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金海 魏林平 歐蘭珍 李根英 李成龍 葉軍
(龍川縣人民醫院 廣東 河源 517000)
?
不同手術方式治療重型、特重型顱腦損傷并小腦幕切跡疝效果比較
葉金海魏林平歐蘭珍李根英李成龍葉軍
(龍川縣人民醫院廣東 河源517000)
【摘要】目的對比分析不同手術方式治療重型、特重型顱腦損傷并小腦幕切跡疝的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龍川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2例重型、特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隨機分為A、B、C 3組,各34例,A組采用常規開顱減壓術治療,B組采用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減壓術聯合腦疝復位術治療,C組采用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減壓術聯合小腦幕裂孔切開術治療,比較3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A、B、C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61.76%、79.41%、88.23%,C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和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大腦后動脈梗死和應激性潰瘍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B組和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重型、特重型顱腦損傷合并小腦幕切跡疝患者更適合選擇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減壓術聯合小腦幕裂孔切開術治療。
【關鍵詞】重型、特重型顱腦損傷;小腦幕切跡疝;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減壓術;腦疝復位術;小腦幕裂孔切開術
部分重型、特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伴有小腦幕切跡疝,致殘率與死亡率較高,實施有效的手術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致殘率與死亡率,因此本研究選取龍川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2例重型、特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分析最適合該疾病類型的手術方式,具體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在龍川縣人民醫院治療的102例重型、特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A、B、C 3組,每組34例,A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15~61歲,平均(40.1±3.9)歲,車禍傷9例,砸傷7例,墜落傷8例,跌傷10例;B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16~62歲,平均(41.4±3.7)歲,車禍傷8例,砸傷9例,墜落傷7例,跌傷10例;C組男17例,女17例,年齡14~60歲,平均(39.7±3.6)歲,車禍傷10例,砸傷7例,墜落傷8例,跌傷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重型、特重型顱腦損傷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采用相同的處理方法,主要是給予患者吸氧、脫水以及止血等處理。
A組采用常規開顱減壓術治療,取手術切口,去骨瓣約8 cm×8 cm,將硬腦膜剪開,以達到減壓效果,清除血腫等插入引流管、縫合[1]。
B組采用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減壓術聯合腦疝復位術治療。手術過程中先在顴弓上耳屏1 cm處取1個切口,在頂部骨瓣旁,開正中線矢狀竇2~3 cm,按照“T”形將硬腦膜切開,徹底清除血腫,并繼續清除失活腦組織,將顳葉稍微抬起,如果因為腦腫脹不能完全抬起,需要將患者的部分顳下回組織切除并止血[2];探查時盡可能保留Labbe靜脈,但顳極橋靜脈需要做電凝處理,然后將其切斷。將患者的小腦幕裂孔及腦干充分暴露,實施腦疝復位術,完成骨瓣復位操作后,如果腦壓已變高能夠飄浮骨瓣,需立即縫合切口[3]。
C組行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減壓術聯合小腦幕裂孔切開術治療,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減壓術與B組相同。充分暴露小腦幕裂孔以及腦干,探查腦部,在可直視條件下,利用工具切開小腦幕裂孔緣2~3 cm,放出腦脊液,直至看見大腦后動脈,繼續探查,直至可見蛛網膜[4]。完成骨瓣復位后,患者腦壓變高,而且能夠飄浮骨瓣,即可縫合切口。
1.3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恢復良好;有效:治療后輕度殘疾或者重度殘疾;無效:治療后死亡。
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效果A組顯效14例,有效7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61.76%;B組顯效18例,有效9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79.41%;C組顯效20例,有效1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8.24%。C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A組和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并發癥A組大腦后動脈梗死和應激性潰瘍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B組和C組(P<0.05)。見表1。

表1 3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3討論
重型、特重型顱腦損傷合并小腦幕切跡疝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如果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治療,將病灶全部清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手術成功率。進行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時,骨瓣比較大,可以緩解部分橫向壓力,有助于實現小腦幕切跡疝復位,不必去骨瓣進行外減壓即能達到有效減壓的目的,同時不需要進行二次顱骨修補術,避免了顱骨缺損的問題;同時行腦疝復位或天幕裂孔切開,使中軸得到縱向減壓,兩者結合糾正了疝人組織向內下方的移位,立即直接解除了腦干及其周圍腦池、動眼神經、血管等的受壓[5]。改善了腦干血供,避免形成不可逆性損害,這對天幕裂孔疝的治療及預后很有意義。切開天幕裂孔需較大范圍及較長時間抬起腦組織或切除較多的腦組織,比單純腦疝復位的損傷大,但為腦干以后出現的水腫、腫脹預留了所需空間,且能迅速有效地使疝出的顳葉鉤回復位,松解了疝環,解除腦干及其周圍結構受壓移位翻,本研究的治療效果C組、B組優于A組,也證明了這一點。
綜上所述,重型、特重型顱腦損傷合并小腦幕切跡疝患者更適合選擇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減壓術聯合小腦幕裂孔切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黃育馳,張天益,潘梅英,等.腦疝復位天幕切開與常規手術治療重型腦外傷腦疝的臨床對照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10(11):60-62.
[2]劉希堯.重型顱腦損傷致腦疝的手術治療體會[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3,6(4):90-93.
[3]蔡學見,王玉海,陳錚立,等.重型特重型顱腦傷腦疝時應用天幕裂孔切開術的臨床研究(附89例報告)[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2,4(2):40-44.
[4]李海平.小腦幕切開術治療急性外傷性小腦幕裂孔疝[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4,4(1):140-143.
[5]李鑫,劉少波.小腦幕裂孔切開聯合大骨瓣減壓治療小腦幕切跡疝[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4, 1(2):110-112.
【中圖分類號】R 651.1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6.035
(收稿日期:2015-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