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姜青峰 李珂 田玉偉 薛煥洲
(鄭州大學人民醫院 肝膽外科 河南 鄭州 450003)
?
手助腹腔鏡與腹腔鏡脾切斷流術對比研究
王帥姜青峰李珂田玉偉薛煥洲
(鄭州大學人民醫院 肝膽外科河南 鄭州450003)
【摘要】目的比較手助腹腔鏡脾切斷流(HALS)與全腹腔鏡脾切斷流術(LS)治療門脈高壓癥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85例門脈高壓患者臨床資料,分為HALS組31例和LS組54例,分析兩組患者術前的年齡、性別、肝硬化原因、肝功能分級、腹水、ALT、吲哚菁綠試驗、血紅蛋白及血小板計數,比較兩組術后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通氣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后住院天數、住院總費用、中轉開腹率。結果HALS組平均手術時間少于LS組、中轉率低于LS組(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通氣時間、術后血栓發生率住院總費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HALS與LS同樣具有安全、有效、微創、快速康復等特點,且HALS大大減少了手術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手助腹腔鏡;脾切斷流術;門脈高壓癥
肝硬化導致的門脈高壓癥是肝膽外科常見疾病[1],其中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而脾功能亢進造成的血小板減少,白細胞、血色素降低常使肝硬化患者有出血傾向,易于感染。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能有效控制出血及解除脾亢。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腹腔鏡脾切斷流手術(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已有較高的安全性,但手術時間較長。鄭州大學人民醫院在開展LS技術純熟后,又開展手助腹腔鏡脾切斷流術(hand assisted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HALS),本研究回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85例接受HALS、LS的門脈高壓患者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進、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患者85例,其中61例有出血(嘔血、黑便)病史,24例因口鼻黏膜出血、腹脹等肝硬化相關癥狀就診,肝硬化原因有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及特發性肝硬化。所有患者均由胃鏡證實食管胃底靜脈Ⅲ°曲張,紅色征陽性,術前肝功能評估肝功能Child A級44例,Child B級32例,且均行吲哚菁綠試驗。手術方式均由家屬知曉后自由選擇,手術均由同一治療小組完成,術前兩組患者各指標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手術方法
1.2.1術前準備改善患者肝功能,對Child B級患者積極給予保肝治療,糾正至Child A級,腹水患者給予補充蛋白、利尿治療,肝炎活動期患者積極抗病毒治療,有嚴重出血傾向者術前給予輸注血小板、冷沉淀等。

表1 兩組術前一般資料比較
1.2.2手術步驟HALS組: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取臍部為觀察孔,探視腹腔內情況,左側腹直肌切口7 cm,置入藍碟,為進手口,左側鎖骨中線平臍部、左側腋前線與臍上2橫指處分別置一12 mm Trocar,置入操作器械。術者左手經藍碟進入腹腔,右手持操作器械操作,助手持1器械協助維持張力以及暴露,向下牽拉胃,打開小網膜囊,在手的觸摸下找到脾動脈,并結扎,分離脾周圍韌帶后,逐步打開脾胃韌帶,結扎胃短靜脈,暴露脾蒂,用Hemlock行二級脾蒂分離或Endo-GIA行一級脾蒂斷離。由腹直肌切口處取出脾臟,再進行斷流手術,離斷大小彎側血管,至食管處,手牽拉食管,離斷食管支及高位食管支血管,使食管8 cm處于游離狀態。術畢脾胃置1腹腔引流從左側Trocar孔引出。LS組: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同樣取臍部為觀察孔,左側鎖骨中線平臍、左側腋前線臍上2橫指分別置入12 mm Trocar,右側鎖骨中線內、外側肋緣下分別置入5 mm Trocar,手術方法同前。
1.2.3術后治療患者術后均給予保肝治療;術后第2天開始根據腹腔引流管引流液顏色給予低分子肝素鈉,能進食后追加腸溶阿司匹林口服抗血小板治療,必要時追加雙嘧達莫片;術前肝功能欠佳者術后避免長鏈氨基酸,并及早給予抗肝昏迷治療;腹水量較大、白蛋白較低者,給予補充白蛋白、利尿治療,術后拔管前常規查引流液淀粉酶。
