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草劑田間藥效試驗報告
通過試驗篩選出對當地麥田雜草防效好、對小麥安全性高的除草劑品種,為生產上雜草防除提供依據,為草害防治輪換用藥提供參考。
2.1試驗對象。供試小麥品種為滄麥119;目標雜草包括播娘蒿、薺菜、藜、麥家公、麥瓶草、萹蓄、豬殃殃、繁縷、田旋花、雀麥、看麥娘、野燕麥、節節麥。
2.2試驗地條件。試驗地點在涿州市百尺竿鄉兩河村,試驗田小麥面積845 m2,土地平坦,土壤類型為潮土,土壤質地為沙壤土,肥力較高,有機質含量23.65,土壤pH值8.11,10 cm土壤濕度(水重/干土重)9.8/43.7,20 cm土壤濕度(水重/干土重)8.0/41,有機肥多。前茬是春玉米,沒有進行秸稈還田。
2.3田間管理。每畝播種量22.5 kg,施入有機肥1 000 kg,每畝30 kg二銨做底肥。2013年10月5日播種,10月8日澆一次蒙頭水,10月30日進行除草劑秋季試驗,12月2日澆一次凍水。
2.4施藥方法
2.4.1施藥器械。采用背負式工農-16型噴霧器,單個扇形噴頭,操作壓力0.3~0.4 MPa,噴孔口徑0.8 mm,藥液用量為675 kg/hm2。施藥選擇天氣晴朗時進行,確保用藥后24 h不遇降水,噴藥時避免霧滴飄移影響。
2.4.2施藥時間和次數。第一次施藥時間是2013 年10月30日下午1:30~4:30,小麥生育期為三葉一心,噴藥1次。噴霧時應恒速、均勻噴霧,避免重噴漏噴。
2.4.3施藥量。按每畝(666.7 m2)用水量30 kg計算60 m2的三個小區用水量,藥量計算相同。
2.5氣象情況。10月份氣溫波動幅度不大,平均溫度12.8℃,降水量15.9 mm,降雨量比歷年少10.3 mm;11月平均氣溫為5.0℃,比歷年同期高1.0℃,在11月6日最高氣溫達到19.5℃,最低氣溫-7.9℃,無降水,降雨量比歷年少9.9 mm;12月平均氣溫-1.5℃,比歷年同期高0.8℃,無降水,12月13日最高氣溫14.0℃,最低-10.5℃。由于前期溫度較高,今年越冬期為12月13日,比歷年推遲14 d。到1月16日為止已經連續86 d沒有降水,降水量比去年偏少12.7 mm,沒有澆凍水的麥田出現了干旱的跡象。雖然夏季降水偏多,但整個秋冬季降水偏少,加之冬前溫度較高,生長階段冬小麥對水分消耗增加,土壤蒸發量較大,土壤貯水量迅速下降,未來水分條件對冬小麥生長的限制程度將會增大。
施藥當日試驗地天氣狀況:2013年10月30日,日平均氣溫7.9℃,最高氣溫15.5℃,最低氣溫2.2℃,相對濕度72%,晴天,風速0.9 m/s,光照時間8.2 h。
2.6藥效調查。2013年10月30日進行第1次調查,調查當天的雜草基數;12月1日(噴藥32 d)進行第2次調查,調查雜草株防效;2014年4月30日(秋季噴藥后160 d)進行第3次調查,調查株數和鮮重防效。
2.7調查方法。用絕對值法記錄小區的雜草種群量如雜草株數、雜草重量等,并詳細描述造成雜草傷害的癥狀(如生長抑制、失綠、畸形等),以準確說明藥劑作用方式。調查雜草總株數,在每個小區隨機選擇3個點,每點0.25 m2進行抽樣調查。

表1 不同除草劑藥效調查結果
藥效計算方法:株防效=(對照區株數-處理區株數)/對照區株數×100%鮮防效=(對照區鮮重-處理區鮮重)/對照區鮮重×100%
藥劑處理10 d后,觀察除草劑對小麥的影響。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藥害3級,有畸形發生;奔騰藥害1~2級,有斑枯,個別畸形;哈利藥害2級,有斑點發生,麥施達藥害2級,有個別畸形發生;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表現藥害1~2級,褪綠;以上癥狀15 d后消失,小麥恢復正常生長。彪虎藥害2級,小麥葉片有褪綠癥狀;世碼藥害3級,抑制小麥生長,使其分蘗增多,葉片匍匐在地表,第二年春季癥狀消失。其余藥劑無藥害發生,表現正常。
冬小麥對不同類型的除草劑有不同的反應,適于小麥使用的除草劑對小麥安全,冬小麥苗期大部分無藥害,一小部分有輕度藥害,但很快在翌年返青期恢復正常生長,不影響產量,從調查數據分析得知,區組間的差異不顯著,處理間的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072750河北省涿州市農業局全春香歷春萌
072750河北省涿州市氣象局張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