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紅河學院音樂學院 云南蒙自 661199)
紅河縣哈尼族地鼓舞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內涵
張健
(紅河學院音樂學院 云南蒙自 661199)
哈尼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散發著濃重的民族藝術氣息。地鼓舞是其中的藝術代表之一,它對哈尼族的民族風采以及民間藝術能夠進行很好的詮釋,能夠從舞蹈中反映出此民族的文化魅力。本文以紅河縣哈尼族的地鼓舞為研究對象,深入了解哈尼族的文化魅力,希望本文能夠對哈尼族地鼓舞文化的傳播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讓哈尼文化廣泛流傳下去。
哈尼族;地鼓舞;社會功能;文化內涵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突飛猛進,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相應的不斷提高,人們在滿足物質條件的狀態下,會增加對精神物質的追求,由此,民族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就發生了不同層次的變化。地鼓舞技藝是一種民間藝術,在逐漸現代化的今天,地鼓舞的演繹也被賦予新的形式,深入了解地鼓舞的文化內涵以及社會功能對于地鼓舞的傳承來說是一種重要的手段,同時又使地鼓舞的文化魅力得以傳播。
地鼓舞起源于紅河縣的哈尼族,它是集樂舞為一體的民族民間傳統舞蹈。一般地鼓舞是哈尼族在進行神靈祭拜、驅魔清寨的祭祀性舞蹈,每年主要跳兩次:第一次一般是在農歷六月的“矻扎扎”節,為了向天神告知春耕結束,祈求日后風調雨順;第二次是在農歷十月的“扎勒特”節,為了向天神告知勤勞的人民平安的度過了這一年,祈求來年的平安。地鼓舞的文化功能、表現形式、習俗文化內涵都不同于其他傳統舞蹈,其流露方式具有較大的差異性[1]。
哈尼族傳力地鼓舞原本是寄托對神靈的信仰,然而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變遷,哈尼族則多數把對生活幸福、豐衣足食的祈求賦予地鼓舞當中,潛移默化的將純粹的神化思想進行了轉變。地鼓舞是在祭祀性特征和生態性特征交融中產生的,它能夠表達人們對于生活的美好訴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下,少數民族文化逐漸走進專家學者的視野,哈尼族的地鼓舞也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地鼓舞以其獨特的功能散發著獨具的魅力,它的出現為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添加了諸多色彩。地鼓舞的功能具有多樣性,其功能概括為以下幾各方面:
2.1 傳遞生活情感
古時,哈尼族的地鼓舞源于對神靈的信奉,人們往往把對生活的向往以及困境的擺脫都寄予神靈的庇護[2]。如今,地鼓舞被賦予新的情感功能,人們把滿足于生活現狀的喜悅通過樂舞表達出來,并且將對土地豐收、健康平安等方面的生活訴求寓于地鼓舞當中。地鼓舞能夠從表現形式上反映出人們對于生活現狀的滿足程度,能夠表達出人們的生活情感,使人們的心靈有一個寄托之處。
2.2 打破空間限制
從地理因素上來講,紅河縣哈尼族部落處于較為偏僻的地帶,地理環境并不可觀,交通條件較為落后,加之哈尼族受傳統習俗的影響,哈尼族人民較少離開村寨,因此,他們始終保留著濃厚的文化傳統。地鼓舞的創立可以突破空間以及時間上的限制,使哈尼族人民能夠結合自身環境特性及生態特征,把理想的生活愿景以及實際的生活境遇通過舞蹈表達出來,讓舞蹈把他們的文化以及習俗傳遞出去,讓舞蹈與外界文化融合,代替他們走出去。
2.3 團結民族精神
哈尼族地鼓舞的演奏通常由多數人參加,有時甚至會動員全村人。地鼓舞的突出特點是“鼓不離地”,動作形式較為單一,一般以集體形式舞動[3]。所以人們一般都會參與其中,共同演繹屬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地鼓舞以這種表演形式增強了哈尼族的民族凝聚力,培養了人們之間的團結精神。
2.4 自娛功能
自古以來,哈尼族人迫于經濟、政治、地理等方面的影響,較少與外界接近。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人們逐漸把地鼓舞視為一種娛樂活動,地鼓舞的功能也發生相應轉變。地鼓舞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技藝,其昔日的某些功能正在隱退,取而代之的是以不斷豐富的動作形式來表達人們對于生活場景以及存在方式的渴望。
2.5 振奮人心
地鼓舞主要以神化思想為基礎,信奉神靈為主要演繹內容,所以哈尼人通常借此舞來舒緩生活情緒以及對未來的擔憂。哈尼人認為跳地鼓舞會得以神靈庇護,所以在心理程度上會對未來的生活有一定的信心,并且會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生活中的事務。地鼓舞給哈尼人營造神秘氛圍的同時,也為人們帶去了生存與生活的理由,成為了哈尼人的心靈寄所,成為了哈尼人待人處事的依托。
