建文.公產法視角下的宗教財產透視〔J〕.法律科學( 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6).

〔36〕梁迎修.我國宗教財產法律保護芻議.中國宗教,2008,(1).

〔37〕東噶倉·才讓加.藏族寺院經濟的發展模式及對策建議—兼析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協調的問題〔J〕.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

〔38〕周興維.四川藏區藏傳佛教寺院宗教經濟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2008,(8).

〔39〕〔60〕黃道秀,李永軍.俄羅斯民法典〔Z〕.邢一美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63,63.

〔40〕〔50〕〔62〕〔63〕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研究中心編.國外宗教法規匯編〔Z〕.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203,132,203,132.

〔41〕梁慧星.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 物權編〔M〕.第274條,法律出版社,2004.72;王利明.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M〕.第789條,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114.

〔42〕張建文.論侵害宗教財產目的性使用之法律救濟——以寺院為主要景點設立風景名勝區牟利的行為為視角〔J〕.法律科學,2011,(5).

〔43〕梁迎修.我國宗教財產法律保護芻議〔J〕.中國宗教,2008,(1).

〔44〕劉子平.中國宗教財產權問題探討〔EB/OL〕.http://www.foyuan.net/article-126914-1.html.

〔45〕 馬克思.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6.

〔46〕嘎瑪德吉.論宗教團體的主體地位〔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8.

〔47〕〔57〕王利明.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及說明〔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114,114.

〔48〕梁慧星.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 物權編〔M〕.第274條,法律出版社,2004.72.

〔49〕〔53〕孫憲忠.財團法人財產所有權和宗教財產歸屬問題〔J〕.中國法學,1991,(5).

〔51〕〔52〕金錦萍,葛云松.外國非營利組織法譯匯〔Z〕.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31,68.

〔54〕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347.

〔55〕時光,王嵐.宗教學引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131.

〔56〕王連合,華熱·多杰.宗教組織的內涵和外延——宗教組織財產所有權性質研究之一〔J〕.青海民族研究,2005,(4).

〔58〕 孫憲忠.財團法人財產所有權和宗教財產歸屬問題初探〔J〕.中國法學,1990,(4).

〔59〕 史尚寬.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43.

〔61〕劉斌.我國藏傳佛教財產歸屬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9.

〔64〕方丈留下400萬遺產 女兒起訴寺廟欲繼承被駁回〔EB/OL〕.http://news.sina.com.cn/s/2012-09- 25/080625246739.shtml.

【責任編輯:石本惠】

猜你喜歡
主體
一起多個違法主體和多種違法行為案件引發的思考
論碳審計主體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從“我”到“仲肯”——阿來小說中敘述主體的轉變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4
如何讓群眾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
今日農業(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6
何謂“主體間性”
領導文萃(2020年15期)2020-08-19 12:50:53
技術創新體系的5個主體
中國自行車(2018年9期)2018-10-13 06:17:10
中醫文獻是中醫寶庫的主體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懷舊風勁吹,80、90后成懷舊消費主體
金色年華(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2020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第一区| 99精品国产电影|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a毛片在线播放|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一级毛片|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69视频在线|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成人| 免费在线观看av|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亚洲人成高清|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色婷婷久久| 五月婷婷精品|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激情视频综合网|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国产毛片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欧美性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美乳|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88av在线|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99re经典视频在线|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亚洲看片网|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色香蕉影院| 亚洲—日韩aV在线|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19p|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思思99热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