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權縣生態經濟型林業發展模式思考
摘要:生態經濟型林業是發展現代林業的重要內容,本文以建設樹種豐富、林分穩定、效益突出的森林生態系統為切入點,分析了生態經濟型林業的發展模式和對策。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型林業,改善山區生態環境,是協調城鄉發展、實現山川秀美和林農脫貧致富的緊迫任務。
關鍵詞:生態經濟型林業;發展模式
左權縣屬于晉中市太行山綠化重點縣,多年來,按照太行山綠化工程建設性質要求開展造林綠化,80%以上林木為防護林樹種,經濟林面積不足20%。而且,防護林樹種主要以油松、側柏為主,隨著工程建設的不斷深入,油松、側柏純林面積過大,林分極不穩定的現象已經突顯,病蟲害、火災頻繁發生。針對目前現狀,圍繞現代林業發展目標,特提出建設生態經濟型林業發展思路。通過加大混交造林的比例,豐富造林樹種,建立穩定的林分結構,是實現山川秀美和林農脫貧致富的需要。
以生態經濟學理論為指導,以生態經濟溝和莊園經濟建設為方向,突出干旱陽坡旱生樹種生態型建設,陰坡地帶兼用樹種生態經濟型配置和耕地地埂生物化經濟型布局,實現生態、經濟效益緊密結合,社會效益的全方位發揮,使左權縣成為石質山區生態經濟型林業建設樣板縣。
堅持山、丘、溝、村統一規劃的原則;堅持生態優先,經濟兼顧的原則;堅持鄉土樹種為主,適當引進外地良種的原則;堅持科技興林,優質服務,突出實用技術推廣與專業隊伍建設緊密結合的原則;堅持造林為主、改造并舉,突出低產低效林改造與專業隊伍建設結合的原則;堅持基地建設為主、開發并舉,突出種植、加工、貯藏、銷售各個環節緊密結合的原則;堅持最大限度保護現有植被和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相一致的原則。
3.1總體布局。山體上部大多屬于石質山區和丘陵區,立地條件比較差,以營造防護林為主,采用混交造林方式進行多樹種配置,形成多景觀復層林結構,建設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山體下部大多屬于丘陵區和農田,立地條件較好,以營造經濟林為主,采用地埂經濟林模式,達到農林復合經營,提高單位面積經營效益。村莊外圍有兩種地貌類型,一是山區,以建設農民公園為抓手,打造生態良好的優美居住環境;二是平原,以建設片林、寬林帶、育苗為抓手,建設速生豐產林,增加農民收入。村莊以建設園林村為主,適當配置小景點和文化廣場,以豐富村民生活,提高村民生活質量。
3.2開發模式
3.2.1生態經濟溝整體開發模式。采用“山上防護林、山腰經濟林、山下育苗地、溝坎高產田”形式。①山上防護林營造模式。針闊結合,建立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充分發揮森林生態效益。②山地兼用樹種開發模式。加大山桃、山杏、元寶楓、山核桃等兼用樹種混交造林的配置比例,逐步實現防護林工程經濟化,不斷提高林業經濟效益。③旱地農林復合經營模式。這是干果經濟林發展的一種主要模式,包括地埂花椒、柿子、沙棘和埝埂核桃兩種類型。④山地農林復合經營模式。以核桃經濟林為主,主要包括核桃園區建設,花椒、柿子等與糧食間作兩種類型。⑤林藥間作開發模式。把連翹、金銀花等藥用樹種作為主要的混交伴生樹種,實行連翹、金銀花與油松、側柏等混交,不僅能提高林分穩定性,而且能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⑥庭院經濟開發模式。太行山區農民的庭院比較大,房前屋后空隙比較多,充分利用庭院空隙地進行各種經濟樹木的栽植,可以起到美化庭院、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⑦河灘豐產林與育苗基地開發模式。選擇地勢平坦、灌溉便利的地塊大力發展楊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提高林業經濟效益;并加快育苗基地建設,滿足本縣及周邊縣工程建設的需要。⑧村莊園林化開發模式。隨著農村經濟的繁榮和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解決溫飽的農民渴望一種質量較高、休閑的生活方式。因此,在經濟基礎好、條件允許的村莊建設一批農民公園,繁榮森林文化,豐富農民精神生活。