我國古代《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山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為神”[4]。對于古人來說,他們的主要特點是萬物有靈,所見的任何事都可以與人交感,同時,他們也認為,生命由不同的階段構成,每個階段都可以通過舞蹈來表達,所以舞蹈成為生命進程中必要的一種活動,而且與生命經驗息息相關。地鼓舞是屬于哈尼族自己的舞蹈,擁有著獨特的舞蹈文化,哈尼族一般將跳舞稱為“哈瑟”,他們在傳統節日或祭祀儀式中跳地鼓舞,使地鼓舞從古至今保留著神秘的色彩。
地鼓舞的來源并沒有詳細的史料記載,跳舞時也沒有固定的音樂伴奏,它的傳授方法是通過口述完成。人們感嘆孕育生命的大地,感激它守護著萬物安寧,地鼓舞的產生就是哈尼人與神靈溝通的橋梁紐帶,以此表達對神靈的感恩。地鼓舞的文化淵源以民間傳統習俗為切入點,他們一般以十月為歲首,并以農歷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為“十月年”,節期為5~6d,直到屬猴日結束。“十月年”類似于漢族的春節,內容最為豐富。在此節日的第二天,家庭婦女一般會在黎明前進行祈福,祈求家人平安如意,來年風調雨順。在中午時分,全村人會身著傳統服裝到村子中心參加祭神儀式,在此儀式中,他們將以牛皮做成的鼓放置在村子中心,“舉瑪”拿出祭祀用品以備祭祀,然后用平日做飯用的柴火棒敲打地面,敲打地面必須敲擊三下,寓意為:保佑五谷豐登、保佑財源滾滾、保佑健康平安。并且此時,“舉瑪”會以說唱的形式講述之前的故事,旁邊的老人也會一起拍手融入其中[5]。傍晚,一群未成年男子會挨家挨戶的敲打地鼓,以示將妖魔鬼怪驅逐干凈。儀式結束后該群男子會在無人的空地進行為期三天的敲鼓,以示全寨都會受到庇護,邪崇不會進寨。地鼓舞延續至今不斷發生著變化,雖然變化細微,但是能夠滿足哈尼人對生活的渴望。
哈尼族的地鼓舞來源于人們的勞動生活,也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地鼓舞的舞姿、造型以及韻律無一不是社會生活習慣、生產方式、思維模式的歷史積淀。地鼓舞的屈膝、扭胯、塌腰、撅臀等動作姿勢都是在哈尼人進行生產勞動時所表現出來的動作特點,地鼓舞以其含蓄優美、古樸深沉的風格特點彰顯了哈尼族歷代的先民意志和民族精神。紅河縣的地鼓舞依據地區而定,具體表演制度與表演意義各有差異。在紅河縣的架車鄉,表演地鼓舞的目的是驅魔、祭祀,在每個“六月年”與“十月年”期間,全寨人匯聚在一起,將地鼓放置于村寨中心,圍圈跳舞,而且不分男女、尊卑,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相比于紅河縣洛恩鄉,跳舞時間不只局限于“六月年”與“十月年”,而且在其它的節日也可以進行表演,諸如:祭祀、婚娶、喪禮、紅蛋節等民俗、節日。在跳舞的時候由于傳統習俗制度的限制不允許女性參加。地鼓舞在兩個不同的區域擁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由于各地區人們所處的生態環境有所差異,地鼓舞以極富創造性內容以及神秘感的情懷,恰到好處的將人們的生活習俗以及情感態度表現出來。
隨著時代的革新變遷,通訊設備越加便捷,地鼓舞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并且地鼓舞也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根據人們的審美標準,有關文藝工作者對地鼓舞在保持原有傳統特點的基礎上進行了編排,并將其搬上表演舞臺。地鼓舞在舞臺之上還是以信奉神靈為主要內容,以敲鼓為伴奏,以原生態的表演為演繹形式。地鼓舞經過微妙處理被賦予了舞臺藝術,并通過淋漓盡致的演繹形式將哈尼族的民族文化傳遞給觀眾,讓觀眾深刻體會到哈尼族的民族風情以及文化內涵。
由于歷史、地理上的原因,哈尼族較大程度上與外界社會脫離,通過創立地鼓舞不僅豐富了哈尼人的生活,也將哈尼人的文明給傳遞出去。地鼓舞是哈尼人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它是一種鼓點沉穩、舞步簡單、意蘊獨特的民間藝術,記載著哈尼族民間風俗的歷史演變,表達出哈尼人對生活的感恩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愿望,它是哈尼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產物。地鼓舞擁有極高的保護價值、歷史價值以及藝術價值,對歷史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并且給予當代生活、生產重要啟示意義。
[1]倪偉順.哈尼族歌舞的起源及其文史內涵和底蘊[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6,08:44~47.
[2]古永繼.哈尼族古代史料匯編[J].西南古籍研究,2008,00:305~377.
[3]蔣代力,謝莉.試論苗族木鼓舞的藝術特征與社會功能[J].歌海,2007,02:12~13.
[4]胡益凡,李生福.哈尼族地鼓舞的文化淵源與風格特點[J].青年作家,2015,08:75~76.
[5]周慶.紅河縣哈尼族、彝族樂作舞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5.
J722.22
A
1004-7344(2016)11-0031-02
紅河學院基金項目《紅河縣哈尼族地鼓舞研究》(XJ14Y21)2015年1月研究成果。
2016-3-28
張健(1981-),男,講師,本科,主要從事少數民族舞蹈研究工作。