1.3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通氣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住院總費用中轉開腹率。
1.4數據統計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量資料用t檢驗,定性資料用χ2檢驗。
2結果
2.1手術情況85例手術均成功完成,其中4例中轉開腹,出現并發癥15例,其中門靜脈系血栓[3]12例,皮下氣腫1例,肝功能衰竭1例,胸腔積液1例,肝功能衰竭患者轉至消化內科行人工肝治療,后好轉康復出院;所有病例均無胰漏并發癥出現。
2.2手術指標兩組術中出血量、通氣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后住院天數、住院花費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HALS組手術時間少于LS組(P<0.01),中轉率低于LS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3討論
脾切斷流術是我國治療門脈高壓癥常用的手術方法[4],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已具有安全、有效、微創、快速康復等特點,并已成為主流與趨勢,而巨脾一度是我國腹腔鏡手術的禁忌證[5],現已有腹腔鏡巨脾切除的報道[6-7],說明巨脾、腹腔血管過度迂曲、壁薄、壓力高等時,腹腔鏡的手術實施困難,仍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關于脾切斷流:①肝功能Chlid C級患者避免手術。②脾臟的去留問題,在患者脾亢不明顯并且脾臟側枝循環形成較好時,有人認為脾切除會導致門靜脈壓力升高,并且能大大降低門靜脈血栓的形成。如果脾亢得不到解決,門脈壓力就得不到緩解,我們仍主張切脾治療。③在選擇性斷離與非選擇性斷離上,有人認為選擇性斷流得到了良好的效果[8]。為了降低出血的風險,達到良好的預防出血的效果,我們主張行非選擇性斷流。④進腹腔鏡后首先在胰腺上緣行脾動脈結扎,結扎脾動脈后脾臟會萎縮變小,降低手術難度,減少出血。⑤先處理脾胃韌帶及胃短靜脈,再行脾最下級的血管及韌帶,能良好的顯示脾蒂,根據顯露情況行二級脾蒂分開結扎,難以顯示者行Endo-GIA切割閉合,強行行二級脾蒂分開結扎可能會導致難以控制的出血及胰尾損傷。⑥遵循“先易后難,由淺入深,步步為營”的原則。
HALS的優勢:①左手進入腹腔后,能協助手術過程中組織的游離與視野的暴露;②手存在感官能準確把握各組織免受損傷,保證手術的安全性,并加快手術的進展,節省手術時間;③腹直肌7 cm大小的切口能幫助完成腔鏡下難以結扎的出血,并且在取出脾臟的過程中節省大量的手術時間。
在LS技術成熟的今天,HALS仍有其一定的意義,對于肝功能較差、手術時間不宜過長、腹腔粘連嚴重、巨脾等LS手術實施困難者,可選擇HALS。對于術中出現難以控制的出血,可經腹直肌7 cm的切口處止血,既降低了微創手術的中轉率,又保證了手術的安全性。青年醫師可根據自己和患者的情況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以使患者獲利最大化。
綜上,HALS具有和LS同樣微創條件的同時,能夠更安全、快速地完成手術,擴大微創手術的適應范圍,降低腔鏡手術的中轉率,同時HALS也可成為青年醫師學習LS的橋梁。
參考文獻
[1]Iwakiri Y,Groszmann R J.Pathophysiology of portal hypertension[J].Clinics in Liver Disease,2014,18(2):281-291.
[2]高柳青.上消化道出血的藥物治療[J].中國醫藥指南,2014,(11):384.
[3]吳婷婷,吳志勇.門靜脈高壓癥術后門靜脈血栓形成機制的新認識[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12,6(2):1-2.
[4]王永軍.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門脈高壓癥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62例臨床治療體會[J].中外醫療,2010,29(10):90-91.
[5]別平,陳健.腹腔鏡脾切除術[J].中華肝臟外科手術學電子雜志,2015,(3):142-145.
[6]張豫峰,孔德才,陳壬寅.腹腔鏡巨脾切除加斷流術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2,18(7):519-521.
[7]王釗,洪德飛,司亞卿.完全腹腔鏡脾切除斷流術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2,27(5):353-355.
[8]葉勇,馬金良,余繼海,等.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臨床應用探討[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5,(1):33-36.
通訊作者:薛煥洲,E-mail:240419121@qq.com。
【中圖分類號】R 657.3+4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6.014
(收稿日期:201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