3.2.2莊園經濟開發模式。突出發揮生態莊園經濟在推進生態經濟型林業建設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莊園經濟,著力培植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重點培植1~3個年加工量在10 000 t以上的核桃精深加工企業,是實現核桃產業乃至整個林業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最佳途徑。左權縣山區氣候獨特,光照充足,具有培育經濟林產品得天獨厚的優勢。左權縣是太行山區核桃的主產區,但是由于林業產業化發展滯后,山區和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還沒有很好的轉化為經濟優勢。因此,左權縣須以莊園經濟開發為帶動,把山區資源優勢和林業產業優勢結合起來,積極培育以核桃為主,板栗、花椒、柿子為輔的干果經濟林產業,著力提高經濟效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這種“以莊園建基地,以基地連企業,以企業拓市場,以市場促產業,以產業增效益”的發展模式,對建設生態經濟型林業產業體系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3.2.3樹種搭配模式。①石質山區。石質山區是左權縣造林立地條件的主要類型,也是造林難度大的地區。宜采用兩種模式:一是喬喬混交,主要是側柏與元寶楓、刺槐、火炬或遼東櫟混交造林,混交方式以塊狀或帶狀為主,密度每畝110株;二是喬灌混交,主要以側柏與山桃、側柏與山杏、側柏與山皂角、側柏與金銀花混交為主,混交方式以不規則塊狀混交為主。②土石山區。土石山區是左權縣造林較好的立地條件,主要模式為喬喬混交型,是以油松與遼東櫟、油松與刺槐、油松與元寶楓、油松與山楊等進行帶狀或塊狀混交模式。喬灌混交模式是以油松與醋柳、油松與山桃、油松與山杏、油松與刺玫、油松與黃櫨、油松與沙棘等進行混交,每畝220株。封育補植型模式是對現有的低效防護林進行補植,達到灌中補喬,喬中補灌,喬灌結合、林分增效的目的。③丘陵區。丘陵區在左權縣分布較多,立地條件最好,主要以經濟林基地建設為主,樹種以核桃為主,以板栗、花椒、柿子等為輔。
用生態經濟型林業發展理念做指導,“科學規劃理思路,優質服務強管理、科技攻關增潛力、加工增值出效益”,達到山、丘、溝、灘、村、路綜合治理,體現整體效果;用打造生態經濟型林業大縣的要求武裝管理林業部門和技術人員,達到管理信息化,施工科學化,體現工程建設的質量和效益;用生態經濟型莊園的典型示范帶動全社會參與,達到工程建設機制的不斷豐富和完善,體現工程建設的全民性。
4.1科學規劃。近幾年來,左權縣的造林綠化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距打造生態經濟型樣板縣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主要問題是缺乏一個科學合理的規劃,發展目標不太明確,多、亂、雜現象仍然存在,制約著生態經濟型林業的發展,所以盡快編制全縣生態經濟型林業發展規劃已成為當務之急。
4.2突出攻關。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支撐,加大對主要樹種育苗、造林、管理等方面有關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科學引進造林新品種,適地適樹更換造林樹種,調整成最佳林種結構,合理區劃界定公益林生態體系和商品林建設基地的布局,使生態經濟型林業發展建立在科學客觀的基礎上。
4.3全面管理。以縣、鄉鎮、村、林業基地企業、林業專業合作社及林業大戶為管理、建設經營的主體,層層落實管理目標,建設經營任務責任制,簽訂承包和完成造林綠化、發展林業產業經濟工作目標任務責任書,保證責任到人,任務到地塊,發展到項目;強化經濟林管理技術培訓,擴大管理人員隊伍,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全面提升經濟林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林效益。形成林地總量不減少,林業用途不改變,從經營林業產業中要效益的局面。
4.4優化服務。以政策扶持和項目投資為依托,靠全社會力量,全民參加造林綠化,人人關注參與林業產業經濟發展;充實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建立以核桃為主的干果經濟林技術管理團隊,優化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水平,為生態型林業建設打好打牢基礎;充分發揮基地、大戶帶動經營的輔射作用,真正形成“企業帶農戶,農戶建基地”的格局,由點及面順勢推動林業產業發展。
030600山西省晉中市林業局賀迎春
030600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林業局李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